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贝散联合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2016-08-07徐晓阳黄小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反流食管针灸

徐晓阳 黄小民

乌贝散联合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徐晓阳 黄小民

胃食管反流病;乌贝散;针灸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属中医“吞酸”、“反胃”、“胸痹”、“呃逆”、“梅核气”、“噎膈”、“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食管和胃,涉及肝胆脾肺。笔者采用乌贝散联合针灸治疗GERD胆热犯胃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在工作单位)或病房就诊,诊断为胆热犯胃证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x±s)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标准制定:(1)根据GERD症状群作出诊断;(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3)诊断性治疗(PPI试验);(4)胃食管反流证据的检查等。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2]胆热犯胃证标准。胆热犯胃证主症:(1)口苦咽干;(2)烧心。次症:(1)脘肋胀痛;(2)胸痛背痛;(3)反酸;(4)嗳气反流;(5)心烦失眠;(6)嘈杂易饥;(7)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上述症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1.4 纳入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GERD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2个月内未服用抑酸剂和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3)年龄18~65岁,病程≥2个月;(4)知情同意,能配合治疗、按时复诊。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期、精神病患者;(2)合并有消化道溃疡、卓艾综合征、上消化道恶性病变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剔除标准:(1)不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者;(2)资料不全不能判定疗效或安全性者;(3)实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受试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乌贝散(处方:海螵蛸(去壳)850g,浙贝母150g,陈皮油1.5g)1次3g,1天3次,饭前30min,口服;雷贝拉唑1次10mg,1天2次,饭前20min,口服。针灸治疗:选取足阳明胃经之中脘、足三里、不容,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侠溪,采用2寸毫针,进针深度约1.5寸,侠溪、阳陵泉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提插捻转针的频率约为150~200次/min,足三里、中脘、不容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针的频率约为60~70次/min,得气后留针30min;1天1次,1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1次10mg,1天3次;雷贝拉唑1次10mg,1天2次。两组均治疗8周。嘱两组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观察指标及方法: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及停药16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情况,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按症状无、轻、中、重四级,主症分别计0分、3分、5分、7分,次症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安全性指标:在疗程开始的前1天和8周疗程结束后1天分别检测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并记录两次检测结果。研究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及时记录、处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3]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基本没有或偶有反流症状,疗效指数≥70%;有效:反流症状较以前减轻,疗效指数≥30%;无效:反流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不足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分,x±s)

3.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

3.4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测结果未出现明显变化。

3.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停药16周后对两组有效以上病例进行随访。治疗组随访40例,对照组随访37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例)

4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主要为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食管感觉过敏、胃排空延迟等。西药治疗常用抑酸药、食管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但单纯西药治疗对口苦、嗳气等症状改善欠佳,部分患者容易反复发作[4-5]。

乌贝散具有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乌贝散服用后能覆盖在胃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并起到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蛋白酶活性的作用[6]。临床常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酸相关疾病。研究表明,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它含有较多CaCO3成分,可中和胃酸;其胶质、有机质成分能与胃液作用,在胃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有利于糜烂、溃疡面的修复和愈合[7];其有效成分海螵蛸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溃疡愈合等多种生物学活性[8]。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具有镇静、镇痛、加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等功效[9]。

GRED患者常合并有胃动力不足,部分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后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乌贝散为散剂,对胃肠道负担较小,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且价格低廉,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2]中指出,GERD病机可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胆热犯胃证治法为清化胆热,降气和胃。故胆热犯胃者,取足少阳胆经荥穴侠溪、合穴阳陵泉,用泻法清泄肝胆之火,取“盛则泻之”之意。再取足阳明胃经不容穴及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中脘,调和胃络,和胃降逆。诸穴合用,共同发挥清热利胆,健脾和胃,平冲降逆的功效。刘谦等[10]做了针灸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研究,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食管LES静息压力明显提升。马成福等[11]研究指出针灸能增加胃窦组织5-羟色胺、胃泌素含量,并介导神经反射达到调整胃肠运动的作用。针刺足三里、中脘能够增加胃肠道动力、促进排空。阳陵泉能有效调节胆囊的收缩和舒张运动[12]。针刺上述穴位可增强胃动力,调节胆囊功能,加强抗反流机制,减少食管胃反流,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将乌贝散和针灸疗法联合治疗胆热犯胃证胃食管反流病,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在改善症状、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1]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三亚)[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70-173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6.

[4]李秀娟,张素,张伟伟,等.中医药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复发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福建中医药,2010,41(6):5-8.

[5]张翼,刘卫兵,李洪余.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30例[J].中国针灸,2013,33(1):1135-1136.

[6]杨士豹,江征.微粉化乌贝散片工艺研究及药效验证[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66-3068.

[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4-56,667-700.

[8]魏江洲,徐红丽,李扬,等.海螵蛸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J].第三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2005,19(23):325-33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42-2044.

[10]刘谦,夏兴洲.针灸对食管运动障碍NERD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7):1929-1931.

[11]马成福,刘生英,刘秀梅.针刺治疗胃轻瘫综合征38例[J].中国针灸,1996,16(4):25-26.

[12]郭珊珊,徐庆会,陈少宗.针刺阳陵泉穴对慢性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31-33.

(收稿:2016-06-12修回:2016-08-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杭州310000)

徐晓阳,Tel:18268853567;E-mail:609709616@qq.com

猜你喜欢

反流食管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防治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腔内治疗进展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