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象物与中国古城营建(中)*
2016-08-08吴庆洲
吴庆洲
仿生象物与中国古城营建(中)*
吴庆洲
研究中国古城营建的仿生象物意匠。影响中国古城规划有如下三种思想体系: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二、《管子》为代表的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三、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仿生象物意匠属于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渊源于古代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风水观念。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可以分为:法人、仿生法动物、仿生法植物的意匠以及象物的意匠,即象非生物,如琵琶形、船形、盘形、八卦形等。我国128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以仿生象物为意匠的竟有40座之多!仿生象物,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也是中国古城规划区别于外国城市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中国古城;营建;仿生象物意匠;特色
7 凤凰崇拜与中国的凤凰城
7.1 凤凰崇拜的起源
由生殖器崇拜发展出图腾崇拜。上古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主要有东夷族的龙崇拜、西羌族的虎崇拜、少昊族和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北方夏民族的蛇图腾崇拜,从而产生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象的概念。所以中国文化又称为“龙凤文化”。[32]朱雀也即凤凰,龙和凤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营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1.1 凤凰崇拜与干栏式建筑
凤鸟崇拜为中国上古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深加剖析。
《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嗓、怨思、龙纹、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说文》:“鸾,亦神灵之精也。”
《广雅》:“鸾鸟,凤凰之属也。”
《禽经》:“黄凤谓之鸾。”
《挚虞决疑要注》“凡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鵷雏,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鹄。”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凤凰曾多次出现在长安等地。凤凰究竟是什么鸟?
据宁夏大学冯玉涛先生考证,凤凰即今之孔雀。“孔”即大之意,孔雀即大雀,为最大的飞禽。飞翔与风有关,由于孔雀被崇拜而神化,成为司风之王,即风王,也就是凤凰。[33]
孔雀目前只生活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多栖于山脚一带溪河沿岸或农田附近,以种子、浆果等为食。云南之外的我国各地,已不见野生的孔雀。孔雀生活的云南正是干栏建筑之乡,中国和世界东方水稻文化的发源地。
近年来,文化人类学领域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两大源流,即所谓的照叶树林文化与硬叶树林文化。[34]照叶树林文化又称为水稻文明,为东亚和东南亚文明的母体,其中心源地为“东亚半月弧”地域,正为中国的云南省处。日本的若林弘子先生提出干栏式建筑是基于水稻农耕生产形态之上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筑形态。倭族的初民将水稻文明和干栏式建筑由发源地滇池畔向四方传播,其中一支沿长江东下,渡至日本。[35]
由建筑史可知,干栏式建筑在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南部,正是水稻耕作文明之区域。更令人惊讶的是,干栏建筑内居住的古代民族除蛇、虎等图腾崇拜外,多有鸟图腾崇拜。浙江河姆渡遗址,说明其6000-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建筑。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的良诸文化,也是种植水稻,住干栏建筑。在良诸文化的玉璧、玉琮上,刻着一种“阳鸟山图”(图21),其基本结构是:一只鸟立于盾状的五峰山上。有的山之正中有一圆圈,内填云纹,或有一扁圆形,内填二道曲线,均表示太阳。有的山体上有一展翅阳鸟背负太阳飞翔(这种图案亦见于河姆渡骨器上(图22)[36])。良诸文化玉器上的“阳鸟山图”,说明当地居民盛行太阳和鸟图腾崇拜。[37]
