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江南江南地区金银器品鉴
2016-08-04许洁杨艺撰文苏州博物馆供图
许洁、杨艺撰文苏州博物馆供图
金色江南江南地区金银器品鉴
许洁、杨艺撰文苏州博物馆供图
自古,江南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乐园,能工巧匠手中的杰作。宋代伊始,即百工兴盛,竹木牙角雕无不领衔于世,薄器小技,皆得著名,而此间一抹金色亦是增光添彩之殊丽。
近日苏州博物馆的《金色江南—江南地区藏金银器展》展示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武进区博物馆及苏州博物馆七家单位所藏之一百二十余件出土金银器,本文以金色江南展藏品加之苏州博物馆库内所藏金银器为基础材料,旨在研究品鉴宋元明清时期金银器之风格、品类,揭示江南地区的风貌。
北宋 银鎏金净瓶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淡雅精致的宋元金银器
唐晚期开始,随着南方金银制造业的的崛起,金银器开始步入民间,宋代开始,金银器走向世俗化、商品化。有宋一代,国人审美趋于清雅脱俗,「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盛景体现于各行各业。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取向直接影响了当时金银器的风格,此时的金银器具有典雅、自然的艺术风格,形体小巧,清秀雅致,胎体纤薄,纹饰淡雅。目前所知的考古发掘中,大宗宋代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基本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从中可以想象当时江南一带金银制造业的繁荣景象。
北宋 银鎏金麟凤纹香熏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南宋 银釦金梅纹花口盏南京江浦张同之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南京南宋张同之墓出土的银釦金梅纹花口盏,正可作此期金银器之代表,器作曲瓣花口造型,盏心压印梅花纹一朵,五曲内壁分别錾刻折枝梅花。曲瓣花口造型是宋代金银容器较常见的形制,是延袭自唐代曲瓣式器型。
元代作为规模甚大的大一统国家,国力比之两宋更为雄厚,金银制造业更是盛极一时。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元代金银制造业呈现南盛北衰之局面,囿因元代继承了南宋时长江下游地区金银业大盛之格局。此时的金银器手工作坊集中于苏皖一带,而于苏州吴县吕师孟墓、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大批金银器堪称元代金银器之精品。
元代金银器风格也大体继承宋代洗练写实、质朴淡雅的风格,但也有新奇精巧,纹饰繁丽者。大师名器的出现亦是元代金银器的鲜明特点,如闻宣、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等,皆可谓冠绝一时。
元 “闻宣造”缠枝花卉云纹金盏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闻宣造」缠枝花卉云纹金盏与「闻宣造」如意云纹金盘,是一副盏与盘,造型皆作四合如意,取「事事如意」之美意。錾工精细,花纹继承唐宋盛行的缠枝花,有石榴、宝相花卉等,形成繁华如锦、果实累累的装饰风格。金盏外底边缘印有「闻宣造」三字款识。
元 “闻宣造”如意云纹金盘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明喜神像(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富贵华丽的明清金银首饰
明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代,但审美取向趋于保守,在金银器的表现上亦一改前代或淡雅清秀或雍容华贵的风格,呈现出奢华艳丽、富贵逼人的气息。明代江南地区金银器中尤为出彩的是金银首饰的设计与制作,与宋元相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类型和样式的增多,各类金银簪钗依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者纹饰、大小的不一而各自有了定式。
明代女子的发饰,以满头簪钗不留空隙为特点,此类盛妆的样式今人可见于明代流传至今的仕女画、先祖画像、命妇画像、皇后舆服图等。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明喜神像,画中人物头戴完整的一副头面,挑心、掩鬓、花钿、顶簪、小簪等一应俱全,林林总总,珠光宝气。
明 嵌宝石金头面南京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明代妇女用以罩住发髻并插戴头面首饰之具为䯼髻,尺寸略大于拳,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发丝、篾丝等编就,里外又可以衬帛、覆纱。据扬之水先生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中考证,此类䯼髻大约兴起于明中期,女子婚后于正式场合都戴着䯼髻,讲究者更以珠宝镶嵌。䯼髻加上挑心、掩鬓、分心、满冠、小簪等,使金银首饰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合关系。藏于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的一顶漆纱䯼髻,以覆有黑色漆纱的银丝编织网罩为框架,顶端插戴一枝金镶绿松石花顶簪,冠前插戴一枝金座佛挑心,冠后有一枝金云龙纹满冠,是非常难得的一副出土时即插戴簪钗的䯼髻。
