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存在问题以及控制对策

2016-08-06何俊谷孝鸿刘国锋殷文健

水产养殖 2016年1期
关键词:养蟹河蟹湖泊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殷文健

(1.无锡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无锡 21402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存在问题以及控制对策

何俊1,谷孝鸿2,刘国锋3,殷文健1

(1.无锡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无锡21402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

该文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河蟹种质资源、养殖管理、病害防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了网围养蟹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网围养蟹;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河蟹作为淡水名特优水产品,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因而河蟹的人工养殖业发展很快。人工养蟹利用的水域类型和养殖方式上也存在着多样化,湖泊网围养蟹是用人工方法将蟹苗投放到大水体中,让其生长发育,这与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池塘养蟹相比,由于具备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饵料资源,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目前以网围养殖为主的养殖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开始进行网围养蟹,例如太湖东部水域1991年开始围网养蟹,起初面积和产量在全湖比重不到10%和1%[2-3];1991年以后网围养蟹规模不断增长,至2007年网围养蟹面积高达11266.7 hm2:养蟹面积和产值占全湖网围养殖比重达80%以上。江苏宝应湖网围养蟹始于1994年,至2008年围网养蟹面积达16666.7 hm2,产量约为江苏省河蟹总产量的1/8[4]。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系统全面的规划,湖泊网围养蟹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湖泊、外荡网围养蟹业存在的问题

1.1苗种资源存在的问题

1.1.1优质种质资源遭到破坏,种质资源退化我国中华绒螯蟹种质按地理分布主要分为三个水系: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各地养蟹的实践证明,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商品规格大,品质最佳[5]。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河蟹生产主要靠捕捞长江口天然蟹苗、幼蟹进行湖泊放养,致使长江口的蟹苗资源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利用。1980年代后期,随着河蟹人工养殖的扩大及市场需求的增大,长蟹资源被过度捕捞,加上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工业污染,破坏了野生洄游蟹生殖产卵环境,造成天然成蟹和蟹苗资源衰退[6]。上海市1970年平均蟹苗产量8.05 t,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蟹苗年产量只有500 kg左右,已不能形成苗汛[7]。

1.1.2蟹苗生产管理缺失,蟹苗种质混杂由于我国河蟹生产法制尚不健全,受经济利益和成本影响,有的养殖企业盲目购进外水系蟹苗进行繁育和养殖,种质低劣的蟹苗抗病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较低,放养后常常会死亡。

有的苗种厂家忽视亲本质量和有效繁育群体大小,选用小规格的池塘成蟹做亲本,不经严格淘汰,年复一年近亲繁殖,导致劣质基因的纯合化,终将导致河蟹群体退化[8]。同时由于苗种市场管理缺失,苗种检疫相对滞后,无证生产与经营屡见不鲜。苗种混杂、种质衰退成为目前河蟹养殖业发展的瓶颈[9]。

1.1.3蟹种培育方式不科学,造成性早熟蟹种的性早熟指幼蟹经过培育1秋龄后蟹体性腺已发育成熟,其规格一般不足50 g,性早熟蟹种由于发育时间短,体内能量积累不足,容易在变态中死亡[10]。早熟蟹不仅给养蟹户带来经济损失,且有不少早熟蟹外逃下海产卵,其对于河蟹种质来说危害大。造成蟹种性早熟原因包括以下几种:①生长期积温高,促进性腺发育。一方面人繁苗出苗时间比自然苗汛期提早30~50 d,从而使积温增加;其次,人工育种水域小且水位浅,有效积温高,幼蟹新陈代谢强,促进性腺加快发育。②饵料质、量处理不当,造成河蟹营养过剩。培育蟹种时投入饵料量多、质量好,造成幼蟹肝脏营养物质积累,加速向性腺转移,出现性早熟现象。③蟹种培育时放养密度稀,促使幼蟹相对占有面积增大,造成幼蟹生长环境优良而促其生长快、易早熟。

1.2河蟹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蟹养殖面积日趋扩大,但是养殖技术的普及程度以及提高程度仍需加强,许多养殖户因养殖技术不到位出现亏损的局面。例如江苏洪泽湖,由于养殖技术问题导致洪泽湖河蟹产量和品质较低,2002年以后出现一些养殖户放弃养殖的现象,影响河蟹产业的发展[11]。养殖技术问题表现如下。

