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敬畏,在失败中成长
2016-08-04王含
王含
失败是成功之母。回顾医学的发展史,尤其如此。
我们现在能在无菌的环境中、在麻醉师和各种先进精密的仪器辅助下,尝试人体各个部位的复杂手术。而最早的手术,病人将至少面临剧痛、失血、术后感染的三大威胁,手术甚至比疾病更快地把病人推向死亡。
但是,我们仍然要感谢最早那些失败的尝试。否则,人类医学或许至今仍然在蒙昧中停滞不前,解除病痛的含义将永远与“巫医”、“妖术”为伴。
医学能有今天的进步,既要感谢在医学实践过程中“牺牲”的累累白骨,也要感谢在失败后不断思考、改进、敢于再次尝试的医生们。
有些悲剧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才会把医学叫作遗憾的科学。但是这些悲剧给医生们上了很好很必要的一课,帮他们避免了在未来犯同样的错误,从而给更多人以生的机会。从大处着眼,医学统计学会告诉我们少数失败案例换取的是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而这些进步的推动者,正是那些“失败”的医生们。
有些失败是发生在即刻的。病人上了手术台,就再也没下来。面对这样的结果,家属固然伤心欲绝,医生其实也会痛彻心扉。一位做心脏介入的心内科医生说起一例患者手术死亡时,这样形容:“夜里突然想起她上手术台的笑容,心里极难受,我就咬咬牙告诉自己,她的走换来了后面无数的生。”他后来认真总结经验,并用娴熟的技术挽救了无数类似的患者。
有些失败并不发生在当下。一位心外科的年轻医生在完成国内首例特殊的微创手术后,没有丝毫得意,因为之前手术的一个患者生存半年后突然猝死,他不断反思是否当时手术中有瑕疵成为意外的隐患。我相信这会成为他今后医术日臻完美的驱动力,因为他总是在想,是否当初我那么做的话,患者会更好……
我真的为有这样善于反思、勇于自我剖析的医生同行们而感动和骄傲!虽然,他们有时会因此而饮泣、抑郁,甚至走不出心理的阴影。但是,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会经常有这样的自我剖析和良心拷问。
放眼望去,医生队伍里完美主义者比比皆是:因为追求出血少、愈合快,才有了电凝器械和微创手术;因为追求伤口美观,试图弥补缺憾,才有了整形外科;因为追求手术患者痛苦少、风险低,才有了麻醉和术中监护……每一项闪烁着科技之光的医学技术背后,不知凝聚了多少名医生在失败过后的痛定思痛,又饱含着多少人文关怀的慈悲!
失败-痛苦-思考-再尝试,无一不是基于医学最初的人文关怀。而唯有在思考后再尝试,才有可能让失败变得更有价值,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和回馈。
我曾看到一张照片上,一名医生面对遮盖患者的白单掩面而泣。一个生命的逝去总是令人唏嘘,但我们从不会因为生命会逝去而放弃对未来的祝福,就像医生们从来不会因为有可能会失败而放弃救治的机会。
无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多么冷漠,感性的人群中永远都有医生。只是,他们有时需要用理性压制一些感性,以便于可以冷静地分析病情和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降低失败的风险。然后,在某个难眠的夜,用忍不过的心去思考如何敬畏和安慰,再用看得破的智慧去梳理和成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