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
2016-08-03贾爱玲贾翠玲杜美春
贾爱玲+贾翠玲+杜美春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11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观察组使用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进行护理,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手术治疗和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40例, 二次穿刺成功12例, 三次穿刺成功3例;对照组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28例, 二次穿刺成功17例, 三次穿刺成功10例。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炎3例, 导管脱落2例, 感染2例, 堵管2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对照组患儿发生静脉炎9例, 导管脱落4例, 感染3例, 堵管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PICC导管临床护理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81
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颈外静脉(新生儿患儿还可通过下头部颞静脉、肢大隐静脉和耳后静脉等)进行穿刺置管, 其尖端位于下腔静脉或者上腔静脉的导管[1]。导管长久保留的难度较大, 输入液体的渗透压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反复进行穿刺时对患儿造成的刺激比较大, 尤其是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 很难找到可以进行穿刺的血管;而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做中心静脉穿刺的新生儿, 特别是早产儿, 操作和固定的难度比较大, 其护理的难度也比较大, 容易导致合并症的发生[2]。本文主要是分析新生儿PICC 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 并将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入NICU的新生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观察组患儿中, 男26例, 女29例;胎龄23~40周, 平均胎龄(30.5±3.8)周;体重0.8~4.8 kg, 平均体重(2.8±1.5)kg;次经贵要静脉PICC的患儿21例, 次经正中静脉PICC的患儿5例, 次经头静脉PICC患儿4例, 次经腋静脉PICC的患儿13例, 次经颞静脉PICC的患儿9例, 次经耳后静脉PICC的患儿3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25例, 女30例;胎龄25~42周, 平均胎龄(33.4±2.7)周;体重0.7~5.1 kg, 平均体重(2.9±1.7)kg;次经贵要静脉PICC的患儿19例, 次经正中静脉PICC的患儿7例, 次经头静脉PICC患儿6例, 次经腋静脉PICC的患儿11例, 次经颞静脉PICC的患儿8例, 次经耳后静脉PICC的患儿4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范围及其PICC导管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使用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护理:①在对血管进行选择时, 首选的是肘部贵要静脉, 其次为正中静脉为, 最后为头静脉为;当穿刺失败时, 再选择对头皮静脉进行穿刺, 尽可能地避免或者减少下肢静脉穿刺[2];②穿刺前, 先对置管的长度进行测量, 置管长度是指沿着静脉走行的方向, 穿刺点开始到胸锁关节和第3肋之间的长度;③穿刺时, 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即用碘酒对新生儿患儿的上肢进行消毒, 修剪导管时要严格按照置管的长度来操作, 再使用生理盐水对其作预冲处理, 然后静脉穿刺, 抽回血通畅之后应该立刻退出静脉穿刺针;把PICC导管放入导入鞘, 当遇到阻力时, 应该将新生儿患儿的头转向穿刺的那侧, 同时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当阻力减小时, 对导管进行继续推送[2], 在导管送到所需的长度以后, 退出导入鞘, 对穿刺的部位进行按压止血操作, 在无血渗出以后进行接通输液。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手术治疗后, 根据相关的资料和标准观察新生儿的穿刺成功情况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进行判定[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护理效果 手术治疗和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40例, 占73.2%;二次穿刺成功12例, 占21.8%;三次穿刺成功3例, 占5.5%;对照组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28例, 占50.9%;二次穿刺成功17例, 占30.9%;三次穿刺成功10例, 占18.2%。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并发症 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炎3例, 占5.5%;导管脱落2例, 占3.6%;感染2例, 占3.6%, ;堵管2例, 占3.6%,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对照组患儿发生静脉炎9例, 占16.4%;导管脱落4例, 占7.3%;感染3例, 占5.5%;堵管3例, 占5.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3], 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 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 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 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4, 5]。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治疗的需要,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医用广泛, 其具有使用安全、操作方便、保留时间长及发生感染较低等特点[6]。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PICC导管临床护理方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 低于对照组的3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ICC的使用, 使输液治疗变得更加方便、安全, 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反复进行穿刺给新生患儿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许多高渗药物对新生患儿血管造成的刺激, 降低了护理工作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 新生儿PICC导管临床护理方法无论是临床护理效果, 还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冬韧. 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循证护理效果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17):1921-1923.
[2] 陈秀华, 李杉, 孟淑红, 等. 新生儿PICC 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 世界临床医学, 2015(10):189.
[3] 郝祥梅, 王丹丹, 房莉. 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2012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2012:315-316.
[4] 董荣芝, 张晓丽, 王晖, 等. 185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6):72-74.
[5] 李蓉, 黄赛菊, 于娜英 . 循证护理预防晚期胃癌患者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5):16-19.
[6] 王万芬, 曾宪涛, 夏凌云, 等. 循证护理在预防下颌阻生智齿翻瓣拔出术后常见并发症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22):27-29.
[收稿日期: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