1.2.1河蟹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户为追求经济利益,往往采用高密度放养的模式。但是河蟹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蜕壳不同步,加之河蟹具有抢食、好斗以及自食同类的习性,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河蟹对饵料及生存空间竞争压力大,即使设置蟹穴,栽种水草,投喂适口饵料,也还会自相残杀,这将影响河蟹成活率以及回捕率,同时也不利于河蟹疾病的防治。

1.2.2饵料质量安全以及投饵方式问题饵料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河蟹品质,例如冰鲜鱼一般组胺较高,重金属、农药污染风险较大,对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同时饵料投喂方式不科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养殖户不能准确把握饲料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地点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2];有的养殖户一味追求蛋白质含量,忽视矿物质类等其他营养成分,从而导致河蟹体内及排泄物中氮、磷含量增加,造成“弱质体质”,加大了养殖成本,并造成水中氮、磷量增加。

1.2.3日常管理不到位湖泊网围养殖与池塘养殖明显的区别在于养殖面积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人为调节、控制难度大:因此,容易出现大水面网围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网围养蟹,防逃建设非常重要,防逃措施是否得力,是决定养蟹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13]。如果不定期检查防逃设施,不及时修补破损围网会对养殖造成较大损失。不重视网围区水质的调节(如不及时采取增氧措施,不施加水质、底质改良剂);不重视网围内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及时打捞网围内死草、烂草,以及水草被河蟹摄食破坏后不及时补充,这些对河蟹病害的发生以及成活率都会产生影响。

1.3病害防治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水生动物病害不断出现,制约着养殖业本身发展。近年来,河蟹病害较多,常见疾病有颤抖病、烂鳃、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等,致病因素有病原生物、理化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和敌害生物[14]。发病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病害已由单一病原向多病原综合发病演化,并与目前的养殖方式、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二是疾病发病时间长,发病时间由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转向全年发病[15]。当前,病害防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疾病准确诊断问题。我国在水产动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病原生物学特性了解尚不够深入,加上水产动物疾病病原种类多、发病规律复杂、流行趋势多变,对疾病诊断往往不够及时、准确。②高效水产药物少。目前水产养殖用药种类较少,疾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物,药效不高。③科学用药知识普及力度不够,滥用药物常有发生。一些渔民仍存错误用药观念,例如:“治病先杀虫”、“猛药能治病”、“泼洒没有错”等,滥用药物也会破坏养殖水体微生态环境,产生大量耐药菌株,引起流行病。

1.4过度养殖产生的环境问题

优良水环境是养好河蟹的基础,河蟹通常喜生活在饵料丰富、水面开阔、水质良好、水草丛生的水域,水中溶解氧、pH值、光照及其他水生生物等环境因子对河蟹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网围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的养殖规模扩大以及过度放养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表现如下。

1.4.1对水生植物造成影响水草是养好河蟹的必备条件,食性分析表明:自然条件下水草在河蟹食物中出现率可达60%以上;同时种植水草还能保持水质清新、减少病害、提高成活率和保持河蟹健康色泽。湖泊虽然天然具备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但是事实证明,高密度的网围养殖活动对湖区水生植物产生破坏性,最终影响湖区水质而制约养殖自身发展[16-17]。例如在大量网围拆除前,东太湖的高密度网围养蟹使得养殖区内水生植物种类较单一,耐污染、再生能力强的金鱼藻、狐尾藻在养殖区呈优势种分布;同时河蟹的选择性摄食以及人为耙捞水草做河蟹饲料,使得网围周围及被耙过水草区没有饲用价值的莕菜、野菱、水鳖等大量生长,植株自然腐烂分解消耗水体溶解氧,释放H2S等有害物质,从而影响湖泊水质[18-19]。

1.4.2饵料和药物的投入影响水质由于河蟹对饵料利用和转化率低,饵料系数高,大量残饵沉积至湖底或被分解后参与湖泊中的物质循环,从而影响湖泊环境;同时密集网围使得湖水流速减慢,水体环境容量小,从而影响水质。笔者2007—2008年对东太湖的环境调查表明,在人工投饵情况下,高、中、低密度网围养蟹均会造成外源氮磷在湖泊不同程度的累积。每生产1 kg河蟹平均要向湖中净输入氮0.29 kg、磷0.051 kg;养殖区水体溶氧浓度较非养殖区低;底质营养盐含量和耐污染的底栖生物密度高于非养殖区[20]。高密度网围势必造成病害发生及蔓延,由于在湖泊中进行药物防治的用药量要高于其他水体,药物的大量投入将对湖泊水质产生进一步影响。

