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国 深山造“龙”
2016-08-04肖舒妍
肖舒妍
“做龙不像舞龙,可以大家一起舞,人越多越热闹。做龙是门精细的手艺活儿,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学得好的,只要有几个人做得精就够了,学的人多了做的龙糙了,反而坏了手艺”
尽管年过半百,右手只剩大拇指,陈行国每年仍能制作一百多条布龙,跑遍全国各地指导一百多支舞龙队。这些布龙行销各地,从陈行国的神龙制作坊所在的条宅村,一直到比利时皇家歌剧院、美国百老汇大道。
三十多年来,陈行国制作的布龙,大大小小有五百余条,而他指导过的舞龙手,少说也有上万人。
与龙共舞,以龙为乐
奉化市尚田镇条宅村四面环山,村边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要想出山,得走上十多里起伏的山路,或是搭乘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甚至有点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却因一条布龙而闻名。
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的龙图腾,自古就是华夏民族吉祥、尊贵以及权力的象征。传说龙王能呼风唤雨、主掌吉凶,而奉化山川秀丽,多山涧渊潭。旧时人们便把这些深潭视为龙的隐身之处,称为龙潭,又把生长于潭中的蛇鳗敬为龙的化身,尊称龙王。舞龙的风俗便由此而起。
根据史料记载,奉化舞龙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奉化的龙舞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之后更在此基础上扩大,发展出盘、滚、游、翻、跳、戏等四十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这3个过渡动作。
1946年元宵,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全县龙舞大赛,参加队伍多达108支。条宅村舞龙队在龙头手陈世雄的带领下一举夺冠,得到了“活龙活现”四字锦旗。
次年,条宅村舞龙队在陈世雄的带领下前往溪口为恰在老家度假、自幼喜欢看舞龙的蒋介石表演。1956年又在龙头手陈银康的带领下前往中南海,在“苏军解放匈牙利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为中央领导和外宾舞龙,获得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条宅村舞龙队一时声名鹊起,而当地的舞龙风气更盛。
陈银康的儿子陈行国便出生在这样一片“家家学龙、村村舞龙、乡乡赛龙”的氛围中,十来岁就每天拿着稻草扎的草龙,跟在村子舞龙队的屁股后面学着舞龙。父亲看他舞得有模有样,亲自给他扎了一条布龙,将他送到老一辈舞龙大师陈世雄的门下学习舞龙。
陈行国10岁就进了生产队,生产队的任务繁重,即便之后分产到户,赶农时每天也要早上6点下地干活,直到下午5点回家。为了挤出时间舞龙,他和村民们每天三四点起床舞龙,下午干完农活又一直舞到天黑看不清人影。当时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大家一门心思舞龙消遣,竟也不觉得劳累。
在师傅的指导下,陈行国的舞龙技术大有长进,很快成了村里有名的龙头手。1978年,刚17岁的他就崭露头角,在杭州青少年舞龙大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学习舞龙的同时,陈行国也跟着父亲学制作布龙。奉化的布龙分为舞龙和制龙两个部分,虽然舞龙的人多,制龙的人少,但制龙却至关重要,龙头的形状、重量,龙身的材质、形状,直接决定了一些舞龙套路能否实行,也很大程度影响了龙舞的视觉效果。
奉化布龙用竹篾制成骨架,以布料作龙面、龙肚,在造型上分9、12、18、24、27节不等。做一条上好的布龙,要运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饫、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和三十多种材料,分别制成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最后进行组装。
这样复杂的手艺,陈行国跟着父亲边学边做,17岁就掌握了制作的全部工艺,独立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条布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99年,38岁的陈行国舞龙事业正如日中天。只是舞龙当不了饭吃,训练舞龙、外出比赛又耽误了农活,陈行国便寻思着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托人在工厂谋了个差事。
没想到上班第三天就出了意外——陈行国的右手不慎被卷入搅拌机,除了大拇指,其他四根指头被搅得一点不剩。
被送到医院的陈行国,右手伤口汩汩流着血,左手却拿着手机给舞龙队的队友们打电话:省赛在即,身边龙头手的自己却不得不因伤退赛,他反复和队友们商量着比赛事宜、补救方法。直到比赛当天,他得知队员们拿了浙江省第二名,才第一次喊手疼。
从那以后,陈行国落下了残疾,右手只剩一个大拇指,别说再当龙头手,连舞龙都不可能了。可他始终放不下陪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布龙,舞不了龙,他可以教别人舞,还可以做龙:祖辈传下来的制龙手艺到他这辈也有第五代了,绝对不能丢。
