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
——微信时代下的审美变迁

2016-08-08董清源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大众受众

董清源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
——微信时代下的审美变迁

董清源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传统审美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传统媒体也旨在为受众提供一种男女老少皆宜的审美范式,它为大众提供宽泛的审美对象,起到一种载体作用。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尤其以微信为代表,对受众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以微信为例,分析其所具有的大众传播特点,并探讨自媒体时代下受众审美观由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的变迁,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审美危机。

传统审;微信;传播特点;审美变迁;审美危机

1 传统媒体与传统审美

1.1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即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是一个向大众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的平台。传统媒体历史悠久,具有严肃、真实、全面、面向大众等特点,但受传统大众传播技术的限制,往往传播内容有限,也无法满足各个阶层受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一种“我编你读,我播你看”的传播格局,受众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想看想听的内容。

1.2传统审美的雅俗共赏

这种“我编你读,我播你看”的格局也就形成了传统审美观念中的“雅俗共赏”的特点。雅俗共赏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中一句“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是指既优美又通俗,人人都能够欣赏得来的艺术作品。而这一词用到传统媒体上时,则需要换一种意味来感受,由于传播技术的限制,受众只能是媒体登什么播什么他们就看什么,不管是崇高优美还是平民大众,不管是严肃高雅还是通俗低下,他们都无法选择。

这种无法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不同阶层的受众在审美接受上的差异化,例如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群有可能更喜欢阅读和观看专业性较强的报纸及电视节目,而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却更愿意选择具有更多娱乐内容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年人喜欢看知识性的节目,而小朋友则喜欢看益智型节目和卡通片;男性偏爱时政、经济和体育类节目,而女性则热衷于电视剧以及娱乐八卦等等。这便是审美受众的分化,也即是审美接受的差异化。但雅俗共赏的审美格局使他们对于传统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只能“一锅端”的接受,虽然这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但却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享受。

2 新媒体与微信自媒体时代

2.1新媒体及其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其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移动数字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功能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

新媒体能够更好的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同时形成了一种受传交互式的双向信息传播,它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且能够针对受众的日益多元化实现分众传播,做到了在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充分展现现代媒介的特点。新媒体带来了审美内容及其方式的改变,其所蕴含的审美内涵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2.2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

自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独特的媒介形态,它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是由一般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通过现代化的新媒体手段,向不定向的大众或个人传播以自己为主导可以自由选择的信息。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其中,尤以微信为代表。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它可以及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文字语音服务,运用微信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短信、语音、视频和图片。微信也提供了公众服务号、朋友圈、消息推送、漂流瓶等功能,用户可以自由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想要和好友分享的精彩内容发送朋友圈,让自己的好友看到,形成自己文化传播的小圈子。微信具有大众文化的传播特性,其自身也是流行文化的符号象征,微信的出现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审美内容、审美方式、审美感受等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3 微信(即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3.1平民化、低门槛

传统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之前要经过专业化的制作,通过一定的运营方式和规则进行传播,而且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如报纸和电视都有自己的一套发行和播放制度,而这些则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一般大众无法参与其中。微信则打破了这一传统,人人都能进行信息文化传播,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自媒体具有4A元素,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报道任何事情,这是一个数字化武装起来的个人通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记者、摄影师和主持人,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传播和接收自己喜欢的信息,大众传播变得平民化。

同时,微信还具有低门槛的特点。过去传统媒体一味追求精英文化和高标准制作,门槛很高,使一般大众望而生畏,认为文化传播离自己十分遥远。但是,微信的出现却使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传统文化不再高高在上,审美也终于降落并洒向人间。人们可以在家中、在街上、在任何角落简单快速地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最新经济动态,欣赏世界各地的美景,还能时刻获得好友的最新动态。同时,信息的发布也不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微信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使传播的门槛变得很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3.2双向互动的快速传播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过去“我编你读,我播你看”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传媒给他们的内容,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受众的手中。微信基于共享的理念,更加注重双向交流和受众反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个分享的过程即是把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放在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上,他人可以通过朋友圈进行浏览,并以“点赞”和“评论”的方式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便捷而又快速。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热点推送快速了解当前社会热点,借助评论、收藏、转发、超链接引入等方式实现自身与信息的互动。

3.3新的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功能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之前,往往会对信息进行筛选,选出最想让受众知道的信息,通过信息提供的先后顺序,来左右受众对信息重要程度的认知。微信虽然也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但其实现方式和具体效果已大大发生改变,通过消息置顶、热点推送、腾讯新闻等手段,让用户率先获得最新最热的消息,用户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在一般大众中首先接触信息并形成一定认知,经过自己的加工再传播给他人。微信的出现,让意见领袖不再必须借助传统大众传媒进行传播,而是有了更为方便的传播手段,新的意见领袖因此也纷纷涌现。他们借助微信平民化、低门槛、即时性等特点,不断将自己加工过的信息快速传播出去,以获得大量关注,有时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粉丝和公众号。

总之,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拥有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特色,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快速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将审美这一高高在上的严肃活动变得亲切可爱,通过对审美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4 微信带来的审美观念的变迁