2 我国湖泊网围养蟹可持续发展对策

2.1保持长江水系河蟹品质

保持长江水系河蟹品种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①限制长江流域引进其他水系的蟹种混杂养殖;禁止捕捞长江干流及长江口成熟亲蟹和抱卵蟹,提高天然蟹苗的产量;实施纯长江水系河蟹优质苗种人工放流增殖;有计划地对长江幼蟹进行捕捞,放到湖或池塘养殖,减少滞留于江中的幼蟹群体,增加大规格产卵亲蟹的比例。②强化河蟹良种选育与品种创新工作。我国在河蟹良种选育方面已开展了相应工作,2000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提纯复壮与品种更新”作为重点项目组织攻关,历经10年培育成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是我国第一个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形态特征显著,体型好,规格整齐,雌雄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小于10%,目前该品种已在江苏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3)加快河蟹原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建立河蟹原良种场,能使得人工意义上的纯种河蟹不受人为混杂养殖等影响的干扰,原良种场生产体系是河蟹苗种优化工程的载体,也是河蟹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此,要建议国家加大对现有苗种场的资源整合、基础设备改造和政策扶持力度。

2.2加大河蟹苗种生产和市场管理力度

加大对《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范》等法规的宣传贯彻和执法力度,提高全行业良种意识,依法实行河蟹种苗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水产种苗生产行为,保证河蟹种苗质量,保障河蟹产业健康发展。

2.3采用科学的蟹种培育方式

控制河蟹蟹种性早熟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河蟹原种的提纯复壮和亲蟹选育做起,从根本上提高和恢复原种的质量。在人工培育蟹种的过程中防止蟹早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①人工放养苗时间应接近或晚于天然苗出苗时间;②有效控制饵料质、量,少投或不投高蛋白精饲料,而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若中后期发现生长过快,应控制投饲,少投或不投;③适当增加培育池的水深,高温季节多换水,培育池中栽种遮阳植物,减缓水温升高,降低蟹种生长的有效积温。

2.4提倡科学的养殖方式,加强管理

在湖泊开放性水域进行养殖前,须彻底清除养殖区内的野杂鱼,这能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河蟹放养密度需依据网围区水域条件、水草的丰歉和历年生产情况来确定,水草多的水域,每667 m2可放养蟹种600~900只;水草覆盖面积较少的,每667 m2可放200~400只。饵料结构上,要做到“精青结合”,投饵量要根据当天水温和上一天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日常管理上要坚持早、中、晚巡查;及时打捞网围内死亡的水草,防止影响水质及缺氧的发生;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

2.5做好病害防治

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体系,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报和防控能力,科学、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快水产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进程,政府应在疫苗产品开发、设备投入、生产资金和推广使用上予以支持。病害防治要以防病治虫为中心,查清病因,对症下药;鉴于化学药物防治的弊端,应考虑采用生态预防的方法,将对病害的预防由被动的治疗过渡到依靠做好种苗免疫、加强水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2.6控制养殖规模

网围养蟹的总量控制和合理布局十分重要。网围养蟹的总量控制应考虑在维持湖泊、外荡养殖外源污染物投入/产出平衡的条件下,即网围养殖投入的外源氮、磷量应不超出产出量的前提下计算得出一个湖泊、外荡最大的养殖总面积。同时单个网围的养殖容量要从养殖区环境和产品质量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通常采用较低密度、大规格放养蟹种较好。同时,网围养殖区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泄洪洪道和航运通道,并与自然保护区合理分配水面。

[1]朱成德,余宁.滆湖渔业高产模式及生态渔业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31-234.

[2]谷孝鸿,王晓蓉,胡维平.东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702-704,711.

[3]吴庆龙.东太湖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泊科学,2001:13(4):337-344.

[4]李应森,王武,徐进,等.湖泊围栏生态养蟹——宝应模式(上)[J].科学养鱼,2010(6):14-15.

[5]周刚,朱清顺,胡本龙.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生长比较的初步研究[J].水产养殖,2003,24(6):34-37.

[6]陈校辉,朱清顺,严维辉,等.长江江苏段中华绒螯蟹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J].水产养殖,2007,28(2):8-10.

