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支撑体系
2016-08-06李嵩
李嵩
摘 要: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及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以区域联动、用地供给、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建设四个方面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空间支撑体系。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支撑
1.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并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具有专业性职能的城市。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在获得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资源的优势作用逐步缩小,其城市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一类新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状态是一种时间跨度相对不稳定的状态,部分城市会迅速探求转型发展之路并做出快速调整,完成城市转型,也有城市会出现城市发展方向的不确定,使转型期持续较长时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以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各种人、财、物、资源的市场有效配置为基础,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结构协调性效益,同时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和培育符合地区特点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撑点,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市空间为角度,通过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尝试构建保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空间支撑体系,以期为此类城市在转型期阶段提供借鉴和参考。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
2.1 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
我国较多以矿产开采兴起的城市,位置多位于偏远山区,城市位置是以矿产资源分布为主要导向,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有工矿企业进行带动,导致企业办,多为矿产资源开采服务。国有工矿企业内部划分各类厂区,配套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造成设施利用率不高;企业内部人员体系庞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棚户区,且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布局零散,涉及住户较多,影响城市改造;城市具有组团的空间结构特点,对组团间的交通投入较大,组团间交通联系制约城市发展。
2.2 城市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矿产资源在城市发展初期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资源产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但对资源的加工程度较低,基本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向外输出产品,且注重产品数量和规模,运营模式粗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依赖的惯性较大,缺少后续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递补的考虑,且资源产业大多属于能源产品,产业链本身拓展能力有限,短期内无法实现接续产业的有效对接。
截止2011 年,我国共有69个城市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城市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一产比重较低,二产比重过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难度较大。
2.3 城市空间发展受到制约
多数资源型城市位于资源分布周边区域,由于长时间开发,会对周边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内部用地基地难以支撑地段的高强度建设,使城市空间利用率低。为满足发展需要,城市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出现新、老城风貌的较大迥异。资源型城市在转型期面临城市性质和定位的不确定性,如何选择城市新的发展方向是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薄弱、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新主导产业的培育等等,在转型期内都会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
3.城市转型空间支撑体系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期间,在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会做出相应调整,但转型的举措需要通过空间进行落实和实现。通过以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城市转型的空间支撑体系。
3.1 区域联动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完成城市转型,必须得益于区域的支撑作用,全球化环境中的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需要在克服空间摩擦、制度摩擦和其他社会文化摩擦的背景下展开,生产网络需要一个能够超越边界来协调市场中各种规制的新治理结构,这就要求转型城市应融入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在区域框架下的城市职能应是区域总体职能的重要一环,广泛参与更为广阔的市场竞争。
城市转型后的职能与性质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目标和实现措施上具有一致性,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用地的空间布局和规模、对外交通联系等都需要与区域内的其它协作城市进行对接。城区周边的中小城镇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平台,城市在除满足自身产业转型以外,可以引领中小城镇融入到城市转型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城镇通过与母城的联系,缓解城市人口和环境压力,减少老城区改造的压力,并有利于城市内部的产业分工。
3.2 城区用地供给
资源枯竭型城市内部具有较大规模的棚户区和废弃的企业厂房,涉及居民较多,占用的地段较好,不利于城市空间形象塑造,而且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存量用地,存量用地与新增用地配合使用,保障转型期城市用地需求。编制年度城市存量土地供应计划,合理安排各项计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缓解城市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分析城市历年的新增土地规模和速度,以及旧城改造的速度,合理确定新增用地与存量用地的使用配比。
3.3 公共服务设施
从城市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顺利转型的重要保障。通过编制专项规划,对城市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引导城市由围绕资源开发转移到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城市实现后续接替产业入驻,走“文化强市”等路线。注重处理企业遗留的服务设施安排,如学校、医院等,将企业遗留设施纳入到规划范围进行考虑。
3.4 园区建设
当资源接近枯竭,遗留的厂房和设施使用率会大幅降低。但在城市转型期内,城市无法短时间转变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需对原有产业进行一定的继承,并在纵向和横向方面延伸产业链并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对城市工矿企业及工业用地进行梳理和整合,选址集中建设园区,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企业“出城入园”有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结构转型,通过园区建设引领城市后续主导产业的选择,并为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空间保障。同时工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园区内各产业门类更好的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园区建设还可以有效推动城市实现空间拓展战略,引导城市人口移动,缓解老城区人口压力,保证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4.小结
资源枯竭是工业化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研究提出构建转型期城市空间支撑体系的四大方面,即区域联动、城市土地供给、公共服务设施和园区建设,通过空间支撑体系来更好的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3): 86-91
[2]黄禹铭.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与研究[J].现代商业,145
[3]陈红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枣庄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8):46-49
[4]朱建春、赵楠.近十年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的文献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1(665): 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