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研发能力的现状、问题对策
2016-08-06江飞涛
江飞涛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工业产品需求制约增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同时面临新一轮产业变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后发国家追赶等带来的挑战。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工业企业研发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工业企业研发现状
(一)研发活跃度提高
2013年,我国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54832家,比2008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0%;所占比重为14.8%,比2008年的6.5%提高了8.3个百分点。其中开展研發活动的内资企业为43564家,占全部研发企业数的79.4%,比2008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数为322567项,比2008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内资企业研发项目数为250823项,占77.8%。
(二)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49.4万人年,比2008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15.2%。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人员数为238.8万人,比2008年增长83.1%,年均增长12.9%。其中内资企业办研发机构人员数为179.0万人,占75.0%。从学历(学位)结构看,企业办研发机构人员中博士学位人员为41065人,占1.7%;硕士学位人员为254600人,占10.7%;本科学历人员为1255409人,占52.6%。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12.4%,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研发经费快速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8318.4亿元,比2008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0%,比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高1.3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6303.3亿元,比200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9%;内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75.8%,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值)为0.80%,比2008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1%,略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平。
(四)发明专利大幅增加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05146件,比200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其中内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58978项,比200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1%。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335201件,比200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1%。其中内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60828项,比2008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6%;内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所占比重为77.8%,比200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五)新产品开发能力显著提高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8460.7亿元,比2008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内资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3742.2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3%。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为22853.4亿元,比2008年增长62.3%,年均增长10.2%。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出口为9597.0亿元,占42.0%。
二、工业企业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
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80%,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只有0.88%,而德国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7%,欧盟(15国)为2.9%,美国约为4%,日本为3.4%。从高技术产业看,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8%,而美国2009年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74%,日本2008年为10.5%,韩国2007年为5.86%。
(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相对较少,在整个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同时,由于我国与世界前沿技术存在差距,目前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引进跟踪模仿国外,而不愿意走具有市场风险的自主创新道路,这对快速提高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不利。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研究人员是研发人员中从事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系统的构想或创造的专业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重是反映研发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人员为28.8万人,占研发人员的34.3%,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4%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素质仍需提高。
(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有待加强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境内科研院所与高校研发经费支出分别为170.6亿元与87.0亿元,两者合计为257.6亿元,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之比为3.1∶100,尚低于2008年的3.3∶100。
(五)内资企业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为9597.0亿元,只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11.5%,比港澳台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低22.5个和16.2个百分点。内资工业企业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相对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关键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体部署
一是针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产业技术链的分析,归纳主要环节的构成与研发难点,提出准确明晰的产业技术路线图。二是加强产业技术链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专利布局和发展趋势,从技术、市场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知识产权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三是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推进计划。以产业技术链分析和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为基础,结合企业发展优势,开展从技术到经济转化的可行性分析,明确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引进的重点领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计划,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落实好推进自主创新的科技、产业、财税、金融政策
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增加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比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引导科技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领域倾斜。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信贷工具、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要素向创新型企业流动。加大政府采购等刺激需求政策的措施力度,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
(三)加快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
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一是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吸引海外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回流的市场机制。二是建立由过去单纯重视精英型研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逐步转向关注科研领军人才、工程师、高技能工人引进和培养的政策导向,重点是构建由企业、技术学校、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终身学习体系。三是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积极探索高校开展基础教育培训、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提供实践指导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以产业应用为导向而非以学术为导向,学生除了学习科研还要掌握市场运作本领,造就研究和管理相结合的实用型创新人才。
(四)为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做好相关服务
一是着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专业性、公益性、综合性的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建立有效的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二是实施分阶段的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中小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流程,统筹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支持和产业化支持,对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先政府采购。三是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辅导服务功能、运作规范的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各种类型的创业孵化机构发展。四是积极鼓励学术创业和海外人才创业,继续加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高科技创业的投资力度。
(五)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快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的“先进制造業伙伴计划”,号召通过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提高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已成为美国研发和推广新技术的重要模式。建议制定“中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此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项目,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网络,在符合我国产业规划和政策重点支持的技术研发、新产品的工程化与产业化等领域,为企业、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的合作项目提供资助。合作项目可以实行准开放的资助方式,对于确实需要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硬件或市场支持的项目,给予同等条件的资助,但合作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需归中方企业或科研机构所有。在合作计划下建设“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与产业合作网”,为各类市场主体之间自愿合作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