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香港唐楼建筑保育活化研究
2016-08-04陈芷筠
陈芷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基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香港唐楼建筑保育活化研究
陈芷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近年来,历史建筑和村落的改造开发越来越多,但是仍存在着过度商品化、缺乏附近居民参与等问题。香港政府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商业不再是建筑活化的唯一选择,同时,能为历史建筑所处的旧区注入新元素,让社区得以一同活化。通过对三个唐楼建筑案例的保育活化回顾与分析,试图总结出香港历史建筑保育活化推动社区营造的经验。
香港;唐楼;保育活化;社区
1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香港开埠至今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一些历史建筑见证香港的发展,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宝贵资产。市民透过欣赏文物建筑,与昔日的社会联系起来,建立起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但是,有些建筑经过了漫长岁月,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香港政府在2008年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下简称“伙伴计划”),将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及法定古迹活化利用,当局向非盈利组织提供经常性拨款、象征式租金、非经常性补助金等财政援助,以便承办机构经营社会企业,以营运历史建筑。至2014年5月“伙伴计划”已经推出了四期,共20个项目。
1.1目标
政府订立的“伙伴计划”目标有四个:
(1)保存历史建筑,并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
(2)把历史建筑改建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3)推动市民积极参与保育历史建筑。
(4)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地区层面上。
1.2运作模式
(1)政府物色适宜作为活化利用的政府历史建筑,以纳入该计划。
(2)非牟利机构获邀就如何以社会企业形式使用上述建筑物,以提供服务或营运业务递交建议书,详细说明如何保存有关的历史建筑,并发挥其历史价值;就财务可行性而言,社会企业可如何营运;如何令社区受惠。
(3)政府成立由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古物古迹办事处、民政事务总署、建筑署、屋宇署等政府部门、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文物保育和社会企业等专家组成的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建议书以及就相关事宜提供意见。
(4)若有充分理据支持,政府会就计划书提供资助。
这种运作模式,有利于在政府的监督下活化历史建筑,既能够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够有效地运行历史建筑,同时能够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的关注度,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
2“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唐楼建筑案例
2.1唐楼的历史
唐楼是泛指香港以前华人居住的小尺度建筑,主要建造于1840年至1960年。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占领香港后,英国人开展了大型的城市规划,于太平山山腰开辟并兴建了两三层的楼房作为华人的居所,这些就是香港最早的唐楼。当时大家都统称英国人的居所为“洋楼”,相应的华人的居所为“唐楼”。通常,唐楼设计为上居下铺,因而英文会称作Shop house;另外,唐楼多事分组的形式租用,故又称为Tenement house。
唐楼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使用广府竹筒屋的形制,而后逐渐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并加入新的建造技术。具体为:第一个阶段,1840年代至1860年代。第一代唐楼明显是广府竹筒屋的平立面设计,面宽约5米,墙体由青砖砌成,屋顶则是由木结构及瓦片组成的斜顶,但由于进深不足,一般内部不设有天井。第二个阶段,1870年代至1890年代。第二代唐楼沿袭了广府竹筒屋的的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外,明显的加入了洋楼的露台设计;当唐楼沿街并排建造时,一楼人行道被“骑”在露台下,形成似于“骑楼”的空间,但一楼人行道没有支撑二楼露台的柱子,因此这种建筑形式还不算是骑楼。第三阶段,1900年代至1920年代。由于1894年,出现鼠疫,造成2500多人死亡,因此英国政府规定新建唐楼必须有露台、对流门窗(设在后面的阳台)以改善室内潮湿闷热的环境。第四阶段,1930年代至1940年代。第四代的唐楼已经发展成为固定的样式,一楼设有骑楼、二至四楼有露台、厨房在后面,并加入新的建造技术,墙身、楼板和屋顶都使用钢筋水泥建造。
