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审题立意换个切入点

2016-08-04唐惠忠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4期
关键词:维也纳局长智慧

近年来,相对宽泛的高考作文命题为我们提供了放飞思维的天地。就每一道题目而言,都有多种写作可能,但在广泛的写作可能中,总有一些内容或写法是相对更好的。所以,怎样把题意落实到最佳处,也就成为考场作文入题的关键。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为什么“第三番来者”更“可爱”呢?这是因为,第一思考层面,是人人皆知的“熟语”;第二思考层面,是人们常见的“旧话”;第三思考层面,才是大家亟待了解的“新闻”。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精,要言不烦,以一当十,足以说明问题;深,意义深远,不浮光掠影,教育作用就大;新,陈言务去,不拾人牙慧,因而更具启发性。

实践证明,面对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题型,学会变换切入点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确实是写出有个性的力作的制胜“秘诀”。

一、换一种特定含义切进来

审题时应注意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本义和“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可抛开基本含义,以引申义或比喻义作为切入点。比如就作文“有家真好”,除了立足于“家”的本义,写“家是获取关爱、力量的港湾”“家是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赛场”外,还可以把“家”理解为社会——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把“家”理解为“国家”——“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可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台湾”自述心声,表达“盼望宝岛回归、祖国统一”的主题;还可把视角投向大自然,关注小动物们的生存环境,描绘它们的“家”的状况,指出“‘有家真好是生物世界的共同感受”,呼吁加强环境保护,为人类和人类的朋友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家”。

当然,如果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从“转义”的角度理解话题,那就不妨从其本义切入,同样能换来创新佳作。

二、换一个具体角度切进来

像2015年江苏卷的“智慧”、天津卷的“范儿”、福建卷的“路的思辨”、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作文题,可写内容很多,如果仅把考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写文章,势必造成文意散漫。所以,得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好舞台。四川卷满分作文《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与一般考生泛谈“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等不同,该考生聚焦一点,单从中学生作文之道说开去,以老师在教学中自作聪明地教学生走捷径,主要教学生技法而忽略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从而使写作本质被遗弃为素材,选点很独特,既便于驾驭,又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一系列比喻赋予了文章新意。如标题把符合“心灵的写作”比喻为“桃花源”,设喻妥当而新颖。在说明“我”渴望回归到心灵写作的时候,作者引用了《穹顶之下》的内容,用“蓝天白云”来比喻自己向往的自由的写作,读来颇具新意。此文受到青睐,主要因其笔墨集中,内蕴深沉。

三、换一个思考方向切进来

作文时,应围绕命题或供料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干世界、古今中外,要联想与该题目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乃至影视节目,充分发掘题目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很多情况下,可以尝试运用变向思维审读题意。

试举一例:以“借口”为题写一篇文章。所谓“借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非真正的理由”“假托的理由”,写本题的常规思路是:表达对人生过程中误找借口的某种反省,或者就人们寻找借口的原因作一番分析。写作的创新思路可以是:①反向立意,在承认“凡事都寻求借口”不足取的基础上,指出“借口”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该找,“寻求借口”是不是就得简单地被认为是错,其答案并不单一。比如,当不便于直接拒绝他人的某些要求时,寻求借口很可能是一种处世的艺术和人生智慧。②转换视角,从人类为破坏自然环境找借口的角度构思想象作文,反映环保主题。③从大处着眼,针对日本为掩饰侵略罪行寻找借口等热点问题,予以斥责或讥讽。后面几种思路避开了常规,容易写出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借口”谈不上是新话题,但换一种眼光看题目,不就做到“老井深淘出清泉”了吗?

绿叶的风采 2015年吉林一考生

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学术界响当当的领军人物,独揽生命科学之风采。在我们为他的成功喝彩的时候,不免有人要问,大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他的笃学敏思、矢志创新吗?

是,也不是,别忘了材料中“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提示,这说明,大李成功的背后,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这才是大李成功的秘诀。

当今世界分工越发明显,正逐步向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合作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俗语“孤雁难飞,孤掌难鸣”“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人心齐,泰山移”“众擎易举,独力难成”等,强调的都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巴比塞说过:“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不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

美国教育家韦伯斯特也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可见,大李的成功,取决于他所在的团队以及他与团队之间的通力合作。大李的成功便是这个团队智慧、力量的结晶。

说到“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我便想到了大雁。大雁有一种合作的本能,它们飞行时都呈“V”型。这些雁飞行时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面开路,能帮助它两边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发现,雁以这种形式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多出12%的距离。

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据统计,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则跃居80%。

从2012年开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中华之光”朱光亚,“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都是出自同一个英雄的团队。

大量事实证明,成功者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团队,一旦失去这个团队,他将一事无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英雄叫安泰,同敌人决斗时,如果遇到困难他便往地上一靠,于是获取了新的力量,所以没有哪一个英雄能与他抗衡。海格立斯观察到了他的弱点,在交战中把他举到空中,不等他靠近地面就把他扼死在空中……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意思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团体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假如大李是娇美的红花,他身后的团队是绿叶的话,我们讴歌红花风采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讴歌绿叶的风采吗?