图21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鸟图腾形象
图22 双凤纹骨匕(余姚河姆渡出土)
古人认为太阳由神鸟驮着每天由东方飞至西方降落。《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淮南子·精神训》云:“日中有踆鸟,而月中有蟾蜍。”在远古的生殖崇拜中,鸟为男根的象征,青蛙(蟾蜍)为女阴的象征,图腾崇拜继承了生殖崇拜,以踆鸟(即蹲鸟,三足鸟——其中一足象征男根)代表太阳,以蟾蜍象征月亮。因此,鸟图腾崇拜与太阳图腾崇拜统而为一。
7.1.2 少昊氏以鸟为图腾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甘水出焉……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少昊是以鸟类和太阳为图腾的远古民族首领。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鲁昭公问少昊的后裔郯子,为何少昊以鸟为其官员命名?郯子回答:“我高祖少昊,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瞗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九邑,为九农正。”
郯子共说了五鸟、五鸠、五雉、九邑,共24种氏族,都以鸟为图腾。少昊族起源于山东郯城,殷人为少昊氏的后裔。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的形象,这是居住干栏建筑的民族有凤鸟崇拜的又一例子。长江中游居住的楚之先民,其祖祝融,是高辛民即帝舜的火正,楚先民种水稻,住干栏,以凤鸟为图腾,帝舜则为尊凤的高辛部落集团的首领。这又为一例。
7.1.3 部分越族以鸟为图腾
据晋张华《博物志》:“越地深山有鸟如鸠……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可见一部分越族也以鸟为图腾。绍兴战国墓出土的铜屋(图23)就是例证,古越人种水稻,住干栏建筑,这又为一例。
诚然,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并不一定以干栏为建筑形式。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嬴民,鸟足。”说明海内居住的嬴姓的人属于鸟图腾。秦为嬴姓的一支,亦属鸟图腾。秦先民不居干栏。
图23 浙江绍兴战国墓出土铜屋四角攒尖顶上为一八角柱,上为一鸟
尽管如此,种水稻为生的远古民族多住干栏,住干栏的远古民族除蛇、虎等图腾崇拜外,多有鸟图腾崇拜,而凤则为鸟王,水稻文明、干栏建筑以及凤鸟(孔雀)均源于云南,这决非巧合,说明云南远古的水稻文明,以干栏为其建筑形式,以凤鸟为图腾,从云南向四方传播,不仅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远达朝鲜、日本等地。
7.1.4 楚人崇火尊凤的文化与汉代凤鸟脊饰的风行
汉代盛行凤鸟脊饰的原因之一,是汉高祖刘邦乃楚人。楚人乃祝融的后裔。祝融原名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楚世家》)故祝融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楚之先人崇火,而且尊风。《白虎通义·五行篇》云: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凤。楚人尚赤色。刘邦举义旗时,“帜皆赤”(《史记·高祖本纪》),自托为“赤帝子”,立为汉王之后,“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史记·历书》)。楚人崇火尊凤尚赤的文化使汉代凤类脊饰流行一时。
按照古代阴阳家五德始终的学说,汉为火德,崇拜火鸟朱雀即凤凰。火忌水,故东汉定都洛阳,将“洛”字去“水”加“隹”,变洛阳为雒阳。《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二年“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也是凤鸟脊饰流行的原因之一。
7.2 凤凰城
7.2.1 明代山西大同古城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最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位于汉、蒙民族分布地区的过渡地带。大同以北,气候干旱少雨,为草原牧区。大同以南,雨水渐多,为半农半牧地带,以农业为主。
