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学而导 促进生成

2016-08-06陈晓芬

新课程·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磨课钻研思考

陈晓芬

摘 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维一体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磨课;思考;钻研

有句话这样说:“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2015年4月笔者参加天长市“大鹏”小数名师工作室的送教活动,课前经历多次磨课。在此,笔者从教师层面谈谈由磨课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数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在确定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笔者首先翻阅教材、教师用书,书写教学设计,在磨课时,导入部分的例题设计让我记忆最深刻。

教材中的例题设计:

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我将教材的例题改编如下:

关塘小学有16名学生参加手工兴趣班,有24名学生参加书法兴趣班。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接着出示:绘画班有45人,问:三个兴趣班一共有多少人?

笔者自认为,例题的改编,贴近学生实际,也更加简单,方便控制课堂。但研讨交流中,工作室的名师们指出,这样的设计虽然贴近关塘小学学生的实际,可能并不能让安乐九年制学校的学生感兴趣,而且三条信息分成两次呈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直接呈现三条信息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自主产生先算“跳绳人数”或者先算“女生人数”的心理需要,其中女生人数分别是“17人”和“23人”,合起来正好是整十数40人,也为后面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经过名师的指点,我豁然开朗,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课只要上就要改编书本的例题,改编教材的前提是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

意图。

二、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磨课中,笔者试教了四个班,发现每个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发现的规律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只有一个班的学生问我:“老师,我可以用字母表示吗?”我说:“可以。”又有学生问:“那我可以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来表示吗?”就这样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而其他三个班在这个环节上则陷入了困境,我以为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说出用字母或者符号表示的,因为用字母表示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用到过,如:长方形面积S=a×b等。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这是我对学生具体情况了解不清楚的结果。由此,我想说,我们真的应该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认真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将新知和旧知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

三、以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磨课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在学生初步感受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举例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通过学生的举例验证,得到了一般性结论。这个过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是三个数相加,在探索算法多样性时,学生的惯性思维是不断地交换数的位置来相加,而难以想到三个数相加可以不改变加数位置,利用“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这里,我不够大胆,不敢太过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害怕课堂陷入混乱,我给学生限定了一个算式:28+17+23和28+(17+23),在牵着学生向前走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了,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学习,这就走入了教学误区。

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走,这样,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

四、胆大心细,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

磨课时试教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指引我还有地方需要注意,我的教学还需要改进,数学语言需要规范。例如,一位学生在举例验证“加法结合律”时,是这样写的:(15+18)+20=20+(15+18),虽然两个式子的得数是相等的,但是并不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特征,仔细思考后,发现是由于自己在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征时速度过快导致的,因此我改进教学,在讲述算式特征时多让学生观察、发现,“三个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就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虽然磨课的时间不长,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没有这一次公开课前的磨课,我不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好,名师们的指点使我明白了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这次磨课,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把握课堂的脉搏,变“主体”为“主导”,顺学而导,促进生成,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灵动、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韩兵.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27).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磨课钻研思考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在磨课中磨砺成长——“华夏之祖”的磨课故事
点滴磨砺,点滴进步
在磨课中提升教学质量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