4.1微信审美的大众文化特性

微信的出现是大众对审美渴望的诉求,传统审美观认为美是崇高的、严肃的,独立于人们客观生活之外的另一个纯粹的世界,人们无法轻易触碰。而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则使审美不再神秘,审美渐渐走下神坛,降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一般大众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发生审美活动。现代审美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审美开始属于大众,同时也是大众赋予了现代审美全新的生命与活力。

现在,我们只需要打开微信,就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与经济资讯,关注娱乐八卦和热点新闻,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好友进行语音交流,更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彼此的精彩生活……审美活动真的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句诗恰好能说明自媒体时代的审美特点,现代审美、大众化审美已经向我们走来。

4.2“雅俗分赏”的具体特点

4.2.1审美对象分众化

传统媒体的审美活动在进行受众定位时,由于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从一般受众出发,无法考虑到具体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众群体的分化和多元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社会背景的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共同兴趣越来越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媒体进行由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的转变。

微信的出现恰好是这一转变最典型的例子,使受众得以分化。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消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内容。商业人士会选择经济类新闻的推送,学生更倾向于教育知识方面的消息,而白领则会在业余时间浏览娱乐新闻缓解压力,不同的人群选择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便是分众化后审美效果的最好的体现。

4.2.2审美内容多样化

受议程设置的影响,传统审美内容较多的体现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传统媒体想要传播什么,受众就只能看什么。它们虽已以最广大人们的普遍需求为主要追求,但却表现为一种审美上的严肃与高雅,即使偶尔有所谓“俗”的内容,也只是凌驾于一般大众之上的高雅之“俗”,让人不得不接受雅俗共赏的审美范式。

微信使得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审美内容,不再惧怕高雅的审美,也不再介意雅与俗的界限,专业性的经济新闻是人们所关注的,而娱乐八卦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品。用户通过朋友圈,既可以抒发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独到见解,也可以分享旅行途中的美景美食,更可以对明星、社会热点等进行吐槽,审美的雅与俗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用户的审美体验才是自媒体真正追求的。现代审美的内容产生了“雅俗分赏”的多向化趋势,使审美离我们越来越近。

4.2.3审美方式平民化

传统媒体的审美活动要求大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好的理解传统意义上高雅、严肃的文化,这就给大众进行审美活动设置了门槛,把审美抬高到无法企及的神坛之上,审美似乎只属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群,一般大众难以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而微信则消解了这一条件限制,不再对受众有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条件有较高要求。微信的界面包括聊天窗口、通讯录、发现和个人中心,简单易懂而又方便操作;而热点推送也是符合大众审美、由简单的图片和文字构成的快速新闻;朋友圈及其他应用更是极易上手,让用户可以在初次接触到微信后便可以快速掌握它的使用方法,获得便捷的审美体验。微信的这个特点打破了审美活动的文化壁垒,满足了最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使以往神圣而又纯粹的美学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审美与大众的距离,使审美活动逐渐变的平民化。

4.2.4审美方向日常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宗旨,以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任务,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微信以贴近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主,使审美活动变得日常化。微信的新闻热点推送主要选取一般大众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广泛讨论的消息,而这些往往也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十分贴近大众的生活;朋友圈的分享则来自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随着微信被更多的人使用,人们惊讶的发现,以往被忽略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竟然也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进行传播。可以说,微信使审美变得日常化的同时,也使日常变得审美起来。

4.2.5审美体验互动化

微信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的形式,受众不止是被动的接受传播,还可以自觉、主动地选择传播的内容、积极的进行反馈、与传播者进行互动交流。微信等自媒体使受众与传播者之间能进行实时双向信息互动,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传播者,由大众传播转向个人化传播。互动性是自媒体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热点的推送如果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便会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大量收藏与转载,而精彩的朋友圈分享也会被好友的“点赞”和“评论”所包围。这种互动式的审美体验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受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对传播者的激励和认可,促使其不断传播更加优秀的文化内容。

以上便是微信等自媒体审美活动“雅俗分赏”特点的具体阐述,正是由于自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审美从神坛走向日常生活,走到一般大众身边,带来了大众审美观念的变迁。

5 “雅俗分赏”下的审美危机

尽管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活动,使审美逐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看似平和的变动之下,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审美危机,需要我们正视并加以规整。

自媒体使得文化传播越来越偏向娱乐化和碎片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及快餐式的审美消费使人们没有时间去浏览完整的新闻和消息,只能被动接受有限的内容,而这些消息由于低门槛、无限制,往往夹杂着一些低俗媚俗、低级趣味甚至暴力色情的内容,对传统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微信的热点推送中经常出现一些低俗新闻,如明星的隐私八卦等;朋友圈的分享的自由性也使得一些人随意分享各种低俗信息和含有低俗信息的链接。微信等自媒体的文化传播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规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危机。

尽管存在着审美危机,微信等自媒体所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迁却是有目共睹的,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审美从高山的顶峰走向我们,从高雅严肃走向我们,从望而却步走向我们。随着自媒体等的不断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审美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1]曹进,吕佐娜.大众文化视角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腾讯微信为研究对象[J].东南传播,2012(9):14-16.

[2]管青山.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微信为例[J].媒介观察,2015(23).

[3]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青春岁月,2013(6):183-814.

[4]张剑.数字媒体创意的审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2-56.

[5]陈舒婷.自媒体审美功能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G2

A

2096-0360(2016)17-0084-03

董清源,安徽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大众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