随着市区的发展,唐楼已经不能满足都市高容积率的要求和市民适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大部分的唐楼已被拆迁重建为高层建筑物,完好保留的街区或精致的单体只是少数。近年,香港市区重建局积极的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向社会公开寻求合作机构,政府与运营机构共同出资,修葺了多栋唐楼,用作文化、商业、酒店用途,如和昌大押、蓝屋、雷生春。唐楼作为一种分租的居所,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对于香港人来讲,它们有特殊意义,是一个小社区,联系大楼里的房客,以及周边的居民。唐楼的保育活化牵动着这里的街坊。
2.2蓝屋建筑群——留屋留人
蓝屋,是位于香港湾仔石水渠街72号至74A号双数门牌(图1)的一列唐楼,已被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其中三栋 (72号、72号A、74号)的外墙被涂上蓝色,因而被称为“蓝屋”。蓝屋建筑群包括了蓝屋、橙屋、黄屋、灰屋(74号A)以及他们包围的一片小空地。于1872年至1886年期间,蓝屋前身为华佗医院,被认为是香港第一间由华人创办的医院,后来改为华佗庙。于1920年代拆卸兴建为现在四层高的唐楼,该唐楼为典型的第三代唐楼,结构上用砖墙承托木质楼板,室内利用木楼梯连接各层空间,临街一面设有露台,提供了连通“家”与“社区”的交流空间。自蓝屋建成至今,曾先后用作中学、书院、商会会址、医馆和民居。
图1蓝屋
于2006年之初,市区重建局(以下简称市建局)计划迁出所有的居民,将蓝屋建筑群“活化”为旅游景点,提供为周边的酒店公寓服务。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区议员以及居民的反对,他们认为蓝屋并不是空置的房屋,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不需要“被活化”,他们的社区也不需要那些旨在赚钱的东西。于是,区议员与圣雅各福群会以及区议会文化事务委员会合作策划“保育蓝屋运动”,他们邀请了蓝屋居民、石水渠街坊和商铺业主、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延续蓝屋的方案,让街坊本身、建筑和人的故事、对建筑物的归属感等,构成保育的整体价值,得到了“留屋留人”的方案。方案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方案被政府采纳,并于2010年蓝屋改为拨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强调营运者必须邀请居民参与。
目前,72号首层仍然作用医馆继续使用,首层其他地铺则作为圣雅各福群会成立的香港民间生活馆(原湾仔民居生活馆)举办主题展览,以展示湾仔多元文化特色,并出售一些由街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圣雅各福群会也会定时的举办活动,音乐会、电影放映等,为附近的学生提供社区补习,让这里成立了联系街坊的场所,此外,还会定期举办导赏团让街坊、游客了解街区历史。蓝屋作为香港政府首个“留屋留人”保育方法的活化项目,不仅让建筑、居民能延续在这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经过保育活化后,蓝屋不仅是提供私人居所空间,它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连的空间,社区中居住的人群的共同属性,物质方面,它是居民聚会的场所;精神方面是指他们共同拥有的这份湾仔文化、蓝屋文化,成为了一种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归属感。作为景点这个场所的地域性特征吸引游客的到来,但作为社区又避免了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脱离社区军民生活等问题,在街坊、游客之间取得了平衡点。
2.3“雷生春”建筑——活化重生
“雷生春”建筑是由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的雷亮于1931年建成,位于香港九龙荔枝角道与塘尾道交界(图2)的一座唐楼。建筑楼高四层,首层为店铺,其中“雷生春”药房位于街角铺位,上面三层为雷氏家族的居所。当时“雷生春”药物广受香港市民欢迎,并销售到海外,该建筑亦以此命名。该建筑是建筑师测量师布尔设计及兴建,是少有的有建筑师专责设计兴建的唐楼。“雷生春”具备了中西建筑元素,既保存传统岭南“竹筒屋”的平面设计的影子,也带西洋外廊式建筑及装饰的特色。大楼弧形的主立面是顺应道路交接的窄角特别设计的,顶层女儿墙嵌有“雷生春”的石匾。从结构上看,建筑的主要物料是砖石及钢筋和混凝土,外墙为红砖加灰泥批荡。“雷生春”不仅具有20世纪初建筑特色,更是代表着中医药文化。
1941年至1945年间,香港沦陷,雷亮病逝,雷生春药房自此停业。50年代,雷氏家族的居住人数增至数十人,空间不敷供应,雷氏族人逐步搬迁,至80年代开始,建筑物逐渐荒废。2003年,雷亮后人将“雷生春”建筑捐赠给香港政府,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将其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2008年,雷生春被纳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香港浸会大学参与申请,建议将雷生春活化成浸大的中医药保健中心,2009年,浸大成功获选,活化工程与2011年初启动,2012年4月完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正式运营。
图2雷生春
雷生春的主要活化工程遵守尽量减少干预原有建筑物的设计以及保留其原貌的准则,对建筑进行修复、加建以满足现今法规对消防、结构、无障碍等要求,包括加建走火楼梯(图3)、增设适合伤残人士使用的升降梯及洗手间、修复及巩固现有建筑结构(图4)、装置围绕外廊的玻璃等。保育活化后的雷生春堂首层用作售卖凉茶及文物资讯展示 (图5);2层的起居室改为接待处、煎药室及配药间;3至4层为诊症室和治疗室。可以为社区提供多种中医药保健服务,还可以举办展览、讲座及提供教学、实习机会。
