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及建设意义
2016-08-04岳婷
岳婷
摘 要 加强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是适应文化科技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还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13
0 引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大胆引进世界优秀成果外,还必须将我国文化产业推向世界。这就需要搭建世界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实现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新的文化滋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要搭建这一平台就要选择和依靠恰当的语言载体。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门国际语言,再加上其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英语责无旁贷地成为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平台的不二之选。用英语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表达,将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辐射力和同化力。鉴于此,要切实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其意义十分重大,值得学界仔细梳理与探究。
1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界定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指那些既懂文化产业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和职业交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此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掌握文化产业专业知技能和通晓行业规范与习惯是该类人才的首要职业素养,具备英语语言技能是该职业素养在国际舞台得以充分展现的保证。要培养此类人才,绝不可能通过将文化产业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机械相加而得;跨专业的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要求此类人员主体首先在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发的创新性与强大的整合能力是这类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只有兼备文化产业和英语语言两种知识技能又能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员才称得上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2 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的意义
2.1 是适应文化科技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引擎。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能够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和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①党的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文化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先进科技手段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文化科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担当。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科技化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适时调整,积极应对。为承担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高职教育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坚持创新培养,要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懂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④为丰富充实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性内涵,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2 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要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其综合素养。国内学界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虽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起来无外乎较好的文化素养、传媒知识、創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⑤其中文化素养无疑支撑是文化产业的精髓和根本,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则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语言既是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是表达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传播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就是要整合人才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寓文化知识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学习英语语言,在文化层面起码可以达到三个目标。第一,通过展示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习者形成文化对比,对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所认识,从而达到跨文化理解。第二,通过对英语文化现象的阐释,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第三,在上述跨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凭借文化知识来解决交流问题,使其掌握适合英语语境的正确交际方式,并能够根据英语语言文化来调整语言输出和输入,即最终形成学习者的文化能力。⑥要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样的文化能力显然是必备的素养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内在和客观需要。
2.3 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⑦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经济,不仅要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增值人力资本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再教育,如在岗培训,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增长。
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和频繁,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与世界市场也将进一步融合。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可逆转的步伐。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迎接外来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际文化市场中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推出中国文化,或者在凭借国际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文化。迎推之间的这一双向过程都需要合乎国际规范的专业交流。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英语将在大多数场合责无旁贷地充当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就文化产业所需专业人才而言,其所需具备的知识素养将尽可能多地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国际惯例、国际法规等,甚至是可供中国文化产业填补的国际缺陷。但是,如果其中缺少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无疑将严重削弱甚至损害职业交流的效果,妨碍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
因此,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细化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准和其应对国际融合的工作能力,使相关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加强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将是有力保障。
2.4 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性。因此,要实现其快速持续创新发展,根本上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才,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文化产业领域,高技术和高文化日益关联融合,这便对文化产业专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要求。其中之一便是要能够抓住机遇,多观察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使自己走向世界。⑧加强本土培养人才与国外先进文化产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其国际视野,打造其职业和行业能力的世界级水准。
文化产业英语作为面向职业目的的英语分支,是基础英语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结合而成的特色英语。除了基础性,它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和职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具有行业用语的功能。通过学习文化产业英语,旨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⑨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文化产业的职业岗位,更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而有效融入国外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世界认同的必然进程中,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将成为有效宣传、推广我国文化的有力保障和可靠支撑。鉴于此,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可以丰富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切实满足文化产业人才的专门用途,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是支撑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十五”、“十一五”的起步阶段和“十二五”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十三五”期间提质升级的攻坚时刻。大数据时代对文化产业的解构、变革与融合要求不断升级的人才支撑与之匹配。培养文化产业类英语专门人才,是顺应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这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最終实现铿锵有力的世界交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市州课题: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与成都市城市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SC13D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王志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经济日报,2011-11-27.
② 伍建国.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涵义的体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6.
③ 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艺术百家,2011(1).
④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矛盾与对策.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的讲话.
⑤ 李后强,邓子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求是理论网,2011.12.19.
⑥ 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西南大学,2012.
⑦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⑧ 米如群.实施文化人才的培养创新战略.新华日报,2009.12.29星期二版.
⑨ 李真等.特色英语的特征及其文化功能.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