怀着这样的心思,陈行国开办了神龙制作坊,一边在家中做龙,一边在外传授舞龙技艺。头两年对他来说,异常艰难,断指的伤口需要植皮、等待愈合,写字拿筷等生活技能要从头学起,怎样用6根指头制作布龙更是一大难题。
龙头是布龙制作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一部分。尽管儿子陈亮亮已经学会了制龙的全套手艺,陈行国多数时候仍执意一人完成龙头的制作,“龙头制作最费时费力,它得先把毛竹劈成竹篾,按照龙脸凹进、鼻子隆起、龙嘴张开、眼睛凸出的造型要求,将竹篾烘烤弯曲、穿接扎牢,再进行外表装饰,整个过程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有半点犹豫。”
好在他慢慢适应了左右手6根手指的分工配合,或是用左手固定住竹篾的一头,用右手拇指勾住竹篾另一头来制作骨架,或是两腿夹着骨架,左手拿着钻孔机给骨架打上眼,用右手拇指穿入铁丝压出形状,娴熟迅速。
作为曾经的舞龙好手,陈行国制作布龙时第一考虑的不是布龙的外观,而是它舞起来的舒适度。在一次次的改良中,他把布龙的质量减到最轻,骨架的韧性增到最大。所有的竹篾,都是陈行国亲自上山挑选不易发霉长斑、韧性好不会断的竹子砍下劈成的。
在神龙制作坊几个做好的龙头旁,摆着一个半机械化制作、玻璃钢压制的红色龙头,龙嘴大张,威风凛凛,却沾满了灰。那是几年前一个客户送来的。他为舞龙队选购布龙,贪图一家工厂的布龙价格便宜、外观神奇,拿到手才发现龙头足有6斤重,根本没法舞。最后他还是找了陈行国定做了手工布龙,这只龙的龙头只有3斤。他把6斤重的玻璃钢龙头送给了陈行国,让他看看有没有人愿意便宜带走。只是放了好几年,落满了灰,客人买走的都是陈行国的手工龙头。
随着时代发展,布龙的一些工序制作效率大大提高,过去制作布龙只有白色的粗布,所有的花纹颜色全要匠人手绘,现在的布料种类、颜色都大大丰富,图案也可以直接拿到工厂加工,龙身缝纫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但是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布龙制作的工序也越来越精细复杂。就拿龙眼来说,“画龙点睛”,可见眼睛对整条龙影响之大。过去的龙眼就是简单一点,之后陈行国换成了灯泡,舞龙时点亮炯炯有神。但是灯泡易碎,现在改成了两颗水晶,透明的大颗水晶粘上小颗黑色水晶,无论在哪种光线下都闪闪发光。
神龙制作坊的订单越来越多,陈行国制作一条龙的时间却有增无减,平均要十多天才能完整做好一条龙。忙不过来的他,只好让妻子、儿女一起帮忙,完成每年一百多笔的订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网上搜索奉化陈氏神龙制作坊,可以发现二十几个介绍它的网页和专门的淘宝店铺。
这是陈行国的女儿陈晶晶的主意。淘宝网2003年刚刚创建,她便帮父亲的神龙制作坊在网上创建了一个店铺。尽管当时淘宝网一些相应的防伪措施尚未完善,购物安全也不能保证,陈晶晶还是抱着尝尝鲜、试一试的心态将父亲制作的奉化布龙挂了上去。第一年下来,店铺的销量是3笔。而现在,随着网购的普及,网店每年也能有三十多笔网络订单。
一些讲究的客人,在网上预定了奉化布龙,不让“发货”,而要亲自上门,翻山越岭来到条宅村,举行“迎龙仪式”,将龙请回去。
每年,设计专业毕业的陈晶晶都会帮父亲设计几个新款的龙,或是对传统的布龙提出一些创新,比如龙脸换成更具立体感的布料,龙角用棉花填充,龙肚安上LED灯……
对于制作布龙这样一门传统工艺的未来,陈行国和女儿都有着深深的危机感。陈晶晶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赶紧跟上时代的潮流,就会被时代彻底淘汰。”陈行国的想法则更朴实一些,“今年做的龙不比去年更好一些,客人又有什么必要再买我们的龙呢?”
2009年,一份来自比利时的订单让陈行国的布龙制作有了新思路。当时,比利时皇家歌剧院要上演音乐剧《白蛇传》,需要一条通体洁白的白龙作为舞台背景,在一位上海客户的推荐下,他们找到了陈行国。陈行国反复考虑后,选择了亚麻布料来体现白龙的高贵,又尝试了十几种材料,最后选定海绵为衬垫,使龙体内部坚硬又具有立体感。“为了不让奉化人丢脸”,陈行国全家花了比平常多出一倍的时间来做好这条龙。
之后陈行国便放开胆子在龙的颜色和造型上创新。条宅村附近有好几个盛产草莓、葡萄、辣椒的村庄,陈行国为他们特别设计了草莓龙、葡萄龙、辣椒龙等特别的龙。像葡萄龙,通体紫色,龙鳞圆润酷似葡萄,龙须和龙腿、龙爪上还坠着小串的葡萄串儿。一舞起这条葡萄龙上路,所有人都知道这支舞龙队是哪个村的了。
2012年,正赶上龙年,海南三亚景区要在海边展现一条长达2012米的世界最长龙,把龙头、龙尾和4只龙爪交给了陈行国制作,最后完成的龙头重达30斤,足有一辆汽车那么大,发货时3个部件装满了一辆限重3吨的卡车。那年8月,安徽省和金华市的几个客户又依照民风民俗,向陈行国特别订购了3只荷花龙。陈行国又为复旦大学的运动会开幕式定制过两条荷花龙,还亲自为复旦舞龙队进行了指导。学生们为龙舞配上了《梁祝》的音乐,舞了一出柔美的龙。
会舞龙的人越来越多,会做龙的人却越来越少。村里本来也就几户人家会一点制龙手艺,做得没有陈行国精巧,销路不好,之后也不再做。陈行国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做龙不像舞龙,可以大家一起舞,人越多越热闹。做龙是门精细的手艺活儿,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学得好的,只要有几个人做得精就够了,学的人多了做的龙糙了,反而坏了手艺。”
至于传承,他并不担心。儿子陈亮亮从小学二年级就学舞龙,现在也是村里的龙头手,经常代替父亲出去指导比赛,做龙的手艺也从父亲这里学了全套,“他一定会把这门祖传的手艺继承下去的。”
编辑 孙凌宇 rwzk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