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思考
2016-08-05郝永亮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山西晋中031300
郝永亮(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山西晋中 031300)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思考
郝永亮
(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山西晋中 031300)
摘 要:不同的学生活动方式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学。学生能从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地理课堂教学最大的成功。
关键词:学生活动方式 地理课堂 教学
在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地教改如火如荼,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课堂过分注重学生活动的形式,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和实质,使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学生从知识上、思维上真正活起来,才能长久、持续、有效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1]
一、从学生活动方式来看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前的“听一听”“看一看”变为了“说一说”“思一思”“做一做”。不同的学生活动方式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个别教师节节课追求看图片、放视频、播音频,浪费时间较多却收效不大,有的教师遇到概念、材料不管效果朗读一遍,一读了之。对于学生活动方式的选取,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活动方式。
教师应追求用好不同知识的学生活动方式,使学生活动保持高效。例如:讲授“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展开讨论,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应在教师指引下取得成果,并展示给其他同学。而不是学生盲目讨论后教师直接讲,这样忽略学生的疑问和感受,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走了形式。如图:
教师先引导,让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的提示,分析气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流向,比较0°、30°N、60°N、90°四个地点的气压高低,学生根据箭头指示的方向,判断气流的运动方向,再推测得出气压高低。然后学生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判断理由,学生在展示的过程当中,即使讲错了,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做让学生印象深刻,较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在这幅图中,学生很容易把②过程解释成气流由赤道流向北纬30°N上空,教师应及时更正,赤道上空的高气压,流向两侧低气压的时候,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30°N上空堆积。这节课中我认为学生活动选取“先根据提示讨论后展示”这一方式比较适宜。
二、从学生活动的质量来看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学、思。
教师的引导要求教师要发起有效的学生活动,这取决于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和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准确选择活动的时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学生活动方式。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容,学生活动应以教师先指导为主,而后学生活动,例如讲授湘教版必修1的“地球的地表形态”中“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这一知识点时,应先给学生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再分组讨论各板块移动形成的地形单元。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给学生解释这一理论,让学生明确板块运动存在争议,不必再讨论这一学说。了解学说后,学生分组讨论: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最后完成一组板块运动和地貌类型的训练。这样先教师引导后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少走弯路。针对难度较小的知识内容,学生先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而后教师再总结规律方法。例如,湘教版必修2中的“人口的合理容量”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讨论“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先让各小组根据事实和材料,论证自己对不同观点的看法,然后教师点拨归纳出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导的最佳时期就是学生对所认识的问题有看法、有疑惑的时候。只有找准时机才能提升活动的质量。[2]
学生能动性的思、学也决定着学生活动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动性的思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组。学生在活动中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例如:山东地图出版社“区域地理教程”中“北美地区”这一节,先由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后,让其阅读教材“美国农业分布图”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学习:①美国农业带的分布特点?区位条件是什么?②列表比较各个农业带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③农作物为什么集中分布?集中分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带来什么样的问题?④美国乳蓄带和澳大利亚乳蓄带的不同?这一活动中,用到了读图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列表比较法,要求学生做到眼动、脑动、思维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比分析能力,日积月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从学生活动的效果来看地理课堂教学
一堂课中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活动固然是好,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又会生成许多教师未预设的新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活动的效果,适时调整学生活动的方案,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合理调控。例如:教授“人口增长模式”中我引导学生指出“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三低模式”时,有学生提到“最近有消息国家准备放开生二胎的政策”,对于这一未经证实的消息,我及时预设了一个问题“如果放开生二胎对我国的利于弊分别是什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是无穷的,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依据,就很好的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理论中联系到实际问题,就是地理学习中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1《地理课堂教学的“放”与“收”》黄永昌/合肥一中教学督导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7《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真“动”》徐国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