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08-05俞文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地生产率规模

俞文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新时期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俞文博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运用DEA方法就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287,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降低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少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过量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农地流转降低了土地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1.06%的农户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适度的农地流转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适当规模的流转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建议应完善金融体系和风险机制,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同时农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策,也需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际效果。

农地流转;生产率;数据包络分析

俞文博.新时期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4):180-185.

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越来越分散;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由此带来了农地的弃耕和撂荒等问题;三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土地问题是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农地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农地流转能优化农地资源再配置,以市场化的手段转移土地使用权来配置土地资源。各地农地流转都在不断推进,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农地流转市场尤为活跃。从现有理论分析看,它主要从两个方向影响农户生产率:一是农业技术的有效运用对农地规模有一定要求,农地流转更偏向于转入农业技术运用水平高的农户,以提升农业的技术效率;二是农地流转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农业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进而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率。

现有文献中关于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多地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贺振华[1]基于理论分析认为土地流转行为对土地的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陈训波等[2]使用DEA方法测算农户生产率并进行多方面分析,认为农地流转对农地生产率变化产生的积极效应是由于农地流转导致的规模效应的提高程度大于技术效率的减少程度。朱建军等[3]运用扩展C-D函数研究发现农地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成熟度会明显影响农地流转的效率。孙屹等[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以及土地细碎化等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认为农地流转能提高农业总体的生产效率。

现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城镇化的加快,小农户农业经营受到巨大冲击。农业生产力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将农地流转给农业大户。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农地流转的比例很大,大部分农户存在转入和转出土地的行为;而少部分农户因为各种原因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农地进行生产,但面积较小。农户农地流转的规模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现有文献也多集中讨论农地规模化经营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具体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农地规模化经营并不会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5],农业在本质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率,农村家庭经营至少在现阶段具有规模有效性[6],规模扩大反而会使其效率下降[7]。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农地规模和农业生产率的变化有共同的趋势。有学者研究了吉林省10省市粮食TFP与土地经营规模的关系,发现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农户粮食TFP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呈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8]。即便将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土地质量以及农机投入等多种具体的影响因素也纳入考虑范围,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仍旧呈现正相关关系[9]。根据李嘉图有关于规模生产的理论,农地规模也应在适当的范围内,适度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0]。本研究通过对农地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以及农户生产率的分析,以期对农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政策建言献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理论框架

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从1962 年Denise对“索洛余值”法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后Jorgenson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实现了对生产效率和投入要素的准确计量,到Coelli等[11]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1980-2000年全球93个国家的农业TFP进行双向比较,考察了这期间农业发展的变化趋势。而国内对农业TFP的测算研究多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和HMB生产率指数分析等。对于生产率的度量普遍采用产出-投入比,研究比率多用DEA(数据包络分析)。该方法自1978年提出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二期DEA、多期DEA以及超率DEA等,广泛用于各类产业上的生产率的度量。

作为理性经济人,转入方是否转入土地,主要取决于其转入收益是否高于转入成本,即经营所得的收益大于支付给转出者的流转价格,才可能考虑转入承包经营权。转出方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关于农地流转的合适规模,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多集中于抽象描述,很难得出准确的数据。农地产出遵循基本的规模效益理论,在适度的范围内,农地流转能有效提高农户投入生产率,而过度地规模扩张则会适得其反。经济学理论中的最佳生产规模是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自然禀赋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本研究主要从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角度来衡量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佳规模。

本研究按土地流转行为将农户分为3种,即转入户、转出户和未流转户。通过计算比较3种类型农户的生产率,分析农地流转是否对农户生产率有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采用DEA分析法计算样本农户的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计算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对农户的生产规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和分析。

1.2 研究假说

假说一: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农地流转使土地资源由零散变为集中,促进农户规模经营,使资本和劳动力利用更为充分,因而能提高农业生产率。

假说二:农地流转规模过大对农业生产率有负向影响。根据规模效益理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作为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率之间也遵循倒“U”型的变化规律,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盲目扩大经营面积反而会使生产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降低生产率。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式对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情况、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展开了深入调查,借以了解和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同时其流转规模对农业生产率及规模效率的影响等问题。

1.4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7月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5乡11村以及连云港市灌云县7 乡19村共910个农户样本的调查,剔除数据严重缺失(17个),实际得到有效研究样本893个。但由于转出户中有238户转出后不再种植农作物,农地面积为0,不符合后续计量需要,将其剔除后最终确定样本数为655个,其中淮安市257个,连云港市398个;转入户197户,转出户219户,未流转户239户。

1.5 主要变量说明

农户生产的产出变量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其中自用粮食以收购价计入总产值,视同对外销售。投入变量简单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三部分。其中土地投入为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不区分不同种植作物,进行统一计量;劳动投入为劳动力,包括家庭劳动力和雇工,劳动投入以工来计量,8 h工作时间折算为一工,可近似等同于一天;资本投入为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原材料的现金投入。

