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孟买,她的名字叫加尔各答(下)

2016-08-04

世界文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加尔各答杜拉斯恒河

有人说,是上帝要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再造一个伦敦。于是加尔各答有了和伦敦同名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了和大英博物馆一样的维多利亚纪念馆,有了宛若海德公园那般的梅顿公园……让大使夫人那样的欧洲殖民者,在遥远的加尔各答不再思念故乡。只是为英国人自己建造的这个家园如今已人去楼空,空留下这些永恒的建筑。

便是在加尔各答,劫掠了劳儿未婚夫的黑衣女人再度出现。以优雅而又恹恹的大使夫人的形象,周旋在包括劳儿未婚夫在内的更多的男人之间。在朝向恒河的大使馆里。在悠然的并且忧郁的情绪之中。爱着她的男人除了她丈夫,还有被她劫掠的米歇尔·理查逊。爱她的男人似乎越来越多,包括青年随从,以及,终于喊出了他爱她的那位副领事。在加尔各答的炎热中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女人来自威尼斯。她无意间招惹了那些爱她的男人,她没有错,但是她没有错本身就是错。她是毒药,毒死身边的那些男人。而她自己,这个叫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女人,也是被毒死的。是她自己毒死了自己。杜拉斯说,她只能活在那里。靠那个地方而活。她靠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于是她也因此而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孟买迷人的街景。残破不堪的,却又充满着一种莫名的诱惑。这里能看到世界上色彩最为丰富的景象。女人们,被包裹着的,艳丽衣裙。纱丽。唯有印度才有的,那恍若天边云锦。人世间所能有的色彩,甚至,不能有的,在孟买这里也有了。而纱丽后面,是若隐若现裸露着的女人的身体。

是的,杜拉斯不愿意告诉我们真相。她只要我们看到她说出的那些表面的现象。但是她自己心里是明白的。她只要自己心里明白,却要让别人无尽地猜谜。或者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以杜拉斯从来不讲故事本身。她讲的只是故事之前之后的故事。不过那故事已经囿于其中了。

才知道建造孟买依旧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相关。在这里,东印度公司不仅为自己建造了第一座深水良港,以供日后掠夺这块丰饶的大陆;还围海造田,将七座孤立的岛屿连成一片,然后孟买成为这座,从此被整个世界渴望的城市。孟买的改造工程自1817年起,至1845年终,历时28年。28年后,英国人便送给了印度这个完美的孟买,就如同当年东印度公司送给了印度一个伦敦一样的加尔各答。从此殖民者和移民者纷至沓来。从此,这里成为印度通往世界的门户。

有一天,在她面前出现的,是恒河……

恒河,加尔各答的恒河,后来则成为杜拉斯“印度星云”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大使馆就在恒河的岸边。大使馆朝向恒河的花园。那恒河的浪涛声穿过树丛。她在恒河里游泳。在恒河里,最终,消失……

加尔各答的恒河?恒河流经加尔各答?

以为是杜拉斯出现了地理的偏误。加尔各答的大使馆怎么会建在恒河岸边?更不应有人在恒河中游泳,恒河根本就不可能穿过加尔各答。

于是翻阅各种地图,就是不见恒河穿越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只是恒河流域的一座城市,而流经加尔各答的不是恒河,而是恒河的一条支流胡格利河。但是加尔各答的印度教教徒,就把胡格利河当作了恒河。于是每天清晨都会有成群的教徒浸在加尔各答的恒河中。沐浴。洗礼。今生与往生。就像恒河穿越瓦拉纳西的那一刻。那个净化和重生的神圣的时刻。

所以不是杜拉斯的偏误,而是恒河之于她,之于她“印度星云”的真正意义。是的,她喜欢写关于印度、加尔各答以及恒河的作品。而她的文字中如果没有了这些意象,还能有什么支撑那故事的存在?是的,她喜欢她的人物生活在一个“痛苦的、噩梦一般的、难以忍受的”环境里,喜欢他们在黄昏一般的晨光中苦苦挣扎,并热烈地爱着,又为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一些因由而死去。如她所说,循着,让自己消失的路。

