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水利”激活一池春水

2016-08-04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务水利

疏堵结合,大禹治水名传千古;束水冲沙,潘季驯终成水利泰斗。在人类与水的博弈中,一条智慧与创新的主线清晰可见。如今, “互联网+”重磅来袭,水利行业也再度掀起一轮创新的浪潮。一时间,“互联网+水利”风生水起,曙光在前。

“互联网+”来了,水利不该沉寂

坐在办公室,只需在控制室内打开电脑,点点鼠标,便可对稻田土壤墒情和田间、渠系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就能知道哪片地需要灌溉,要灌多少水;同时,控制中心后台程序会按照事先设定的相应灌溉方案,自动发出相应指令,启动灌组进行精准灌溉,达到需水量时,泵站自动关闭;农田尾水经三级净化后,可循环利用。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天福灌区内,智能化的精准灌溉系统让人惊叹不已。

近年来,昆山市水利局着力打造智能、节能、生态、高效的“e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总体达到0.728,远远高于国家要求2020年达到的0.55,率先达到江苏省水利现代化指标。

这个由昆山市水利技术推广站联合河海大学、南京东邦科技公司、花桥水利站共同承担的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于日前通过验收。有关专家表示,此项目堪称“互联网+水利”的一个成功样本。

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互联网+正颠覆着传统的水务管理模式。”许昌市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丁榜说。2015年年底,许昌市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投巨资建立了自来水水质、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监管系统平台,实时掌握并监控生产运营状况。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控制层和企业决策管理层有力结合起来,实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将整个企业的信息流带动起来。刘丁榜说:“这个系统为不同层面的运行管理者提供了优质的决策支持信息,为辅助分析决策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下,‘互联网+已从新兴的概念变成无处不在的实践,为水利等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纪人坦言,“互联网+”给水利行业带来的变革不但广泛,而且非常深远,“传统的管理经营、科研生产等都面临着升级换代”。

在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建设过程中,福建省德化县水利局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利用“水利工程项目监管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参建各方将设计、测量、检测、签证、质量、安全及影像等资料及时上传平台,倒逼各方资料整理更及时、规范、完整,实现参建各方、质量监督和主管部门资料远程实时共享。同时,应用手机APP实现GPS定位考勤,督促项目经理、监理和“五大员”等重要岗位人员到位在岗。建立“项目微信群”,将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监等相关人员纳入微信群,实现在线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现场图像影像共享等,方便各方随时掌握工程建设动态。

湖北省南漳县水利局则巧用“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手段,助力关庙等10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建立微信群和QQ群,将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运行管理等参建各方整合到群里,对施工整个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另一方面,利用水利工程动态监控系统,在其他工作脱不开身不能到达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水库遥控遥测视频在网上查看各库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项目建设工地虽然分散,但进展非常顺利。

“‘互联网+正在点燃信息消费新引擎、催生行业发展新业态、引领各行各业抢滩新机遇。水利行业应该主动融入,搭上这班发展快车。”在2015年9月21日闭幕的“互联网+智慧水利高峰论坛会”上,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文刚振臂一呼。

做好“+”,推進“互联网+水利”落地

在重庆市水利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尹黎的记忆中,过去公文办理是个十分烦琐的工作:所有的文件都要打成纸质件,分送给各个领导审签,再统一收回来,复印成若干份分发给相关处室。如果所有的人都在,一份文件走完一套程序至少需要30分钟。

然而,这种状况在2015年9月重庆市水利局新的办公系统启动之后便不复存在了。机关发文、收文等公文(涉密文件除外)运转流程全部上网,公文办理由人工“送来送去”变成了网上“点来点去”,整个过程5分钟之内就可搞定,他说:“此举不但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决策反应速度,也为以后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令尹黎没有想到的是,除了成倍提高机关的行政办公效率之外, “互联网+”还能将水利部再三强调的水利工程“建管并重”落到实处。重庆市水利局依据建立的网络视频系统对全市1200多座水库实行了在线监控,及时掌握水位、水情,便于防汛和管护决策。“24小时在线监控,让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重庆市水利局局长王爱祖称,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监控系统就会自动闪红灯报警,并弹出监管责任人和联系电话,为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

当下,“互联网+”让作为传统产业的水利行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水利行业传统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变革。”中国水利发展中心副主任姚远表示。他分析说,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水利行业进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的要求变革水利行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必须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并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流程,“‘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

近年来,济南水务集团以“服务前移”为理念,创立了“六位一体”客户代表、片区式管网管理服务新模式,当好“水顾问”“水管家”“水专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支付水费的基础上,新增手机支付宝功能,“电子钱包”30秒即可完成交费。新形势下,他们积极抢抓“互联网+”新机遇,全力打造供水“微服务”、抢修“微直播”,拓展企业网站及水务微博、微信自媒体服务功能,当好用户用水的“小秘书”,用水务新媒体托起“指尖民生”,抢占服务民生新高地。“坚持‘互联网+的思维,着重加强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提升和改造,将企业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济南水务集团董事长姜海英说。