顾祖禹对大同城在军事防御上的重要地位有高度评价,他指出:“府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故明都燕,以郡为肩背之地,镇守枚重。正统末,恃以挫狡寇之锋。天顺中,石亨镇此,尝言:大同士马甲天下,若专制大同,北塞紫荆,东据临清,决高邮之堤,以绝铜道,京师可不战而困。盖府据天下之脊,自昔用武地也。”“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正因为大同在军事上为边防要地,京师屏障,明初置大同府,并封代王藩镇于此,且置镇将,成为边防的军事指挥中心,为九边重镇之一。这里城堡建筑最多,长城是双重的。宣府和大同,是长城边防的要冲,而大同又常被称为九塞之冠。
永乐七年(1409)在大同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明万历八年(1580)增修城池。大同城的城基以石砌筑,夯土墙,外包砌以砖,四座城门,外面都修筑了瓮城。四门上均建有箭楼。城墙四隅,各建一座角楼,城墙上另建望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个,雉堞五百八十个。瓮城外设吊桥。在城的北、东、南三面,又各建一座小城,以加强防卫。这三座小城,都各有城墙围护,是独立的小城。大同城池坚固,有“金城汤池”之美誉。
图24 山西大同城图
大同明代古城,布局相当规整,南北窄长,又有关城陪村,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单展翅”,或称“凤凰城”。这座凤凰城,以南关为凤头,北关为凤尾,东关为凤翅,府城为凤体(图24)。[38]
清乾隆《大同府志》记载:
城池,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址砌以石,墙甃以砖。……万历二十年南小城北门楼改建文昌阁。[39]
由以上记载可知,南关为凤城之凤头,万历二十年,南小城北门楼改建为文昌阁,这与河南凤城固始县将“文昌阁”建于“凤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希望“凤城”科甲鼎盛、多出人才。
7.2.2 陕西凤翔府城
陕西凤翔府城,在古代是一座名城,也是一座凤凰城。
a.历史地理简况
《关中胜迹图志》云:
凤翔府
释名《雍胜略》:“唐至德初置,取‘凤鸣岐山’之义。”
沿革《一统志》:“治在省城西北三百六十里。《禹贡》雍州之域,周王畿地。春秋时为秦国都,始皇时为内史地。汉初属雍国,后为右扶风地。后汉因之。三国魏为扶风郡地。晋为秦国地。后魏太延三年于雍县置平秦郡,太和十一年兼置岐州。西魏改郡曰岐山。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改州为扶风郡。唐武德初复曰岐州,天宝元年复曰扶风郡,至德元载改曰凤翔郡,二载升为西京凤翔府,上元元年置凤翔军节度使,二年罢京。隶关内道。五代曰岐州。宋曰凤翔府扶风郡凤翔军节度,属秦凤路。金亦曰凤翔府,为凤翔路治。元初仍立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更为散府,属陕西行省。明曰凤翔府,属陕西布政使司,本朝因之。领县七,曰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麟游、汧阳;州一,曰陇州。”[40]
由上可知,凤翔府城在唐代一度升为西京凤翔府,唐、宋、元、明、清均为府城。1913年废府,为凤翔县治所在。
直至1981年,由陕西省测绘局编绘的《陕西省地图册》中,还可以见到凤翔府城墙还保存得较为完整,呈鸟翅之形状[41](图25)。
b.凤翔府城池
乾隆《凤凰府志》记载:
凤翔府,土城,周一十二里三分。唐李茂贞筑。明景泰、正德、万历间,凡三修。高三丈,厚称之,女墙砖砌。
国朝乾隆十七年,县令史曾奉檄重修,高厚仍旧。垛计四千二百有六。门四,东曰迎恩,南曰景明,西曰金巩,北曰宁远。门各有楼。南门迤东,旧有小南门,今塞。又其东有文笔塔一座,西北城上有凤凰楼,内悬大钟一。周城窝铺八处。城外濠深二丈五尺,阔三丈。濠水起自城西北隅凤凰泉,分东西两流,绕城四围,至城东南,流入三岔河,合流入渭。[42]
图25 凤翔县城略图
c.凤翔府城的凤凰形态和凤凰崇拜文化
凤翔所在秦地,盛行凤凰崇拜。凤翔城府不仅形态特别(图26),有“凤凰单展翅”的样式,而且有众多的象征形式,如西北城上的凤凰楼,是凤凰之头,而建于城东南的文笔塔,则是凤凰之尾,凤凰城,则是凤凰之身。凤凰泉绕城四周。
在城的东门外,则有东湖,苏轼引凤凰泉水潴成东湖,并在湖边建宛在亭、君子亭。
城内东南隅有秦穆公墓。在城南五十里则有凤女台,为秦穆公所筑,供女儿弄玉和箫史居住。传说箫史吹箫,引来凤凰,箫史和弄玉双双骑凤成为一对仙侣。美丽的传说,引人入胜,反映了秦地浓厚的凤凰崇拜文化。
d.凤翔八景与凤凰文化
从乾隆《凤翔县志》中的凤翔八景,也可以看出凤翔的凤凰文化。
凤翔八景中,东湖揽胜、凤涧分流、凤楼晓钟、文笔朝晖、城鸦晚噪五景与凤凰文化相关,其凤凰崇拜文化与“凤城”、“凤邑”是相称的。