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在几十万份考卷中脱颖而出。作者从材料“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提示切入,把视角投向团队,立意独到,论证深刻,让阅卷教师赞不绝口。作者的成功在于由此及彼的思辨能力,由大李想到了他率领的团队,借助大李成功的秘诀,阐明了“成功者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团队,一旦失去这个团队,他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文章中,中外俗语、名言和名人事迹信手拈来。正反事例,旁征博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鲜为人知的哲理故事叙述详尽,对大家熟知的风采人物点到为止,化枯燥的说理于趣味的故事当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结尾引用“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将议论引向深入,同时采用比喻和反诘,卒章显志,借讴歌绿叶的风采,抒发了作者对团队风采的赞美之情。标题“绿叶的风采”让文章文采斐然,美不胜收。其材料的丰富,论据的充足,意境的深远,都比别的考生高出一筹。

维也纳的智慧 2015年江苏一考生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居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每天座无虚席的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点评

“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谁能解得个中味?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此文高妙之处,首先在于不写人而写“城”,并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作为说理散文,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不止于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读智慧最凸显的特征。

智慧的话题,须智慧地驾驭。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尤其评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不仅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比作一个圆,更为可贵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独到地打比方,灵动地行文,直至将立意升华为“智慧”地“微笑”。

泉涌 2015年湖北一考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什么人曾吟过的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什么人曾观过的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什么人曾发出的感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人牵动的情丝?

当我们提到现实主义诗歌时,不觉会想起杜甫的茅屋。可在日渐衰微的大唐,杜少陵落在浊酒之中的泪,化自先秦的百姓兆民深埋在《诗三百》中的酒。千年的时光辗转,将他们的姓名深埋进黄土,但他们的苦与痛,笑与泪,诗与梦,却汇成溪流,聚成深泉,从千年后杜少陵的诗中喷涌而出……

多少劳工的白骨压在沉重的巨石之下,多少蒙古的铁骑被阻挡在关外,长城,既是铁塞又是奇岭。不是数以百万计劳工沉默的汗水,不是数以千万计百姓筑墙的血泪,不是历朝历代无人知晓姓名的守将,中原,你怎么可能繁衍生息三千载,守护百姓九万里?

世世代代的百姓不能言的骨与血,汗与泪,成为深埋在地下又终于涌出的泉水,灌溉中原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永远温和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倒在血泊中,眼中闪着坚毅光芒的夏瑜们躺倒在铡刀下。球场路六个土包下堆着烈士的血肉,古德寺后的万人坑埋藏着起义民众的骸骨。多少默默无闻的人民的血肉,化作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铁骨。正是有了亿万民众默默不语的血肉,才堆筑成中华民族血铸的长城。

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相继失败,但闭塞的中国并非毫无改变;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留学儿童最终归来,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并没能收回列强在中国的权利,但曾经蒙昧的民众开始革新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积极准备。

由“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无数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人们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最大力量。

正是他们的默默聚集,中华民族才最终拧成一股巨绳,成为一个巨人。

正是无数中国人小小的个人梦,才最终汇集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宏伟的中国梦。

在青海,我看到一眼细泉汩汩涌出;在渤海,我看到黄河滚滚而来……

点评

这篇满分佳作有两大优点:

1.底蕴丰厚。立意高远。作者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指出历代先人的付出就像地下泉水一样“默默聚集”,这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其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诗词、长城、中原、黄河等极具文化色彩的因子自然入文,使文章一气呵成,文势沛然。文章结尾强调源于青海的细泉汇成黄河,滚滚而入渤海,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交相辉映,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2.见解新颖,材料丰富。文章由文化的角度切入,构思大气,见解新颖。选材中有“诗圣”杜甫、长城、黄河,语文教材中提及的刘和珍、夏瑜等烈士,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身边素材、时事热点有机融合,材料组合繁简恰切,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

