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运用
2016-08-08张俊睿
张俊睿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运用
张俊睿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框架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该理论是当前在新闻传播领域最为著名的理论。框架理论对人们认识“真实”具有极大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简单概述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而对于框架理论的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论述,最后详细研究该理论的实际应用。
框架理论;新闻传播;研究;运用
框架理论属于一种西方传播理论,也叫做架构理论[1]。20世纪70年代产生,90年代引进中国,近几年,关于新闻传播相关框架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后就其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框架理论概述
戈夫曼认为人不能认识自身所在的世界,所以需要将“主体框架”当作“基模”去认识自身的生活。此外,站在个人角度分析,框架属于人处理以及建立信息的办法。就新闻传播角度而言,框架理论也就是利用框架分析实施研究的一种理论。从社会真实、符号真实最后到主观真实都存在相应的“框架”,对人们的真实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2]。
2 框架理论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
2.1框架理论的引介和内涵研究
这类的文献更加重视对框架理论的源头、背景、内涵、特点、功能、范围等进行阐述。比如邓惟佳撰写的《试论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全面、简要的阐明了这一理论,明确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阐述的重大现实意义。通常来说,这一理论存在三个核心内涵,分别为框架、框架化以及框架效果。分析对象则涉及话语及其建构和接收,相应的研究涵盖三个领域,分别为媒介内容、新闻形成以及媒介效果,也就是什么是框架、如何构建、受众怎样接收媒介。就以上三个领域,很多研究人士就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关于社会构建理论相关探究最多,多达九篇。
2.2框架理论与其他理论相关联系
对于相关联系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针对框架理论以及议程设计以及启用之间存在的联系展开研究,尤其最为主要的是对框架理论以及议程安排的探讨。对此成就最大的要数张洪忠撰写的《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在该文献中指出上述两种理论其自身的逻辑以及说服力度各异,但是可以互相参考实际的方法。
2.3框架的研究方法
陈阳编撰的《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被多次引用,陈阳表示框架研究具有“多范式”的特点,一般使用批判的立场研究新闻的产生以及媒介内容,而遵循行为主义对媒介效果进行研究,可以保留各种分析取向。而《论新闻的框架研究》相关理论认为框架研究可以兼顾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研究方式[3]。万小广的理论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其研究对象为框架分析特征,站在分析逻辑、对象、方式以及适用领域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对框架以及内容分析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框架分析进行新闻传播领域的探究成形成的积极影响。
2.4国内外研究综述
相关理论文献将分析对象指向已有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相关文献,对于框架理论研究情况进行掌握,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孙彩芹撰写的《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从研究典型、内容、取向、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系统梳理了现阶段国内外相关框架理论研究。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文献虽然并没有被过多引用,但是其下载量非常高。
3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3.1研究领域
根据上文所阐述,框架理论主要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的三个领域:媒介内容,新闻产生以及媒介成效。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也就是针对新闻文本开展研究,所占比例为86%;有关新闻产生的文献占据总文献的比例为8%,关于媒体成效的文献所在比例为6%。相关研究手段种类较多,按照分析取向分大致可以分为“诠释包裹”“框架清单”“批判论述”以及“论述结构”四项[4]。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献很多并非只是单纯针对新闻文本展开研究,常常在文末进行“升华”。部分总结媒体报道的问题,建议报道水平进一步提升,比如,《报纸媒体房地产报道的框架分析》;一些则站在社会、文化、意识、国家背景下,对框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尤其是后者相关研究文献非常多。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只有结合背景而并无采取实证方式分析框架结构的文献,并不在“新闻生产”的范畴。
新闻生产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主要采取定性访谈的研究方式,同业内专业人员进行访谈,探究对报道框架形成影响的因素,比如《两岸传媒报道与真实建构的互动研究》。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利用量化的方式对新闻生产进行框架分析难度较大,首先是指标效度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
媒介效果的研究一般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获受众框架,然后使媒体框架、受众框架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对二者进行分析由此探究媒体效果。比如,张克旭编撰的《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在此需要注意,这些年部分研究人士利用内容分析方式对媒体效果进行研究。
3.2研究议题
研究人员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个例分析,形象分析,公共议题[5]。其中公共议题相关研究最为集中,统计得出共296篇,在总文献中占79%,形象探究所占比例为16%;个例探究所占比例为5%。公共意义通常来说指的是可以引起社会绝对关注的事件或者现象,可以细化分为重大或者一般新闻议题。关于重大新闻议题研究所占比例较多,涉及的重大事件有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三鹿奶粉、拉萨事件等。一般性新闻议题,往往会强调社会关注性较强的类型题材,比如,反恐新闻、环保新闻、灾难报道、情感新闻、犯罪报道、中日关系报道等,比如牛立超编写的《<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
形象研究是关于国家、地区(上海、新疆、台湾等),群体以及个人的形象相关分析和研究。国家形象研究相关文献最多。这种文献基本是就外媒报道采取框架分析,进而描述出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群体形象研究数量在其次,主要包含的群体有农民工、富二代、工人、留学生、大学生等,其中具有最大影响的是张明新等人撰写的《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采用框架分析研究了国内大陆媒体有关党员以及精英形象。个体形象则相对较少。个例研究,主要就一个具体的栏目或者媒体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有《当代工人》《南方周末》等。
3.3媒介形态
大陆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很多都将报纸作为分析对象,文献数量近300篇,占总数比例约为70%;以网络为对象的37%,以电视为对象的23篇,以杂志为对象的9篇,其他共11篇,以上媒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为12%。在此需要注意,将网络作为分析对象的研究文献正在逐年上涨,可见框架理论和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的趋势。
3.4媒介地域
研究人士进行研究分析的对象多为内地媒体,这类文献高达200多篇,占据文献总数的比例约为60%;港澳台媒体仅有7篇,国外媒体70篇,对比类文献共71篇。对此类文献一般是对比分析中外、两岸的报道框架,了解二者的报道框架存在差异。比如,李希光撰写的《新闻框架与国家利益》,关于中国驻南使馆爆炸一事的相关报道,经过对比分析,中美媒体站在各自的角度对相关事实进行框架的构建,在对方的报道中均以负面形象展示。再如,乔同舟等人撰写的《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建构》,主要针对海峡两岸相关报道,针对同一事件,两岸显示出的完全不同的媒体景观,在大陆集中统一,而台湾则纷繁复杂。而主要针对外媒或者港澳台媒体的研究,则常常需要选择在大陆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比如《试析中国对外媒的公关效果》,这一文献中分析了有关乌鲁木齐事件新闻,研究了外媒所构筑的中国形象。
4 结束语
综上,“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人们的真实认识行为极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理论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本文就其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最后就其实际应用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希望可以促进该理论的应用,实现人们对真实的正确认知,有利于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1]李海波.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红河学院学报,2013(4):107-110.
[2]王雷,申从芳.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东南传播,2015(5):137-138.
[3]马思源,王铟.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15(6):21-23.
[4]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新闻界,2016(9):6-12.
[5]张霆,陈兴.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J].华东传播,2016(6):21-23.
G2
A
2096-0360(2016)17-0031-02
张俊睿,南京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