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推进“双创”见实效
2016-08-06高红卫
高红卫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航天科工以“三张网”(内部专有云网、工业互联网、国际工业互联网)为平台,以“三大目标”(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互利共赢)为导向,大力开展“三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实现打造“三位一体新业态体系”(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总目标,取得初步成效。2013至2015年,航天科工除较好完成国家重点工程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外,营业收入年递增12.2%,利润总额年递增13.8%,經济增加值年递增15.6%;今年1—4月份,航天科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8%,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6.3%,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专有云网是航天科工“智慧企业运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全集团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科学计算与大系统仿真等核心业务,在专有云网上开设“双创”专区,制定鼓励和保障内部员工创新团队利用专有云上公共资源开展创新创业。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三期三池”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三期”指航天创客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创业产业加速期三个阶段,“三池”指航天创客创意提炼池、种子培育池和成果转化池)。二是鼓励创客团队跨单位联合开展“双创”,创客在专有云众创空间发布邀约信息,在线招募创客团队,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集团总部在年度自主创新项目计划中设立“院际联合创新及成果转化”科目,对创新团队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及成果转化给予经费支持。全集团现有近2000个各类“双创”项目在运行,其中前沿基础探索项目100余个,装备研制生产技术应用创新型团队1600余个,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团队300余个。
工业互联网和国际工业互联网是航天云网的两个主要业务平台,致力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及制造业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同时对接国际制造业及制造科技服务业。目前航天云网主要承载“创新创业”、“云制造”和“工业品商城”三大业务,并设有若干专区。
航天云网线上众创空间及线下“双创”基地通过线上品牌推广和线下项目征集等活动,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1000项,其中北京地区400余项,内蒙古、江西、贵州、四川、云南、广东、浙江等区域推广落地500余项。项目以“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为主,并结合各线下区域特色,共涉及工业制造、机器人、电子芯片、基础材料、医疗卫生、化工、环境监测、玩具、智能家具、体育健身等10余个门类。项目团队规模以5—20人为主,创始人多为国内外知名院校毕业的年轻创业者,并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具有多年工作经历,项目团队多处于加速成长阶段。
设立“三创新”特区促进“双创”见实效。由于“双创”既无经验可借鉴,也无教训可吸取,我们按照“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原则,以设立“三创新”特区的方式,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航天科工以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四大基础技术和一个新业态体系建设规划为牵引,重点实施11个“三创新项目”,并设立16个“三创新”特区。目前,在商业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智慧产业、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与产品、大数据应用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增材制造技术、功率激光与信息激光技术、太赫兹技术、量子器件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安防技术等领域投资数百亿元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加速了企业发展新动能的形成过程。
航天科工后续将以国家批复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为起点,重点推动四项工作:一是持续提升和完善网络平台功能,让更多企业入驻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在航天云网上获得转型升级的新资源、新动力;二是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推动集团内部和国内制造业的“三哑”(不能在线运行的设备称为哑设备、不能在线工作的岗位称为哑岗位,不能在线协同的企业称为哑企业)改造(为此航天科工派出100名技术业务骨干到德国培训);三是加速布局线下智能制造与创新创业辅导中心,在已落地4个省市基础上,今年再落地6家以上;加速布局国际工业互联网在境外落地步伐,按计划落实境外落地项目。四是在深圳设立国际工业互联网产业中心,促进“双创”的国际交流;五是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通过技术手段和商业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各类“双创”主体与各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渠道对接,不断提高“双创”项目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