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惨案击中美国“命门”
2016-08-05张业亮
张业亮
6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奥兰多市一同性恋夜总会遭枪手袭击,造成49人遇难、53人受伤的惨剧,枪手在与警方对峙中被击毙。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大规模枪击事件,美官方把这次枪击案定性为“一次恐怖行动和仇恨犯罪”。它在引发朝野关于控枪的又一次政策大辩论的同时,枪手的穆斯林背景、袭击的地点和目标人群也成为美国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促使民众对美国面临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奥兰多枪击案发生后,为了纪念枪击案中的遇害者,有民众在腿上纹了案发酒吧的名字“脉动”。
几大问题交织碰撞
这起事件与此前发生的其他大规模枪击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把当今美国社会的几大政治和社会问题——控枪、同性恋权利、反恐和移民等问题在一个单一事件中串联起来。
首先,就反恐而言,奥兰多枪击案是9.11以来美国本土遭受的最严重恐袭事件,也是自去年12月美国南加州圣贝纳迪诺市康复中心枪击案后,美国本土恐怖分子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枪击案。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这次袭击事件由“伊斯兰国”策划,但事后美联邦调查局调查发现,枪手在袭击期间打给警察局的电话中,宣布效忠“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要求美国停止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袭行动,这就把枪击事件与恐怖袭击挂上了钩。
其次,就枪支管控而言,枪手曾于2013年和2014年被联邦调查局列入恐怖嫌犯黑名单,后因证据不足而撤销,但枪手在案发当月购买了行凶用的枪支,这一事实又把枪支管控与反恐联系在一起:民众普遍质疑为什么在联邦调查局恐怖嫌犯黑名单上的人可合法购买武器,是否应把恐怖主义嫌犯和禁飞人员列入禁止购买枪支之列成为枪支管控立法的焦点。此外,枪手使用的AR-15式步枪是M16军用步枪的民用版,弹匣可装30发子弹,可快速发射多发子弹,是美国最流行的枪支,曾出现在2012年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剧院枪击案和康涅狄格州牛顿市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中,禁止销售进攻性武器被再次提上控枪议程。
第三,这起枪击案是发生在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同性婚姻合法化裁决一周年之际,全美多地,包括华盛顿市正为此举行同性恋游行集会。枪击案的发生地是当地最著名的同性恋俱乐部,枪击案的受害者大都是参加聚会的同性恋者。枪击案的发生,又把枪击案与同性恋权利联系在一起,反同性恋的仇恨是否是枪手犯罪的动机?而枪手的穆斯林身份也引发人们对穆斯林宗教信仰与同性恋权利之间关系的议论。
最后,现年29岁的枪手奥马尔·马丁是出生于纽约的阿富汗移民后裔,与圣贝纳迪诺枪击惨案凶犯的穆斯林背景相似,从而再次提出了伊斯兰宗教信仰与恐怖主义之间是否有关联的问题,引发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的争议。
概言之,这些困扰当今美国社会的最有争议的分裂性问题,在这次枪击案中充分暴露出来,不能不说是击中了美国的“命门”。
反恐和文化冲突困扰美国
近十多年来,美国社会深受反恐和文化冲突的困扰,而这起枪击案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在这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这起枪击案表明,如何应对“本土增长的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和国土安全面临的一大难题。
9.11后,美国把全球反恐作为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重点,同时整合国内资源,成立“国土安全部”,加强本土安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2013年4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前),尽管恐怖主义在全球肆虐,美国本土却没有发生一起大规模恐袭事件。奥巴马执政后,对美国反恐战略进行调整,积极谋求从全球反恐两大主战场伊拉克和阿富汗脱身,把反恐重心放在国内,造成“伊斯兰国”极端恐怖主义组织趁势而起。与之同时,遭到重创的“基地”组织也试图重新崛起。打击“伊斯兰国”、防止“基地”组织卷土重来成为奥巴马政府全球反恐政策的最优先的课题。尽管近几个月来,在美国及其盟国的打击下,“伊斯兰国”遭到重创,“领土”有所缩小,但仍具有在其活动的核心区域之外实施大规模恐怖行动的能力。
“伊斯兰国”在扩大恐怖活动范围的同时,还开动宣传机器,大力宣扬极端恐怖主义思想,以此吸引和在全球招募追随者加入,这成为美国本土渐增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来源,导致美国国内的“伊斯兰国”支持者受其号召在当地实施恐怖行动的蛊惑,试图攻击和策划攻击的事件越来越多。仅2015年,美司法部指控的这类案件就有15起。美联邦调查局局长近期在国会作证时称,尽管“没有理由相信”“伊斯兰国”已在美国建立了分支,但“伊斯兰国”试图在美国招募具有极端思想的人,鼓动他们发起袭击。近一年来美国相继发生两起穆斯林枪手制造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表明随着美国全球反恐的不断深入,这种“伊斯兰国诱导型恐怖袭击”还将不断增多,应对“本土增长的恐怖主义”和“独狼式”恐怖袭击将成为美国反恐的优先课题。