浸会大学对雷生春堂的活化方案的初衷是该区正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对中医药保健治疗需求大。活化后,“雷生春”的医馆功能得以重生,并使建筑与社区建立了联系,提供中医问诊服务,开设药房,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让病人到其他药房配药,带动了附近一带的生意,亦带动了中医药行业,在附近开设了更多的中医馆(图6),活化了整个社区。
图3加建消防楼梯
图4门廊结构加固
图5雷生春首层
图6附近的中医馆
2.4绿屋建筑群——植入创
2.3绿屋建筑群——植入新元素
绿屋建筑群,是位于湾仔茂罗街及巴路士街两列共10栋唐楼建筑,始建于1910年中期,现已被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该唐楼有浅进深的悬臂露台但没有骑楼,结构为钢筋水泥主梁,外墙与主墙由红砖砌成,建筑特色包括瓦顶、法式门、内部的木结构、楼梯灯。绿屋刚建成时,并没有名称,其墙身为白色,后来因政府在回收绿屋后,为茂罗街的立面刷上绿色油漆,绿屋因而得名。
2005年,市建局宣布以文化为绿屋活化保育项目。该项目与蓝屋同位于湾仔区,距离紧约500米,都是该区唐楼建筑的代表。但是,该项目较少受到关注,原因有两个,其一,绿屋的一直仅作为上居下铺的商住建筑,并不像蓝屋那样曾作为学校、医馆等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共同记忆的载体;其二,由于建筑已经相对残旧,结构安全存在隐患,所以于2008年所有居民同意赔偿搬迁,为活化开路。
该项目的修复改造工程有市建局负责,完工后将租赁给相关的文化产业机构。绿屋在回收前,已经严重失修,仅能保留茂罗街一排建筑,巴路士街的那边只能够保留立面。因而工程中,两排建筑采取了不同的建造方式,茂罗街一侧的建筑以修复为主,重现了建筑的红砖墙、斜瓦顶、木楼梯等;巴路士街一侧,则拆除了建筑主体,仅剩余厚约1.5米外立面,以钢结构加固。中庭加建钢结构连廊、楼梯、电梯间以满足消防、无障碍、结构的要求。加建的部分采用了较为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区分新旧;首层地面也以铺装的形式暗示已拆卸的建筑位置以表明建筑的演化。建筑重新油上了原来的黑白色,恢复其原貌。
建筑工程结束后,市建局委聘香港艺术中心负责随后五年的运营和管理,香港艺术中心将其打造为动漫基地,为艺术界提供综合创意平台。首层为零售和展览,二层是餐饮,三层为展馆,四楼为工作室。湾仔亦是一直都是动漫迷的聚集地,此区内漫画店林立,每年都会有漫画展于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里也孕育了黄玉郎等多维漫画家,可见湾仔区与本土动漫产业息息相关。
随着巴路士街一排建筑的拆卸,形成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共用开敞空间,这里成为了居民娱乐的场所。原来的茶餐厅的重新进驻,令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得以延续。绿屋也是作为附近学校通识教育活动场所,使建筑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记忆共同体。
以上的三个案例蓝屋、雷生春、绿屋代表着“伙伴计划”推行的三种不同的方法——保留、重生、置换。保留,是一种延续,是指以最少程度的建筑上的改变以满足现社会、社区今对其需求;重生,是一种发扬,是指挖掘和发展建筑中所包含的得在现今的社会、社区需要重新的发扬或利用某种文化、功能等价值,例如,中环的最高法院在经历过成为立法会后重新还原为地方法院功能;置换,是一种创新,是指建筑原本的功能已经在该社区已经不再是必须时,对其功能置换,以带活社区、地区,例如,尖沙咀水警总署改建为的1881heritage商业与酒店。
3小结
在“伙伴计划”的推行中,历史建筑得到保育活化同时社区得到活化。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创建“伙伴”关系与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
(1)创建“伙伴”关系。
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依赖于政府或大型财团,而采取一种公平的公、私结合的“伙伴关系”,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前提,互相牵动。
(2)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项目运作中,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让市民来决定香港需要什么,居民决定社区需要什么,项目在沟通中逐步行进,各方协调,以确定最佳的方案。
地方的美丽,事实上是由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产生出来的。了解住宅这里的人的想法,而后再来看这个地方,就会愈来愈感受到这个地方更深层、更深刻的吸引力。——《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
三个案例中,保育活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的设计手法并不相同,对建筑的改动幅度不一样,但都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来设计,每一栋建筑都能讲述一个完整的社区与居民历史故事。
[1][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郭淑仪.雷生春活化重生的故事[M].香港浸会大学出版社,2012.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周丽莎.香港旧区活化的政策对广州旧城改造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2):35-38.
[5]王珺,周亚琦.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及其启示[J].规划广角,2011(4):73-76.
陈芷筠(1989-),女,本科,建筑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