8 牛文化与中华牛城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图腾文化内涵,是善良、奉献和力量的象征,而牛角为威猛和力量的象征。牛被认为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老子西行骑的是牛,牛于是作为塑像出现在道教庙宇中,成为神圣的动物。以牛为城市的形态,使人觉得威武、强壮、可靠。
图26 凤翔城府图
8.1 中华文化
牛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具有神性的动物,它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借牛力开垦耕种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中国牛的图腾崇拜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牛,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43]
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们在治水之后,常设置铜牛、铁牛以镇水魔。全国各地也有出土的实物证据——比如闻名遐迩的黄河铁牛(图27)。
图27 唐蒲津桥铁牛
8.2 卧牛城
8.2.1 宋代汴京城
a.开封为卧牛城的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先是术者言京城如卧牛,贼至必击善利、宣化、通津三门。善利门其首也,宣化门其项也,通津门在善利、宣化之间,而此三门贼必攻之地。后如其言。”后来,即以卧牛城称宋汴京(开封)城(图28)。
b.对卧牛城说法的不同见解
宋东京外城遗址的位置与范围已被探明[44](图29)。遗址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菱形,周长约29120m,折合宋里约52里,与文献记载的“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基本吻合。据实测,宋外城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北偏西约8度。这种不规则形状,以往多被认为是受“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城建思想影响的结果。事实上,这应是“人盘”定位的产物。堪舆家使用的罗盘,最初是以地球南北极为准,到了堪舆术江西派鼻祖晚唐人杨筠松时,他考虑到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于是在罗盘上加上一层方位圈,此时的磁偏角为北偏东7.5度,这一方位圈即称为“人盘”,使用“缝针”。
图28 北京开封城图
图29 北宋东京外城实测图
由于偏角的出现,整个送外城呈菱形,故有“卧牛城”之称。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66记载,宋外城“状如卧牛,保利门其首,宣化门其项”。《古今小说》卷36《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也有“东京百八十里罗城,唤做卧牛城”之句。明人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亦曰:“汴京城势如卧牛状,登是冈(望牛冈)以望之,则居然可见,故名。”这一卧牛之名,在明代却被赋予了镇服河患之意。如明末无名氏《如梦录》记载:“城以卧牛名者,城枕大河,牛土属,土能克水也。”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中也说:“汴城卧牛之形,北视黄河为子,而子不敢来害其母。”事实上,宋人说东京外城卧牛状,只是取其形似而已,并无克水之寓意,因为北宋时期黄河从今河南濮阳一带流过,距开封三百余里,其水患对开封城影响不大。
开封地处平原,无山川可恃,故宋廷精心构筑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防御体系。所谓“坚城”主要表现在宋东京外城上。例如除了外城本身的高墙深池之外,墙体外另筑羊马城,城门外绕以瓮城。并且营建了马面、战棚、敌楼、敌团等城防设施,俨然一座封建军事城堡。如此完备的防御设施,是前所未有的。[45]
对于北宋东京城为“卧牛城”之说法,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从实际勘探情况看,东京外城是一东西略短,南方稍长的长方形,东、西两城墙中段指向内弧,证明外城形制近于‘方之如矩’,而非呈‘卧牛’之状。[46]
8.2.2 河北邢台古城
a.邢台古城为卧牛城的记载
乾隆《顺德府志》记载:
府城(邢台县附郭)(图30):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沈存中又谓,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呼为卧牛城。又传城西南有拴牛石,东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隍深丈许,阔五丈,旧引达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47]