如表1所示,转出户的土地经营面积远小于转入户,仅为后者的约1/13,转入户的平均土地投入达6.88 hm2,可见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经营从细碎化向集中化转变;而未流转户和转出户相比,土地投入约是转出户的2倍,与转入户的差距也非常悬殊。而劳动投入和物料投入以户为单位进行计量,单位面积土地的具体投入将在实证研究部分进行分析。

表1 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表2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率情况

2.1 农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如表2所示,经过数据筛选和剔除后,转入户、转出户和未流转户样本比例分配较为均匀,从样本规模上看具有较强可比性。综合统计转入户和转出户数量,农地流转比例合计达到63.51%。如果将剔除的部分(土地转出户中不再拥有承包地的农户)也纳入考虑范围,则农地流转的比例将达到73.23%。可见在调研区域的农地流转比例很高,农地流转存在活跃的市场。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3种类型的农户的生产率之间差异明显,其中转出户的全要素生产率远低于平均水平,而转入户和未流转户的全要素生产率都高于平均水平,未流转户更为显著。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分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见转入户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高于转出户,尤其是技术效率,这是由于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技术的利用;但相比于未流转户,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低于未流转户。由于转入户平均土地面积已经达到6.88 hm2(表1),其中种植面积30 hm2以上的有10户,最多的达到140 hm2。但是转入户的规模效率远不如未流转户,只略略高于转出户,分析可能是转入户的经营面积过大,已经超过了最佳经营规模,与其他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失调,因而生产效率反而不如未流转户。同时,虽然转入户中有规模大户,采用了农业技术,但依然未达到质变的程度,对技术效率的贡献不大。未流转户几乎有85%的农户都处于规模经营递增阶段,规模效率达到0.901。

2.2 不同类型农户所处的规模报酬区间

根据不同生产规模下投入—产出变化的情况,可以将生产规模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3个阶段。从计量上来看,规模效率存在最优值,但实际生产中难以准确计量,多数农户都未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从调研区域显示的比例来看,农户大量转出土地,土地经营模式向由散户经营向大户经营转变。如表3所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农户有61.06%,只有6.26%的农户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还有32.67%的农户呈规模递减状态。可见目前还是有较大比例的农户能够通过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生产率。这也反映了国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但同时,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土地面积难以准确度量,与各地的土地质量、劳动力质量、气候等众多因素有关,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反而会降低生产率。转入户中已经有超过50%的农户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表3),即土地规模已经超过了最优规模,导致规模效率的低下。36.49%的农户仍然没有进行农地流转,并且这部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效率已经很高,接近于最优经营规模。因此政府在推广农地流转政策时,也需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扩张而导致的生产率下降。

表3 不同类型农户的规模报酬情况

2.3 农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如表4所示,从农业单要素生产率角度看,农地流转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降低了土地生产率,下降程度并不明显。我国的土地资源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同时土地细碎化严重,小农经济生产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农地流转政策通过合理集中土地的方式,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经营的土地面积,劳动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从地均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看,各类型农户的地均资本投入差异不大,但是地均劳动投入差异较为明显,从转出土地农户的9 d/667m2下降到了转入土地农户的6 d/667m2;而未转入土地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相差不大。转入户对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劳动少,但是没有相应增加资本性投入来弥补由于劳动力投入下降所导致的土地生产率的降低,最终表现为土地生产率的下降。

表4 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情况

土地资本性投入的缺少就是农户经营资金的缺乏。农业大户转入的土地大都多于百亩,资本投入较大;同时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风险,大量的资金投入会造成持续经营的资金周转困难。但现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尽管有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服务推广,农户贷款融资难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国家政策的出台真正推行到农户身上还需要很多行政环节,全面落实起来很困难。地方政府应在推广农地流转的同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使转入户有充足的资金增加资本性投入,以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

2.4 不同类型农户的要素投入比较

DEA分析的过度投入是指特定农户相对于其他农户而言更多地投入了哪些要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表5所示,3种类型的农户中,以未流转户为基准来比较,转出户实现了劳动和资本的充分利用,但未实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而转入户在劳动、土地和资本上都存在过度投入。综合分析表明,农地流转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率和生产投入模式表明。相对来说,转出户更多地使用了劳动和资本,而转入户由于转入土地的面积较大,更多地使用了土地、劳务和资本。我国农业投资仍然不足,政府应鼓励农户规模经营。但在技术水平还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应对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进行适当控制。

表5 不同类型农户的要素投入情况

表6 农地流转规模和规模效率

2.5 土地流转规模对农户规模效率和生产率的影响

从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主体看,主要有企业、合作社和大户。企业通过资金和技术,拓宽农产品市场,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合作社则是由村民民主管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接受技术服务和机械化生产,依据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应运而生,更贴近农户;而大户一般是产生于乡村集体内部的种田能手,耕地来源以农户自主自由的土地流转为主,土地经营规模不一。农地流转后进行规模经营的主体主要为生产大户。