其次,这起事件还表明,同性恋权利、堕胎、枪支管制、移民等问题将继续困扰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解决。
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问题冲突上升并导致社会陷入分裂是近数十年来美国政治和社会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围绕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息。上述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成为美国社会陷入分裂的主要因素。美国民众在这些问题上支持和反对的人数大致相当,民主、共和两大党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在这些问题上的主张所界定,两党总统候选人也必须表明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道德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分裂的因素还使联邦法官、特别是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成为两党在国会斗争的一个焦点。
尽管近年来,在同性恋权利团体、民权团体、妇女权利团体的推动下,同性恋权利团体寻求婚姻权和堕胎权的斗争取得重大进展,促使美国最高法院于去年6月和今年6月相继做出同性婚姻合法化和否决得克萨斯州堕胎法的历史性裁决,但冲突并没有终结,美国社会在这些问题上的分裂仍一如既往。在同性恋权利问题上,在宗教和社会保守派的推动下,美国不少州通过《宗教自由法》,为基督徒拒绝为同性婚姻伴侣提供服务而免于处罚提供法律依据。今年3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和密西西比州又相继通过“厕所法”,规定变性人只能根据出生证上的性别使用公共洗手间,从而使包括变性人群体在内LGBT(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的权利问题又成为引发全国性争议的新热点。在堕胎问题上,自美国最高法院1973年通过堕胎合法化的“罗伊诉美国案”以来,推翻最高法院这一裁决一直是宗教和社会保守派的目标。在枪支管控问题上,奥兰多枪击案后,虽然民众中支持控枪的人数上升,美国会参议院仍未能通过禁止恐怖嫌犯购买枪支的相关立法。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加州圣贝纳迪诺枪击案和奥兰多枪击案加深了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的疑虑,前不久美国最高法院未能就奥巴马移民行政令做出裁决,使得目前在美国的400多万非法移民面临被遣返的可能,加剧了美国社会在非法移民和移民法改革问题上的分歧。这表明,美国社会围绕上述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问题的争议远未解决,它们与反恐、中产阶层收入停滞和贫富差距拉大等政治和经济问题一起,不仅成为美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和今年选举的主要议题,还将再次引发新的立法和司法争议,从而影响美国政治的长期走势。
多元文化进程是主要原因
这些道德价值观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除了极化的政治环境带来公共政策制定的僵局、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和施压造成的政策对冲外,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主要原因。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但在整个19世纪上半叶,美国大多数民众信奉新教。“福音新教占社会主导,不仅反映在普通公民的宗教取向上,而且表达了公众生活主要机构的道德理念”。之后,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不仅美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也向多元化发展,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及其与之相连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以及自由意志论思潮的影响,个人权利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从而造成了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强调个人自由、选择自由的世俗和物质的文化与限制选择的宗教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移民的大量涌入和种族多元化还带来了“做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以及什么价值观代表美国,它们如何转变为公共政策等问题。这也是美国社会围绕堕胎、同性婚姻、枪支管制、移民等问题陷入分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