《民国邢台县志》记载:
卧牛城
《梦溪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
因卧牛城之名,城北有牛尾河,遂相率附会,谓西南一里,有石,出地三尺,曰拴牛石。南关东岳庙后,有牛耳石。并呼北长街为肠街。县署小巷为肚子街。南关关外并有东、西牛角庙。真齐东无稽之谈也。[48]
b.古城的牛文化和仿生特色
邢台古城的空间形态,恰似一头巨型卧牛:它头南尾北,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村、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身长4.5km,体宽1.5km,身子由城墙和护城河构成;脚蹄是4个水池(牛市坑、靛市坑、扬市坑、霍市坑);牛胃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肠街(南长街、北长街)。
图30 邢台县舆地图
从地表竖向上看,整座城市像一巨型牛背。府前南街、北长街、南长街、顺德路街区是牛脊。古城建筑实体的空间布局。基本与上述地势一致,高大建筑大多向中部集中。如:清风楼恰似牛城的脊峰,历史上一直是古城的制高点。
古城规划营建蕴涵现代城市所非常向往的生态城市、仿生城市的思想。古代城池“高亢、近水”,城区地面比周围高2m-8m,即使在1963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古城也安然无恙。其周围环境可谓“天生丽质”——南部为“百泉”泉区(奥陶系含水层上浮区),西北为“达活泉”泉区(奥陶系含水层上浮区),南为七里河,北为牛尾河,西为“卧牛岗”。直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古城依然很好的保持其风貌。古城布局创造性地运用《周礼·考工记》“王宫(府衙北部)踞中、面朝(府衙)后市(南关市场)、左祖(东大寺)、右社(文庙)、市朝一夫”“方城”、“旁门”等基本形制,引入“仿生城市”思想,营建为科学严谨、特色突出的“卧牛城”。
牛背形的城区地势,是一种很好的地面竖向设计形式,有利于雨水排除、防洪防涝。城区中分布的“牛蹄坑”等八个水坑,平时做盥洗、游憩及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之用,同时又兼消防水源、雨季防洪排涝调节、防震避灾等用途。护城河、围寨河、牛尾河等河渠将百泉、达活泉两大泉水导引入城,周流街市,使城内城外浑然一体。城北牛尾河形成古刑台八大景之第一景——“柳溪春涨”,清风楼端庄凝重,府前南街去危楼耸立,在规划营建中灵活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形成了古城的景观轴。
通过有机组织和安排,并结合独特的地形、地下水脉等情况,先人将古刑台建成了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牛形古城。城区地下水流从西南向东北流,城区水源补给主要靠南部的七里河、百泉泉区,周流域区的围寨河、护城河等地表河流也基本是向南向北流;古城的“好南关”历史上一直是最大最繁华的市场,其物流方向主要也是由南向北;城区主导风向是南风和东南风(风水势称为“生气”),被誉为“牛城”的“生气”所在的百泉泉区恰好处在主导上风向。这些维系城市“生命”、城市正常运转的水源水脉、物源物流等要素的流向和功能与“牛”(头南尾北)的新陈代谢、食物消化、吸纳生气的方向和功能非常一致。此外,营建者们还给城市街道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如南长(肠)街、北长(肠)街等,这与当前把城市街道及地下管线称为“生命线”工程的说法非常吻合。
古城建筑朝向以东南、南向为多,“牛头”、“牛颈”部位(南头村、东牛角村、西牛角村、马市街)朝向转摆为南偏东10-15度(抢阳),与现在规划住宅的最佳朝向恰好一致,通过东南向的花市街、马市街等主干街道将百泉泉区之清风(“生气”)导引入城。把城中水池、水体及其周围相应的园林赋予牛城的“心”(牛心坑)、“胃”等功能。在上述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卧牛城”营建成为了一头活灵活现、气势恢弘极具生气的巨型“神牛”。[49]
从邢台“卧牛”古城的形态来看:它头朝南(现在的南头村)尾向北(牛尾河),周身由古城的城墙和护城河构成;古城中得牛市坑、靛市坑、扬市坑、霍市坑是卧牛的四个蹄印;卧牛的心脏则位于城中一个“心”形水坑,当地叫中心坑;牛的胃部是城中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坑;叫韩家坑和王冒坑;牛的肠道则是南北肠(长)街,牛头是南头村,左右两个牛角饰东、西牛角村。
从地表竖向上分析,古城中部较高恰似整体凸起的巨型牛背,由府前南街、北长街、南长街组成牛的脊背,这也是城市的南北轴线;清风楼处在牛脊峰正中,“清风”谐音又叫“青峰”,也与传说中的青色神牛及古城主色调相吻合,该处地面和建筑物是整个古城的制高点,古城南部是牛颈、牛头部位(北大街、花市街、南头村),地面坡向形成了颈扬头抑的威仪神态。