牛局长的电话 郭炜

自从牛德生当上局长后,就很少回家看望住在乡下的父母亲,二老也难得到县城儿子家住个十天半月。乡下离县城有七八十里地,平常联系也不方便,遇到有急事还得跑到五六里远的小镇打电话。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八点多钟,牛局长刚到办公室坐下,女秘书就接到一个电话:“请找牛娃接电话!”电话是牛局长的父亲从家乡小镇的电话亭打来的,老伴昨夜去世,他大早赶五六里路跑到镇上打电话通知儿子,结果儿子家没人接电话,只好打到儿子办公室来。“牛娃”是牛局长的乳名,女秘书自然不知道。“我们这里没这个人!”女秘书“啪”的一声将电话压上了。

牛局长父亲不禁纳闷:自己的儿子不是一局之长吗?怎么会没这个人?老伴因病去世,做儿子不知道怎么行?牛局长父亲急得团团转,不由得摸起后脑勺,突然急中生智:单位里不都兴称官职吗?不妨找“牛局长”试试。于是又提起电话拔了一次,接电话的仍是刚才的女声:“喂,请问找哪位?”“请问牛局长在不在?”“等一下,我看看。”女秘书放下电话,去给牛局长传话。牛局长一听是找“牛局长”的,以为又是哪个单位的事要协调,于是对女秘书说:“就说我在开会,等会再打。”女秘书拿起电话,回了句“牛局长在开会,等会再打”,就把电话挂断了。

牛局长父亲不知道儿子为何不接电话,只好等了一会儿又将电话拔了过去,接电话的仍是那个女的:“请找牛德生接电话!”这回牛局长父亲换了一种口吻,相信这下儿子该接电话了吧。女秘书听了这种口气,知道这人肯定和局长关系不一般,赶紧过去传话。牛局长一听是找“牛德生”,认为不是同学就是亲戚求他帮忙,只是将手一摆:“就说我不在!”女秘书照局长的意思回复过去后,就挂机了。

牛局长父亲一听肺都要气炸了:刚才明明还在,怎么一会儿又说不在?还给老子玩花样!他憋着性子,分析儿子不接电话的原因,思考如何让儿子接电话,忽然他想起一次,看见儿子接电话毕恭毕敬的样子,不觉计上心头,重新将电话拔过去,接电话的还是那个女的:“喂,请叫小牛接电话。”女秘书一听语气,认为是哪位首长,不敢怠慢地去请局长接电话。牛局长一听是找“小牛”,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电话旁,恭恭敬敬地拿起话筒:“喂,请问是哪位领导……”话没讲完,话筒那边就传来老父嘶哑的吼声:“领导个屁!龟儿子,我是你老子,你妈昨晚死了!”牛局长一听,立马瘫倒在地。

点评

围绕“改变”作文,通常的思路是着眼于纵向的“变”,比如写祖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家乡面貌的改变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等。相对而言,这类构思流于平庸,较难出新出奇。这篇小小说劂不然。它巧妙地从横向切入,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和官场上的溜须拍马、谄上媚下。作品巧用对比,将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文中着力描写了两种“变”:一是牛局长父亲对儿子称谓的“变”(牛娃——牛局长——牛德生——小牛);二是牛局长态度和表情的“变”,他对工作搪塞推诿,对亲戚朋友虚以应对,对上司摇头摆尾,这种种“变”让读者看到了官场人物被“权势”扭曲了的个性和沾满世俗风尘的灵魂。正是这两种“改变”,使小说一波三折,颇有力度。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奥斯维辛集中营旁边阳光灿烂的小街上,咖啡馆一家连着一家,中午时分家家都坐满了人,人们在阳光里如释重负。一切都因为这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目睹了历史中黑暗的遗留物后,人们就能激赏日常生活的美好。

一个旅行者去看世界时,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处处留下伤痕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世界,最终能久久留在旅行者心中,陪伴他经过自己生活中的艰难时世。各种哀伤和悲剧洋溢出的诗意,留在旅行者心里,就像放在衣柜深处的玫瑰油那样,散发着经久不息的芳香。一个富有意义的世界就是由大地上星罗棋布的伤痕组成的。

——陈丹燕《富有意义的世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两段话,至少可以有两点感悟:一是生活中有了“伤痕”的映衬,会让我们更容易体味出日常生活的美好;二是这些伤痕都承载了一段伤痛的记忆,它时时冲击了我们的感官,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就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让我们感知到了自由、和平、安宁的生活带来的美好,让我们明白种族歧视和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创伤。写成散文、议论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唐惠忠)

猜你喜欢

维也纳局长智慧
绵绵春光 细碎花期
图说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有难题找领导
柏林维也纳打嘴仗
不倒翁
玩具警车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