明 漆纱珠翠庆云冠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头面」之称在宋代已经出现,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曰:「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而明代的䯼髻头面已发展为有一套插戴规则的首饰组合,每一款皆有其特定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范濂撰《云间据目抄》云:「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镮。」南京明代功臣墓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的一套嵌宝石金头面,是一副完整的明代贵族妇女头面,挑心是其中最为耀目的,造型为一颗宝珠,中心一朵菊花金托,花心嵌红宝,周环宝石叠绕。同时出土的有掩鬓、分心、顶簪、小插,以流光溢彩挥洒出一幅荣华富贵图。
挑心是插在䯼髻正面位置的一枝簪子,即《云间据目抄》云「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一般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于当心,是全副头饰插戴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类,金光闪耀,炫目夺人。常同顶簪、分心一起用来表现头面的主题,装饰纹样很多都取自释道题材,例如佛陀、观音、麻姑、刘海等,造型取自坐佛图,因此都是三角构图,亦可凸显其中心地位。(详参扬之水《明代女子的几种簪钗》,《紫禁城》二○○七年八期)挑心是一副头面中的要件,每每制作精巧,用材讲究,追求华美富丽之效果。
掩鬓的形制是明代才出现的,因簪戴于两鬓而得名,亦可称作 「捧鬓」,即范濂撰《云间据目抄》谓「两边用捧鬓」者,明代笔记《客座赘语》说:「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两博鬓』也。」由此可知掩鬓的通行样式为云朵或团花造型,其上加饰各种吉祥纹饰,祥云之上托仙人、鸾凤等,此外亦多流行以人物故事为纹饰题材。
明 金梵文桃心常州武进明墓出土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插戴于䯼髻背面的一枝簪,称作满冠,它的插戴使䯼髻上的簪钗充满,「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三才图会》)分心是插戴于䯼髻正面的一枝,一般较满冠略长而矮,二者外形相近。(《明代女子的几种簪钗》)「分心」一名主要见于《金瓶梅》中,「头上银丝䯼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云鬓簪着许多花翠」。又有「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也不搽脸;薄施胭粉,淡扫蛾眉。耳边带着两个金丁香儿,正面关着一件金蟾蜍分心」。
顶簪是插戴于䯼髻顶端的一枝簪钗,现今见者多作立体造型,亦是一副头面中必不可少的一枝。题材有蝶恋花、蜂赶菊、牡丹、菊花等。
花头簪的形制为簪首作一个花头,下与尖锥式簪脚垂直相接,这一类花头簪在宋元时期已经流行,明代时更为精彩纷呈。明代的花头簪经常是银簪脚,簪顶一朵金花,如梅、菊、牡丹、莲花等四季花卉造型,时称「金头银簪子」或「金顶银脚簪」。花头簪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有一至三对,分别插戴于䯼髻左右两侧,用以固定发髻。
凤簪是凤冠上的插饰,非王室贵族不可用,因此一般出土都是功臣墓或王室墓中,如南京板仓村徐俌夫人朱氏墓出土的一对金累丝凤簪,累丝工艺的运用犹如运笔,姿态翩然,雍容华贵,是典型贵族墓出土凤簪之形制。
明 金云龙纹满冠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明 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江阴博物馆藏
明 金嵌宝花顶簪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江阴博物馆藏
进入清代,汉族女子形象为脑后挽髻,穿着素雅,裹小脚,正如苏州博物馆藏清代仕女图中的形象。画中女子挽髻所用之物则是扁簪,此类扁簪正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特色首饰,使用时横贯于发髻而露出两端,中腰细窄,两头宽。簪首多作嵌宝如意头,簪身多有花纹装饰。
清代汉族贵妇于正式场合佩戴的凤冠,形制继承宋代,又有发展和完善,更显雍容华贵。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的这一顶凤冠,以粗金丝做成上小下大的圆框,框架当心一朵金镶宝牡丹,其下口沿处打造双龙戏珠、七只金凤,几簇花树掩映其后。四周缀以字牌,上刻「日月」、「恩荣」、「奉天」、「诰命」、「朝冠」。
明 金花头簪(对)常州武进明墓出土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明 金累丝凤簪(对)南京板仓村明徐俌夫人朱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清 仕女图苏州博物馆藏
清 金嵌宝扁簪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清 金镶宝凤冠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吉祥语簪钗是清代多见的首饰类型,几种事物组合在一起取其谐音组成吉祥语,乃清代首饰常见的设计创意,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蝙蝠、寿桃、蝴蝶、瓜瓞、花瓶、獾、鹿等等具象事物皆可表达祝颂祈福的美意,清代文化中善于唱诵祝福的风气亦体现于金银首饰里。
穿珠点翠是清代首饰工艺的显著特点,在明清奢华首饰的制作中,点翠工艺盛行,尤其在清三代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点翠常与累丝和珠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凸显出作品的华贵。
囿于篇幅,本文只从此次展览中略取数件佳品以飨读者,若是能对其光华有瞬间的捕捉,使我们略略窥见江南之奢丽旧景,即足矣。
本次展览中金银首饰的研究源于扬之水先生《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的论点,在此诚挚感谢。
清 金点翠镶宝凤簪(对)苏州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