从城市运转角度考证分析,古城河流流向、地下河流向、主导风向、物流流向,均通过南关市场自南向北扩散,与牛“头南尾北”的实物消化方向也完全一致。
古城中还对应分布着一系列与牛有关的古地名和构筑,如肚皮巷、栓牛橛、牛头桥、牛耳石、牛绳街(现牛市街)、扬绳街(现羊市街)等,在原古城北门东侧的城墙下部还有卧牛的“阴门洞”,表明了卧牛城的母性,真可谓仿生仿的五脏俱全、细致入微。[50]
c.古城是古代仿生象物文化的代表作
整个古城的仿生形态惟妙惟肖,虽系人作,宛若天开,真正做到了《老子》中记载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家至高境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仿生城市典范,是仿生象物文化的代表作。
8.2.3 山东青州城
a.青州府城历史沿革
青州府城是海岱间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读史方舆纪要》云:
青州府,《禹贡》青州地。春秋战国为齐地。秦置齐郡。汉因之,又分置北海郡。后汉为齐、北海、乐安三国地(后汉青州理临淄)。永嘉末陷于石勒。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南燕于广固置燕都尹。文熙五年,刘裕灭之。)宋仍为齐郡,兼置青州(刘裕初平南燕,置北青州,治东阳,以广陵有南青州也。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后魏及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州存。炀帝复改置北海郡。唐复曰青州。天宝初亦曰北海郡。乾元初复故。寻曰平卢军节度。五代因之。宋仍曰青州。金曰益都府。元为益都路。明初改曰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51](图32)
青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图33)。顾祖禹对青州形势评价甚高:
府凭负山海,利擅鱼盐。班固以临淄、海岱为都会。盖自太公建国以来,齐往往称雄于天下。历汉及晋,未始不以临淄为三齐根夲。后燕之亡也,潘聪说慕容德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地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为用武之国。广固城曹嶷所筑,山川险峻,足为帝王都。若得其地,闭关养锐,伺隙而动,此今日之关中、河内也。德用其说,遂复据有三齐。刘宋垣护之曰: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敌所向,盖谓地险,足恃也。宋乐史曰:营邱东道之雄,号称富衍,物产尤盛。盖太公由之以兴,管仲用之而霸。山东之国,齐为最强,地利然矣。[52]池广亦如之,深丈有五尺。(《蕉砚录》云:俗云卧牛城。西门西去二三百步,与南城相对,少东以西为牛首,内有土丘四,曰牛角、牛耳。南城上一台二洞,曰牛眼。正西一砲台中空,曰牛鼻。西门侧有窦,曰牛涎。北门西有旧水门,曰牛脐。东北角楼下大水窦,泄城内阴沟之水,曰牛溺。此北一带,为牛腹。南面坚实整饬,当是牛背。俗说亦似有因也。门四:东曰海晏(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山),西曰岱宗(旧名泰北),北曰瞻辰(旧名凌霜)。[53]
图32 山东六府总图
图33 青州府治图
受制与城区一带的宏观地形,明清时期的青州城并不像传统社会大多数城市那样,表现为方形轮廓,总体上看,北城墙沿南阳河走向而修,东城墙则在南部向内微凹,南城墙大体较为规则,西城墙则受到南阳河以及几处高阜的限制,造成南北两侧内凹、中部外凸的状态。当时人们将这一极不规则的城市外部轮廓类比于某种动物,称青州城为“卧牛城”,再后来,城内的某些地形、建筑亦被一一比附于“卧牛”的身躯框架(图34)。
四土丘布局于城之西部,反映出青州城地势西南——东北向倾斜的特点,这导致城内积水的主要流路亦是如此,城东北角楼下的大水窦正是城内向南阳河排泄积水的主要出口,其
b.青州卧牛城
《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
青州府成,南阳城故址也。建始之年不可考。唐宋以来,皆因之。本土城,明洪武三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甃以甓石,增崇数尺,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他如西门侧水窦及北门西部之旧水门,则是城内布局地段积水外泄的所在。[54]
c.青州的牛崇拜文化
青州古属齐地,为姜太公姜子牙的封国。姜姓古属羌人,为炎帝之后。相传炎帝部落以牛为图腾,炎帝头戴牛角连山冠,是牛崇拜的象征,也是其开创农耕文明的象征。[55]