转出户进行流转后农地规模较小,这里只研究转入户,从转入户转入土地的不同规模及其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具体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转入户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规模效率反而不如未流转户,而农业转入户的平均耕种面积又高达6.88 hm2。根据计算得到,所有转入户平均转入土地面积为6.10 hm2,占总耕种面积的比例高达88.61%,而自己原有的承包地平均只有0.78 hm2,只略高于转出户的现有耕种水平,明显低于未流转户。如表6所示,流转规模普遍集中在3.33 hm2以下,都是以租赁方式流入,流转规模小于3.33 hm2的农户达78.68%,相较于更大规模的流转户,他们的规模效率更高,达到0.779,也超过了转入户的平均规模效率水平;而流转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农户合计为21.32%,其中3.33~6.67 hm2和6.67 hm2以上的各占50%,他们的规模效率相差无几,分别为0.653和0.656,还未达到转出户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流转规模3.33 hm2以上的农户规模效率普遍低于3.33 hm2以下的。

如表7所示,以规模效率为标准,按一定的区间对规模效率进行划分。随着流转规模的扩大,规模效率的下降较显著。将未流转户和转入户进行比较,在一定的流转规模范围内,农地流转规模和规模效率呈同向变化。在0.9以上的农户仅有31户,不到转入户的1/6,但平均规模效率达到0.955。他们的流转规模平均为0.65 hm2,经营规模只有1.30 hm2,略高于未流转户,规模效率高于未流转户。同时,这部分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422,也高于未流转户。而在其他范围内,随着转入土地平均规模的快速增加,规模效率和生产率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在适度规模经营的范围内流转土地,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生产规模效率和生产率。

表7 规模效率、农地流转规模和生产率情况

本研究实例中,农业经营大户虽然承包了大面积土地,但是在农业技术投入和资本投入上,未与土地投入形成适当的配比,未到或超过土地适度经营的最佳标准,导致规模效率低下。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让土地经营规模盲目扩张,造成资源、资本及劳动力的低效率。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地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280,处于较低的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由于样本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较低,只有0.587。在样本地,农机的使用并不普及,仍旧以人力为主。对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农机的使用成本较高。(2)农地流转在一定的流转规模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虽然农地流转会降低技术效率,但是相应会增加规模效率,并且规模效率的增长幅度高于技术效率的减少,总体上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3)农地流转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反向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土地生产率的下降。农地流转的整体规模较大,平均转入面积高达6.10 hm2,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更充分的运用。但同时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劳动投入减少,相应的资本投入也未增加,从而降低了土地生产率。(4)农地流转规模和经营规模要适当。转入户的平均经营面积高达6.88 hm2,远远超过了适度经营规模的范围。流转规模高于3.33 hm2的转入户规模效率仅为约0.66。同时转入户中超过50%都在规模递减阶段,农地流转规模已经过大,不符合规模经营的初衷。

根据以上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扩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二是要农地流转要规模适当,使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者之间以适当的比例协调,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三是应完善金融体系和风险机制,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四是要建立适度规模经营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当为农业生产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这不仅是对土地利用活动的评价,通过评价体系也能给农民的生产活动相应的指导,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1]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 (4):87-92.

[2]陈训波,武康平,贺炎林.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8):65-71.

[3]朱建军,郭霞,常向阳.农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对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78-84.

[4]孙屹,杨俊孝,刘凯辉.农户农地流转的土地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玛纳斯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4(6):1170-1175.

[5]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3):31-36,64.

[6]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8-24,80.

[7]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0(2):37-43.

[8]张忠明,钱文荣.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8):52-58.

[9]范红忠,周启良.农户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 基于中西部七县(市)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38-45.

[10]王晔立.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0-34.

[11]Coelli T,Rao D.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gricultur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of 93 countries,1980-2000[J].Agricultural Economics [serial online],2005,32:115-134.

(责任编辑 邹移光)

Influence of farmland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Jiangsu province

YU Wen-b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The paper used the DE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nfluence of farmland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analyze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households,in Lianyungang City and Hua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rmers' averag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as only 0.287,at a low level.Farmland transfer reduced the technolog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 small amount of farmers used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A small amount of use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increasing the land factor excessive investment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capital,led to a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reduced land productivity,increased labor productivity.61.06% of farmers were in incremental stages,appropriate transfer could help 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vancement wa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fficiency.Appropriate transfer in scal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scale.While financial system and risk mechanism should also be improved,enabling farmers to get more capital.For farmland transfer functioned as a policy,it needed evaluation systems to measure the actual effects.

farmland transfer;productivity;DEA

F301.3

A

1004-874X(2016)04-0180-06

10.16768/j.issn.1004-874X.2016.04.032

2015-1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30 08);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4ZDA037)

俞文博(1992-),男,在读硕士生,E-mail:yuwenbo827@126.com

猜你喜欢

农地生产率规模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规模之殇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