于是杜拉斯让那个悠然而悠闲的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死于印度,死于非命。因为她坚信她看到了加尔各答的那座英国人的墓地。她在“印度星云”中不停地说着这块墓地。她说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墓地就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公墓中。但是她却没有让她死于恒河,更不能理喻恒河之于生命的意义。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最终投向了大海。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者之重。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始终在内心保持着一份优雅。但最终的一切都沉了下去,沉没于无边的寂静中。她被每一个浪头淹没,她或许在海里睡着了,或许,在里面哭泣。

在孟买,一座被称为“悬挂的公园”的尼赫鲁公园。城市高楼就像是水泥篱笆,包拢着这个高高在上的鲜花盛开的宁静的所在。于是置身于悬起的大自然中,仿佛不再能闻到孟买的气味,甚至看不到英国人留下来的那些建筑,看不到,那斑驳楼宇中掩藏着的杜拉斯般神秘的女人,看不到那黑暗中哲人一般的玄机。

孟买,就这样留在了眼前,又倏然而逝。而加尔各答,这个上帝再造的城市,干脆我就没有真的看到过。但幸亏有了杜拉斯。她的引导。我才敢于相信,孟买就是加尔各答。

然而真正的答案就像是一场骗局。因为杜拉斯最后说:是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印度,一些印度,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在殖民地时期……

原来!

杜拉斯又说,加尔各答是恒河边的一个城市,在这里,它是印度的首都。所以所谓的“印度星云”完全是建立在对印度的一种“想法”之上。而杜拉斯之所以选择了印度作为背景,也许更深的意味是,她想回到她出生的那个地方去。

而我,却一直以为那是真实的印度。大概很多人都像我这样地被她欺骗了,也大概很多人为着不是印度的印度而对她耿耿于怀。

于是为了她的“印度星云”得以存在,她最终以艺术的需要为前提阐明了:《印度之歌》中凡举地理的、人文的、政治的诸多情节,纯属虚构。因此,切勿认真地坐上汽车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加尔各答奔向恒河口看个究竟。也同样,印度行政首府是新德里,而不是加尔各答。同时她又以艺术的名义再次重申:本剧中出现的印度的城市、河流、行政区域及海域之类的名称,都具有一种音乐感。即是说,杜拉斯所以把加尔各答、把恒河、把阿曼海写进她的作品,仅仅是为着一种音乐感。

于是我们终于得出了结论,杜拉斯的印度是虚构的。一个虚构中的地理学概念,在文学创作中本无可厚非。只要杜拉斯自己能看到。杜拉斯说她确实是看到了。那加尔各答大使馆的围墙。从城市中穿过的恒河流水。从这头到那头,那巨大的水域,两岸茂密的树丛……

她说她本不知道恒河里是否会有这些景致,但是她就是把它们看成是这样。她不仅看到了加尔各答,看到了恒河,还看到了,掩埋着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那座英国人的公墓……

在遍寻我所拥有的几十本关于杜拉斯的书中,我终于找到了那个真相。在《话多的女人》中,杜拉斯说,是的,我去过一次加尔各答。但那时我才十七岁。我在那里度过了一天。渡船的中转站。后来,这里,我从没有忘记过。

哦,又是杜拉斯的,一个圈套。或许仅仅是为了辩解?毕竟,她不该写一个她完全没有见识过的城市。

杜拉斯以她的记忆的碎片堆积出了“印度星云”。一个她想告诉世人的印度,一个,她自己的印度。故事就是那样发生的,在那片背景之上。心理的现实主义。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是的,只有一次,只有一天,就足够了。何况,她从此再没有忘记过。于是,加尔各答在杜拉斯的小说中,成为永恒。

为什么一天就能永恒?