咸丰《青州府志》引《梁书·刘杳传》,记载“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尊作牺牛形。晋永嘉贼曹嶷于青州发齐景公冢,又得三尊,形亦为牛象。”[56]说明齐地一直有牛图腾崇拜之遗风。这样,青州出现卧牛城,亦是不足为奇的。
《青州史话》说到:
从高处望去,由蜿蜒曲折的城墙所勾划成的轮廓,很像一头雄健的牤牛卧在那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卧牛城”。不知啥年月立下个规矩,卖豆腐的在城里不准敲椰子,据说那是怕惊了这头“牤牛”。习惯成自然,直到如今,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当地卖豆腐的人在城外农村里是敲一个木椰子来招徕顾客的,可是一进到城区,他们就自动收起椰子,改为沿街叫卖了。[57]
图34 清代青州城郭坊巷示意图
9 葫芦崇拜与中国的葫芦城
9.1 中国的葫芦崇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会长钟敬文认为,葫芦是人文瓜果。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58]
刘尧汉先生“说中华葫芦文化”一文,论述人类历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诗经》之“緜緜瓜瓞,民之初生”,反映了中华原始先民的葫芦崇拜,而其活标本为“彝族祖灵葫芦”。祭器“陶匏”、“匏居之台”观天象,“壶天仙境”与“悬壶”济世则为葫芦文化的延伸。[59]
葫芦是远古先民的崇拜物,它有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成为吉祥的象征,又是道家的法器。葫芦作为腰舟至今仍为海南黎族、台湾土著民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广东沿海客家人、湖北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以及山东长岛地区和河南民间用为水上交通和救生工具[60],笔者认为,葫芦乃是以水文化为背景的生命崇拜的象征物。因此,仿葫芦形状筑城的例子较多。
9.2 中国的葫芦城
9.2.1 明南京城(图35)
南京城形态,洪武元年(1368)之初还是方形的,此即北墙沿复舟山横线向西经鸡笼山北缘、有傅厚岗而傅左岗、马鞍山,直抵石头城城北。此后工程,大约停了三四年,五年后即正式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壶状(葫芦、瓶)形态。壶,上古时代为礼器,后道家则以壶天、壶中天为圣地、神仙境界,以“壶公”为神仙,并有种种神奇传说。刘基“尤精象纬之学,……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吴王元年时,曾为太史令,洪武初为御史中丞时,“刘基等卜地”,故城池建造反映道家观念是很自然的。早先,刘基在抗方国珍时,就“筑庆元诸城以逼贼”;湖上战陈友谅,亦卜“以金木相犯日决胜”(《明史·刘基传》)。而壶状城,在明以前就出现了,这就是唐前沿海地区的盐渎城,时人称为“瓢城”。定型的南京城,其壶(葫芦)之腹部为宫城,它北临大江,又有狮子山,东则有玄鸟(燕子)飞来、凤凰来朝,亦青龙、白虎之间(龙蟠虎踞之地),诚实圣境形制;再加上南线的长干、雨花台,又形成坛地形态,确如甲骨之壶字。[61]
图35 明南京城
图36 清代昭化城池图
明南京城形如一个大葫芦,时人称为“瓢城”。“精象纬之学”的刘基参与卜地及规划建设南京城,城形仿葫芦是不奇怪的。以葫芦为南京筑城意匠,既顺应地形,也寓意在江南水国中,城池会平安、吉祥。
9.2.2 四川昭化城
昭化古城现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
四川明清两代的昭化城形为葫芦形(图36)。昭化古城位于四川广元市西南30km的嘉陵江、白龙江交江处,古时为葭萌县,为历代郡县治地,直到1952年昭化迁县城止,有二千三百多年建置历史。昭化古城在蜀汉时城池坚固,令张鲁之兵久攻不下。明以前城墙为土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外部包砌以石,上覆以串房,四周有楼。为了突出葫芦形城的特色,崇祯二年(1629)于正北增筑一台,名“金钱葫芦”。明末兵乱城池受损,但城垣和石板街道大部分得以保存。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三十六年(1771)修葺城池,城墙周长482丈,高1.5丈,外围砌石,内面石脚砖身。并改东门为迎风,西门为临风(道光年间改为登龙)。北门仍旧名。南门因防洪而封闭,并倚城筑堤,防御洪水。[62]
古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修复了东、西城门。北城门也得以保存下来,只是仅存城台,没有城门楼。昭化古城现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2] 陈久金.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1(1):16.
