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三)
2016-08-05郭秀翔
郭秀翔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这一地区,在这里历时9天,播下了革命火种。朱德第一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在大凉山创造了团结彝族同胞开创中国革命胜利的奇迹,“借道”彝民区,渡过大渡河,北上川西北,最后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走进西昌
到达西昌,我们直奔矗立于市中心广场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和塑像前,这是西昌城的标志性雕塑。碑体用凉山特有的红沙岩,塑像中的刘伯承和小叶丹戎装肃立,面带微笑,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结盟纪念碑”7个大字,它们向后人默默诉说着那一段光辉的历史……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但是,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西昌是国民党军在大渡河南岸的最后一个据点,当红军进至距西昌30华里的地方时,守城之敌为了防止红军利用民房掩护接近城墙,竟将城墙附近的西街和鱼市街全部烧掉,以扫清射界。此举使红军不得不放弃进攻西昌城,继续兼程北进,取道冕宁通过彝民区。
位于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民聚居区,红军要从这里经过,首先必须争取彝族广大同胞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为此,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委,率领先遣队首先进入彝民区。先遣队临行前,毛泽东嘱咐刘伯承、聂荣臻:红军来到大凉山是借路北上,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一定要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办事。先遣队的任务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军进占冕宁县城后,张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庄严宣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布告》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在冕宁,红军还释放了被国民党县政府关押在监狱里的彝族人质,并请他们喝酒、谈心,宣传《布告》精神,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宣传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军队。为了不打扰彝族群众,毛泽东同军委纵队的人员进入彝民区后,露宿在树林之中。所有这一切,使彝族群众深深感到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是来帮助彝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
5月22日,刘伯承和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这就是光照千秋的“彝海结盟”。彝海,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的羊坪山上,原名“鱼海子”,彝语叫“乌勒苏泊”,意即海子,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葱茏。在结盟仪式结束后,刘伯承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小叶丹。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次日,红军先遣队在小叶丹的陪同下向彝区进发,沿途没有受到阻拦,直达安顺场,红军的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通过了彝民区,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毛泽东通过彝民区时,有几名妇女抱着大红公鸡敬献给毛泽东,这是彝族待人最高的礼仪。走出彝民区,毛泽东在大渡河畔见到刘伯承时高兴地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刘伯承回答:“主要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仅顺利通过了彝民区,而且还将许多彝民子弟聚集到了红旗之下。在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仪式后,刘伯承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后来,小叶丹组建了红军彝民支队,队伍发展到1000余人,坚持斗争5年多。1941年,小叶丹被反动政府以“通共”罪名杀害。在那艰苦的斗争岁月里,小叶丹的家人把刘伯承赠送的红旗当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始终保存着。1950年5月,小叶丹的妻子郑重地把这面红旗亲手献给了政府,至今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
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终于到达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离开西昌前,我们专门去了火把广场。这里有一组气势恢宏的火炬阵,又名民族柱,56根高9米、直径2米的火炬柱用凉山特有的红砂岩石砌成,每到节日56根火炬同时点燃。漫步火炬阵,我深深感到,彝汉两族人民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和民族团结精神犹如这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在凉山这块土地上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在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从西昌出发,一路北上,经雅安、成都到达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这里是扼控川甘边的战略要地,有“川西北门户”之称。红军长征期间,曾三过松潘草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都是在松潘境内召开的。1935年6月底,红军发起松潘战役,至7月底,整个战役呈拉锯状态,中革军委遂决定停止松潘战役。
在松潘川主寺镇,我们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川主寺镇是因镇上的一座寺庙川主寺而得名,这里是通往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和黄龙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旅游大巴不断从小镇穿过,小镇还因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地。长征期间,三路红军在四川滞留的时间长达20个月,足迹遍及73个县、市的30余万平方公里。红军的三个方面军都路过松潘,而川主寺是长征路上的一个要冲,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过草地时就是从川主寺后山的尕里台过去的。在川主寺以西几十公里处曾举行过著名的毛儿盖会议。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这里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