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 促课堂“化茧成蝶”
2016-08-04曹德群
曹德群
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江苏 如东 226441
巧设教学情境促课堂“化茧成蝶”
曹德群
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江苏如东226441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数学;学生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形象思维占有优势,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创设恰当情境,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以下四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故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作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数学问题借助于适当的载体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并突出教学任务和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一课教学时,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雏鹰小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准备到童心园去游玩,辅导员李老师把了解就餐人数、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领取纪念品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小芳、小勇和小丽,他们三人用了同样的方法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数小队的总人数。对于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只根据总人数解决领午餐、领活动工具、领纪念章的不合理性,从而发现问题:完成这些事情需要不同的数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明白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合理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数据,最后根据整理的数据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分类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热爱数学的情感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课堂教学中巧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衡”,激发学生认知需要,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启东市教研室蔡宏圣主任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时设置了这样的“冲突”:两个人一个体重55千克,一个人体重60千克,谁轻谁重?学生一下子就判断出60千克的人重。老师又接着问:还是这两个人,谁胖谁痩?这时就有孩子上当了,说体重60千克的人胖,55千克的人瘦。但这时就有孩子醒悟了,觉得判断胖和瘦,只看体重是不对的,还要看身高。接着,教师顺理成章引导出如何判断“谁的投篮水平高”?然后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明确只有计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通过通分比较其大小,从而揭示出百分数的意义。接着通过金龙鱼稻谷油图片中谷维素含量为什么要用ppm这个单位,使学生明确用什么作分母并不重要,关键看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一种知识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必然会产生另一个新的知识。
三、凸显自主探究,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充分体验矛盾解决之后的胜利快感,展现数学无穷的魅力。如在学生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者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一个圆柱形木材,沿着一条底面直径纵向剖开,量得一个纵剖面面积是6平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右图1所示:
图1
看到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首先联想到的是圆柱体侧面积公式: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然后分别去找圆柱的底面周长(或者底面半径、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可是题目中并未告知这些条件,学生一定会茫然,一筹莫展。这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看看从中能不能发现什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直径×高
教者追问:其中直径×高求出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直径与高的乘积计算的就是图形当中一个纵剖面的面积,即6平方分米,该圆柱的侧面积就是纵剖面面积的∏倍。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可以列式为:3.14×6=18.84(平方分米)
在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我们教者不能把学生教死(思维不能僵化),应该灵活处理题目中已知条件,积极运用“转化”策略,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必将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场景,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强化实验演示,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学习金字塔理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念:学生在教师讲授方式下获取的知识,24小时之后只剩下5%,而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操作所获得的知识,24小时之后还剩下75%,由此可见,实物演示、实验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尤为突出。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出示一道复习题: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的底面积和高均相等,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后懂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运用底面积乘以高来求得,因为底面积和高均相等,所以它们的体积也相等。紧接着,教师追问: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积和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充分猜想之后,老师安排分组操作实验:每个学习小组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以及水若干,实验方法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所有小组操作完毕之后,再指名小组成员汇报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论。正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它比课堂上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得到的理解更为深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伴随着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而且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必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化茧成蝶”。
[参考文献]
[1]陈祥文.《小学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5:1-2.
[2]朱玉凤.《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3]姚文娟.《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4]程翠萍.《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育》,2004(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