思维模式的改变是首要的,接下来就是如何做好“互联网”与“水利”的“+”了。水利信息化专家、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庞治国表示,“+”意味着融合,也意味着拓展:“只有融合,水利行业才能通过互联网借外脑、集众智,进行创新;只有拓展,才能探索‘互联网+无限的未来空间。”

眼下,在宁夏银川,一个名为“数字唐徕渠”的项目,正在综合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决策系统,可对灌溉过程进行智能的、自动的管理。

“互联网+水利+农业的整体设计方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迅速获取灌溉系统信息,改进传统漫灌模式,精确计算作物需水量与需肥量,实现农业灌溉精准管理。”项目负责人、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工程部主任郭文忠介绍,该系统融合模型、公式、数据三者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最终提出最优化的灌溉施肥方案,“在确保高产的前提下,预计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提高人均管理面积3倍以上,使灌溉管理响应速度提高10倍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推进“互联网+水利”实现落地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本末倒置。河海大学教授陈金海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互联网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对水利行业的提升和改造上,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而不注重创新,即使贴有再鲜亮的‘互联网+标签,不仅得不到加法,更得不到乘法,最终只能获得减法。”

谋定而后动,“互联网+水利”曙光在前

其实,在“互联网+”概念出现之前,互联网就已经渗入了水利行业领域,带来了一场办公信息化革命,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最大限度地为百姓办事提供便利。

在山东,借力浪潮桌面云,山东省水利厅2014年打造“虚拟办公室”。该解决方案是端到端一体化虚拟桌面解决方案,具有高效、安全、绿色的特点,能够将桌面计算机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集中部署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软硬结合的虚拟化技术,把标准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集合成一个动态的大资源池并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PC管理方式带来的运维管理、数据安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广东,根据与广东移动签署的《整体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广东省水利厅借力4G网络“高速率、高带宽、低时延”的优势,2014年积极搭建水利信息服务高速公路,以企业信息平台、数据专线、视频监控等通信服务为基础,推动广东水利信息化服务再上台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浪潮、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水利行业,各级水务部门、水利工程建设企业也不甘落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技术优势抢滩布局。

在湖南,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今年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课题组,联合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水利工程建设智能管控系统,重点解决“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水利建设中重大技术需求问题,推广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监管模式,促使社会资源更好地与公共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在北京,首创股份拟通过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探索水务行业的金融创新模式,联合大股东企业共同成立首金所,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促进企业在传统优势上探索形成新的水务服务商业模式;在佛山,佛山市水业集团实施“互联网+供水服务”专项计划,推出水务工作动态实时更新、查询缴费服务即刻办理、举报违章的实时回复等便民服务,公司微信平台被评为“2015年广东十大影响力政务微信”; 在江苏,汾湖高新区水利站借力“互联网+”,與网络公司合作开发了“汾湖水利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让水利工作实现信息化和远程化,实现了“不到现场看现场”的“千里眼”效果……

与此同时,加强“互联网+水利”的“顶层设计”也已经被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策体系范畴。不论是黑龙江省出台的“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计划,还是贵州省实施的12项“互联网+”专项行动,抑或是山西省政府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都能找到“互联网+水利”的相关条款。这无疑从政策层面为“互联网+水利”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随着各地探索水利行业与互联网的对接与融合,“互联网+水利”的内涵越来越明晰,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朗。

所谓“互联网+水利”,是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水利行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提升水利创新力和发展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水利行业发展新形态。

据此,水利行业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重点也将逐步实现五大转变:

——精准化:向更精准的城市(街道级、居民小区级、道路级)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细分领域监测延伸,提供全方位、多角度、跨平台的数据直播和预警。

——融合化:打破传统水利或者水务壁垒,更全面地融合其他部门水、雨、工、海、风、气象、视频等信息,提供融合性信息服务,在“城市管理中心”构成的过程中提供支撑。

——场景化:基于更加灵活的信息开发和应用方式,结合水利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场景化的应用,满足水利管理的日常协同性、应急响应性两方面需求。

——决策化:从传统单一的静态灾情风险决策或者灾情实况转播的角度,向精确预报型决策方向发展,提高在洪水、台风、山洪、干旱、供水、水质污染等灾情发生前的预见期,为救灾物资、人员准备提供预见性服务。

——公众化:放低姿态,重塑形象,拥抱新媒体,提升水利水务的公众服务体验。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有专家指出,未来5年至10年中国水务市场将呈现火爆格局。对于水利行业而言,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事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新一轮的腾飞,便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水务水利
山东创元水务有限公司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监督
水务智慧巡检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NB-IoT的智慧水务建设探讨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