[33] 冯玉涛.凤凰崇拜之谜[J].人文杂志,1991(5):108-113.
[34] 张十庆.东方建筑研究(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4.
[35]若林弘子.高床式建筑源流(弘文堂)[M]//张十庆.东方建筑研究(上).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4.
[36] 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
[37] 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2(10):915-925.
[38] 张轸.中华古国古都[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95.
[39] 吴辅宏.乾隆大同府志(卷12,建置,城池)[M].[出版者不详],乾隆四十一年.
[40]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15)[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63-466.
[41] 陕西省测绘局.陕西省地图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6.
[42] 佚名.乾隆凤凰府志(卷二,城池)[M].[出版者不详].
[43] 沈光旦.中国人的牛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9-01-09(4).
[44] 丘刚,孙新民.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J].文物,1992(12):52-61.
[45] 李合群.北宋东京外城考辨[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4-204.
[46] 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9-130.
[47] 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清乾隆顺德府志(卷一,建置,城池)[M].邢台: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1985.
[48] 张栋.民国邢台县志(卷七,古迹,城址)[M].[出版者不详],光绪三十一年.
[49] 柴钢柱,王风军.从仿生思想到生态城市——以“卧牛城”的考疏、继承与发展为例[J].规划师,2002(9):106-108.
[50] 紫晓枫,毕亚玮,陆春燕.刑台古城规划理念研究[J].中国名城,2010(11):65-69.
[51] [5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六,青州府)[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3] 张承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M].[出版者不详],清光绪33年.
[54] 李嘎.青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第二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4-192.
[55] 王大有,王双有.图说中国图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1.
[56] 佚名.咸丰青州府志(卷六十四,杂记)[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57] 陈万增.青州史话[M].济南: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5.
[58] 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M]//刘锡诚,游琪.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59] 刘尧汉.说中华葫芦文化[M]//刘锡诚,游琪.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5-75.
[60] 刘锡诚,游琪主.葫芦与象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5-45.
[61] 王少华.南京明代大葫芦形都城的建造[M]//刘锡诚,游琪.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5-363.
[62] 应金华,樊丙庚.四川历史文化名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12-621.
责任编辑:蒋亚林
This paper studies on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three ideological systems which had influenced urban planning in ancient China as follows: ①.The ideological system embodying Ii Zhi; ②.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paying attention to geographic situation, practice and function, of which, the representative being Guan Zi; ③.Philosophy system for harmony among The Universe, the Earth and mankind.The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are of the philosophy system. These ideas ar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t’s source is of the worship of reproduction, the worship of Totem and Feng Shui. These ideas can be devided into: following the man;following the animals; following plants; following the objects, such as,the shape of pipa, ship, disc, or the Eight Diagrams, and so on. Among 128 national historical cultural cities, there are 40 cities being of these ideas.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are of mode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behaviour, and also being ancient China’s cultural characteristcs on urbam plann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cities in ancient China ;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 features
TU2
A
1674-4144(2016)-10-58(13)
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哲理、学说及历史经验研究”资助项目(编号:50678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古城水系营建的学说及历史经验研究”资助项目(编号:5127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