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忽略的“工人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2016-08-08

艺术与设计 2016年6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工人经验

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出身工人家庭,而且有在国营大厂工作的“工人经验”——这是一个有趣而常被忽略的事实 ,更反映了艺术家自身实践乃至当代艺术史与这一根植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经验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通过对艺术家庄辉在工厂时期的行为作品《为人民服务》的个案分析,作者于渺在本文中尝试考察庄辉的工人经验与当时工人阶级的历史转型之间的交织关系,分析庄辉的工人经验如何转化成为艺术创作的品质,并成为他日后实践中可遵循的重要线索,并思考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语言对于现实批判的可能性。

胡建君,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著有《飞鸟与鱼》:“应该向手工艺人致敬,最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个工人,最卑贱的手工艺人也是个艺术家。

黄专,曾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大学教授,“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现实主义的特殊历史中提炼或寻找到一种适合我们自己的视觉逻辑?通过反省历史、保存记忆,重塑一种建立在批判和怀疑论维度上的主体?”

应天齐,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大学教授,“以中国的问题看世界,以历史遗存来看现代,以现代来看历史遗存,在探究和发现中产生观念,并提出问题,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蔡国强,被称为“表演艺术导演”:有些艺术家的形式创新好,但文化修养不够,或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所以用新颖艺术语言有效叙述大千世界与否,常常是另一回事。看来要做出好作品、成为好艺术家,真不容易。许多艺术家都说忙,画不完的订画。其实可惜,艺术家忙着干活,却忽略了艺术重要的“活”。艺术系统很热闹,但艺术家要小心变得像动物园的“宠物”,肥壮但不凶猛,容易被系统“吃掉”。应该像山里的野兽,不那么容易被豢养。思考和实践是否在时代的前沿,关键是能否在现有艺术认知的临界点上革命。事情做得大不大,不在于作品尺寸和价格。艺术家别把作品和价格做大了,把自己做小了……

徐震,艺术家和策展人:在文艺资本化,资本全球化的扁平地球时代,看明白的人都不想再“强努着装逼”做什么“当代艺术”了。整个社会,时代和人,包括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进化中,在“made in…”,这个过程和结局是“没(有)顶”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艺术的唧唧喳喳是永恒的”,我的唠唠叨叨也是这样的。我们就是这样在“生活”和“艺术”之海中头出头没,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可是,当我们被“自由和解脱”所诱惑而大做“艺术梦”的时候,难道没有反思一下:真的有什么东西和人捆绑束缚我们了吗?

设计师们一直讨论的复制、模仿在中国常常与抄袭同义,但即便是直接抄袭,也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设计师胡如珊就举例说,来中国山寨北欧家具的,有时其实是丹麦人自己。无需储备设计才能,寻找低价的生产商……复制的家具在与正品竞争的时候,至少有两层决定消费者的选择:第一是价格,这一点,仿制品不太可能失败;第二则是消费文化,消费者对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将决定他们最终买下的,是模仿还是原创。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工人经验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