[7]戴祥庆.上海地区河蟹养殖业的发展与思考[J].水产科技情报,1998,25(4):147-149.

[8]王笃彩,闫斌伦,徐加涛.河蟹育苗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10,37(4):157-161.

[9]王成辉,李思发.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02,9(1):82-86.

[10]徐兴川,朱正东中华绒螯蟹性成熟蟹种的形成、危害、识别及预防的探讨[J].淡水渔业,1994,24(6):3-6.

[11]韩克清,史乐雷,陈月珠.洪泽湖网围养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0):81.

[12]卢守章.湖泊网围养蟹常见问题与改良措施 [J].渔业致富指南,2010(21):35-36.

[13]候传宝.网围养蟹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水产,1999(2): 23.

[14]樊祥国.我国河蟹养殖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2001(2):14-15.

[15]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研究[J].中国水产,2006(4):12-13.

[16]张关海.湖泊网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J].淡水渔业,2000,30(7):36-37.

[17]于洪贤,蒋超.放养河蟹对黑龙江东湖水库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4):430-434.

[18]李文朝.东太湖茭黄水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湖泊科学,1997,9(4):364-368.

[19]何俊,谷孝鸿,刘国锋.东太湖水生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J].湖泊科学,2008,20(6):790-795.

[20]何俊,谷孝鸿,刘国锋.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J].湖泊科学,2009,21(4):523-529.

池塘装上物联网系统“互联网+”助天津农民智能养殖

2015年12月6日,天津市北辰区水产养殖户赵景连告诉记者,东赵庄村水产养殖基地里八个露天养殖池塘现在都安装了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池塘水体的pH值、溶氧量和水温全部接受互联网统一监测,稍有异常立即处理,比以往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生产成本。

“按照网络系统提供的数据,我给鱼池及时加氧、喂食,一年下来鱼长得挺肥挺好,我的收益也比以前多好几成……”昨日(12月6日),天津市北辰区水产养殖户赵景连告诉记者,东赵庄村水产养殖基地里八个露天养殖池塘现在都安装了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池塘水体的pH值、溶氧量和水温全部接受互联网统一监测,稍有异常立即处理,比以往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生产成本。

西堤头镇东赵庄村,根据每个池塘里安装的监测探头,能实时测出池塘水体的pH值、溶氧量和水温这三项基础数据,并通过无线技术传送到信息管理平台再显示到屏幕上,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让农民实现了“智能养殖”。而以前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老赵在巡塘中发现了问题,需要先对养殖水体采样化验,看看到底是哪项数据出现问题,然后再“对症下药”,经过现场采样,化验,再到出结果得一个小时左右。这一个小时,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池塘缺氧,造成鱼虾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赵景连告诉记者,他的养殖池塘进入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统一管理后,不仅可以实时监测,还可以直接看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数据变化不正常了,一般都能赶在鱼虾出现应激反应之前及时采取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养殖风险和生产成本,生产效益自然就提高了。”赵景连说,“十二五”期间,北辰区首套水产养殖系统在西堤头镇东赵庄村水产养殖基地投入使用,并随后进行了功能升级,他算是第一批受益养殖户。

东赵庄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赵国维说:“这套监测系统不但对水能进行水质检测,还能对水面以上及园区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监测,这样杜绝了养殖户私自对水产品使用生长素类药物。不仅如此,这套养殖系统还配备手机终端服务功能,养殖户随时都能用手机监测池塘内的生产情况。

(www.bbwfish.com)

The problems of pen crab farming in Chinese Lakes and the strategies

He Jun1,Gu Xiaohong2,Liu Guofeng3,Yin Wenjian1
(1.Aquaculture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Wuxi,Wuxi 214021,China;2.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Nanjing 210008,China;3.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uxi 214081,China)

Pen crab farming has become a main part of inland water fishery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However,because o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system overall planning,a series of problems hasappeared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en crab farming.This paper st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germ plasm resources,bree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etc.Finall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n crab farming are put forward.

pen crab farming;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966.1

A

1004-2091(2016)01-0041-05

10.3969/j.issn.1004-2091.2016.01.008

何俊(1982-),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71105130@qq.com

2015-06-09)

猜你喜欢

养蟹河蟹湖泊
养蟹三部曲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陈鸿波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奇异的湖泊
东北地区稻田养蟹遇到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包头市有机稻田养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