APP下载

民族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思考
——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

2016-08-08廖海红黄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计算机民族

廖海红黄  河

(1.广西民族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学资源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3)

民族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思考
——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

廖海红1黄河2

(1.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中心,广西南宁530023)

文章分析了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手段等维度,结合当前主流信息技术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方案,探讨了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

民族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计算机文化基础

引言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民族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信息类基础课程,对于民族高校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伦理道德培养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现实教学情况仍以传统面授课加上机实践的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当前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地区高校生源基本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不少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学生中学时计算机基础普及教育接受较少,基本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很多学生未经历过系统的计算机启蒙教育,虽然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但不成体系,不够深入。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

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较缺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师生比甚至达到1:200以上,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对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和探索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目前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面授+上机”的教学模式,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佳。

(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缺失

目前高校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理工科课程)教学基本属于“偏知识传授,轻道德修养”,而学生学习状态也基本是“重视学分获得,忽视伦理塑造”。这种功利的价值观客观造成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就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基本未涉及,属于“真空地带”。

二、策略与方法

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基础课程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如何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加入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教育,其突破口和切入点应该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一)教学理念的融合

1.知识性习得与实际能力培养相融合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建设等相关领域出发,促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力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在自主实践(项目)中获取知识并掌握方法。不是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而是在知识获取的同时更加关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信息伦理道德与计算机知识相融合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高校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主题外,还应当有伦理文化、道德修养的关注与传授,这是高校人文关怀全面体现的具体措施和落脚点之一。作为民族高校则更需要对此高度关注,为了全面正确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维护各民族学生团结,保证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更应该从大学校园中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理性地开发、传播、保护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成为宣扬非理性观点的载体。

(二)教学资源的融合

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是在课程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客观载体,同时也是工具和手段。教学资源的融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1.优质资源与自建资源相融合

教学资源不应仅局限于本校或授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源,目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和SPOC(Small Private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风起云涌,国际知名平台已成功运行多年,国内重点大学(尤以“985”高校为代表)也正如火如荼地打造和运营符合中国大学教育特点的各类相关平台,其中课程几乎都是名家名师亲自授课并组织教学,教学资源质量普遍较高。而民族高校自建资源也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势,笔者认为:“最了解自己学生的应是授课的老师,而不是‘别人家’的老师。”即授课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学习动机、接受程度、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校外优质教学资源质量固然很高,但是不一定适合于本校(本班)学生。应大力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校外平台优质MOOC或SPOC资源,适当引导,结合教师自建资源,灵活使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从而达到各取所需,个性发展。

2.授课性资源与过程性资源相融合

所谓授课性资源,泛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和准备的教学资源,而过程性资源则是学生在实践环节(上机操作)中生成的资源。这两种资源都应该分享给学生,使之可以在不同的资源类型中探究和辨析,可参照授课性资源来评价过程性资源,优秀的或具有代表性错误的过程性资源甚至可以作为新的授课性资源。这个学生参与探究和辨析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融合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科学规划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核心问题。转变原有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探索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构建“主导+主体”模式

切实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的定位是“导师”或“引导者”这一前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追求学生自我提高的最终成果。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合各类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各个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介入和关注,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和开展教学过程(见图1)。角色分为教师和学生,融合的场所和手段是教学过程实际发生的情境,而过程基本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环境,两种角色分别开展相互影响的教学步骤,可以同步或异步进行(即实时和非实时进行),根据具体教学过程来确定,最终效果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生成过程性资源,完成既定学习目标(见图1)。

图1 信息技术融合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图

2.理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民族高校是否适用这些新教学方法?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切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切实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决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例如要想推动实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法,在一个不允许学生带智能手机进入课堂的高校就不能按照发达地区WIFI普及的高校的做法了,应该想办法变通,使翻转课堂模式“本土化”,适应在无移动网络环境课堂中的翻转课堂实践,或者可以这样认为,适合民族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的路子应该立足现状,不是以完全推翻和否定现有自身教学模式而完全照搬发达地区全新教学模式为目标,而是应以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这个角度为抓手,才能切实推行和落实。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从具体到抽象,将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原理性教学方法、技术性教学方法和操作性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从课程内容上归纳并对应得出的教学方法包含了以上三类。B.G.Davis(教学方法手册.2006)提出有效教学的四个基本策略:(1)以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组织并解释教学教材;(2)创造学习的氛围;(3)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约束的学习者;(4)不断反思并评估自己的教学。这提示我们教学方法应该灵活采用,即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混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的融合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及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四个使用阶段。信息技术融合课程教学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重点内容。

1.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过程的推进,选择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2.课外交流平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交流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尤其显得作用突出,无论是师生交流还是学生间交流,无论是学生与学校的交流还是学生与社会的交流,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完善着学生的人格和学识。在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基于多种平台的课外交流体验,无论是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论坛和教学反馈,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生活必备的微信和Q群,灵活使用,挖掘其功能,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族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关系到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与普及应用。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融合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必将为民族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夏大文.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13).

[4]谢军.在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机械CAD/CAM应用”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1).

[责任编辑周个妹]

G642

A

1008-7656(2016)02-0054-04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编号:2015JGZ171)

2016-05-28

廖海红,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应用;黄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计算机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计算机操作系统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多元民族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