这样的《印度之歌》。我们在影片中根本就不曾看到加尔各答。是的,作者无须了解印度的全部,那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不,她无须弄清楚那所有纷繁的一切。只要有了关于印度的意念,就足以支撑想象中的一切了。所以在拍摄《印度之歌》时,她甚至拒绝看任何关于加尔各答的照片。影片的拍摄地点甚至也不在印度。就在法国那座荒废破败的罗思柴尔德城堡的外面。但,她却还是看到了印度,看到了加尔各答,看到了恒河凝重而浓厚的,肮脏的河水,就如同,我们在瓦拉纳西看到的那样。

尽管,加尔各答只停留在理念之上,但《印度之歌》依旧成为电影中的经典,至今仍旧在世界各地放映。那一年它迷住了整个戛纳电影节,但最后只得到了法国实验艺术电影协会奖,为影评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在进行着“印度星云”的时候,杜拉斯还没有写《情人》。那或者只是她最终回到童年、回到湄公河流域、回到永隆的一个过渡?为此她说:或者应该比加尔各答走得更远,应该到……到印度支那南边的稻田旁去……到我出生的地方。尽管,她对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充满恐惧,但却始终不能够停止对那里的思念和追寻,直到,她最终写出了让她荣膺龚古尔奖的《情人》。那片,她真正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地域,而不是,只停留过一次、一天的那个加尔各答。

哦,这样,在孟买。在我的地图上,也叫作加尔各答的这座城市。

是的,在孟买,我看到了什么?那金色的阿拉伯海湾。那拥挤的车水马龙的城市。那纵横交错的街道。那灰绿色的潮湿的墙体。那阳台上晾晒的艳丽衣裙。那藤蔓遮蔽的木窗。那巴士里望出来的窘困与无奈。那黄昏中晃动的金色人影。那宏伟的“东印度时期”的璀璨建筑。那海上迷茫的伊斯兰圣堂。那顶楼打开的残破的百叶窗。那探出身来的不快乐的妇人。那舷窗一般迷幻的顶楼圆窗。那三角门楣上娟秀的浮雕。那雨水在外墙上留下的流痕。那遥远的加尔各答式的黄昏般的晨光。那拱廊里悠闲老人泰戈尔般的智者的面容。那草地上美丽的棕皮肤姑娘。那沿街乞讨的令人怜爱的小女孩。那廊柱下深邃的关闭着凄迷故事的大门。那手拉着手的年轻的恋人。那辉煌与破败相间的亭台楼阁。那树冠上漫天飞舞的大鸟。那楼顶上掀动着翅膀的自由女神。那曾经吸引着四方游客的华丽客栈。那拱券形美丽无比的回廊。那泰姬陵酒店的庄严与雄伟。那朝向大海的巍峨的印度门。那菜市场来来往往的叫卖与喧嚣。那人挨着人的拥挤的比肩而行。那行走中蒸腾的热汗的味道。那飘散在空气中扑鼻的咖喱香。那街头卖花或行乞的老妪。那橱窗里绘画一般的纱丽面料。那黑暗中海上吹来的阵阵热风。那仿佛加尔各答的属于着杜拉斯的,孟买的一切。

只是加尔各答的今天已然萧条。人们希冀着离开那片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死寂。于是加尔各答几乎成为一座美丽的空城。据说离开那里的人大都会来孟买。因为孟买的依旧充满了机会和活力。

就这样,在孟买的文章中写想象中的加尔各答。竟然也像杜拉斯那样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座城市的影像。是的,在身居孟买的时候想到了加尔各答。而写着加尔各答的时候又忘不掉杜拉斯的《印度之歌》。

永远是错位的,在这篇文章里。我,并没有去过加尔各答,而杜拉斯,也没有看到过真正的恒河。

在这如此美丽的错位中。便交织了我们的所有的故事。是的,在孟买,本没有加尔各答,也没有杜拉斯,更没有《印度之歌》。但,他们又全都在这里,和我,和孟买,在一起。

猜你喜欢

加尔各答杜拉斯恒河
殖民时期印度加尔各答的城市更新运动
关於《恒河之流》的另一种版本
杜拉斯:你会一直看到我,在不朽的文字里
恒河风情录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气”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杜拉斯作品中的眼睛意象
恒河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