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2016-08-03刘大勇于潇洋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文化

刘大勇 于潇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刘大勇于潇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遍布生活各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因网络内容与形式均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特征基础上,总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具体影响及产生原因,并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网络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范围扩大,网络文化以独特方式融入并将持续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影响不容小觑。

根据2015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68亿,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与2014年相比提升0.9%,达48.8%,见图1。

从年龄而言,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1.4%。从学历而言,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为20.6%[1],见图2、图3。

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展知识、人际交往重要渠道之一,高校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网络文化相关研究日渐丰富。季海菊认为针对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孙慧明认为,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为德育工作创新提供机遇[3];陈志军等提出,要避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本文分析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产生原因,并针对不良影响提出建议及对策。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特征

(一)网络文化影响相互性

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而产生,又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大学主体人群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共同创造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而校园网络文化又反作用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总而言之,是“先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后人”,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校园文化深刻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甚至价值观念,而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自身状况,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环境。

(二)网络文化影响有限性

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处于最终形成阶段,从承载力而言,大学生接受影响范围与程度均有限。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相同文化氛围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影响效果,因个人心态、生活经历、社会群体关系存在差别;同时,在校园网络文化对价值观影响中,内容不同,产生影响也不同,显著表现为:大学生更关注美与丑的标准,而忽略是与非、善与恶的影响。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图2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图3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三)网络文化影响方向性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具有积极一面,也具有消极一面,不能一概而论,积极网络文化使人获得更多知识、充满正能量,而消极网络文化则会使人倦怠甚至迷茫。随着时间推移,同校学生在学习、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可能会产生较大差别。

(四)网络文化影响阶段性

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分段显现,大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网络文化影响未完全消失。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会产生较大变化,价值观念也将面临挑战。但是受网络文化长期影响形成的固化部分,仍会影响学生思维方式。事实上,即使在大学阶段,不同时段也产生不同影响[5]。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由三要素组成,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及价值取向,是区分事物好与坏是与非、荣辱与得失、趋利避害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主要内容。价值观必须通过一定环境培养形成,家庭、学校等在价值观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人类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在社会生活中,随着知识增加与生活经验累积,价值观念逐步确立。

首先,网络文化利于更新大学生成功与就业观念。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市场需求增多,知识型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必须改变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此情况下,具有开放性、广布性等特点的网络文化显示出重要作用。成才观念改变导致就业观随之变化。在选择职业时,随着网络文化丰富与发展,大学生自主选择意识越来越强[6]。

其次,网络文化影响人际交往观。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社会,大学生需要广阔交往空间,并且要主动与他人交往,社会交往面与社会关系面成正比,开阔视野可使人获得更多知识,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第一,网络文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缺失。在快节奏时代,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更易接受新鲜事物,使用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同时,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也受网络信息冲击,原有价值观念易动摇,从而扭曲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减弱。

第二,网络文化会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由于网络资源丰富,通过网络可以寻找到各类答案,很多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遇事习惯上网寻找资源。这种依赖会减弱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正确价值观念形成。

第三,网络文化开放性易导致大学生思想偏差,甚至导致犯罪。据英国大学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络信息(不包括学习有关信息)近一半与暴力有关,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找信息时,会无意中接触此类信息。暴力、色情网络游戏以及色情电影等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在好奇心驱使下,大学生会尝试浏览,部分学生难以抵挡垃圾信息诱惑,陷入不良网站,可能导致犯罪。由于网络垃圾信息无形,所以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吸引许多“吸毒者”,最终染上“网络成瘾症”,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二)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生活

首先,网络提供平台服务大学生生活。随着网络发展,网络交友、旅游、阅读、购物等平台搭建日益丰富,以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为基础,产生不同网络群体。这些平台使大学生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网络为大学生交往、沟通提供便利。网络交互性使交流从面对面变成依托媒体。如今,QQ、微信、易信、微博等交友聊天工具实现跨地域传播,凭借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安装相关聊天软件,可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既可缓解生活压力,又能满足人际交流需要,释放负面情绪。

与此相反,网络游戏令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学生选择利用网络游戏宣泄情感,“充实”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学生拥有个人笔记本电脑、PAD等信息工具,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虚拟网络文化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隔阂,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虚拟交往。但虚拟交往增多后,现实生活中交往随之减少。部分大学生更喜欢坐在电脑前或通过手机“畅游”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脱节,变得不善交流,与周围人产生隔阂[7]。

(三)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

首先,网络文化利于教育机会均等,使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想观念。传统教育模式受网络教育冲击,发生变革。大学生不再拘泥于单一教学模式,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师生探讨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通过网络即可实现,不受地域限制。传统教育中,书本内容承载量有限,而网络资源极丰富,大学生可较快捷获得资源。

其次,网络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在学习形式上,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单一枯燥学习模式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结构不断变化,大学生求知心理逐渐增强,传统教育模式中,到图书馆查询资料是学习重要途径,图书馆资料无法与社会知识同步更新,无法使学生及时获得一手学习资料,而网络信息广泛性弥补了此缺陷。大学校园中,教室普遍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新型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最后,网络信息化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普及的重要原因是资源共享,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摆脱书本与教师思维框架,在网络中自由浏览。同时,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各领域信息与资料,提高学习效率[8]。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教育学习亦产生消极影响。

第一,西方文化渗透与侵蚀。网络使用方面,很多软件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发。这些软件融入外来文化思想,掺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悖观点。当原有观念被外来思想冲击时,不同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其中错误、庸俗、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网络文化导致学生选取信息的不确定与随意性。网络信息相对独立,缺乏关联,影响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过度依赖会使大学生忽略其他学习方式,原有技能减弱,逐渐被网络搜索能力代替[9]。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原因分析

(一)网络便捷性丰富大学生学习与生活

首先,网络缩短了物理距离,大学生易接受多元文化以及新鲜事物,网络文化中的海量信息,开阔了大学生视野。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能够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并结合实际,寻找发展机遇,使大学生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次,依托网络形成的继续教育,资源丰富。多元化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不同,传统教育相对而言具有一定局限性,而网络集视频、音频、文字等于一身[10],以多种媒体形态展现,时间、空间不再成为阻碍,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交友软件与网络游戏、虚拟人物形象等充斥学生生活,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与现实生活脱节,沟通能力减弱,长此以往易产生抑郁、幻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虚拟网络文化出现,大学生忽视传统人际交往,导致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交往。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在网络中任何人均可成为匿名者、伪装者,缺少感性接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影响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既生活在虚拟空间又生活在现实环境中,若角色转换和协调不当,会导致逆反心理,甚至脱离现实社会,沉溺于虚拟网络。

(三)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大学生群体易于吸收新知识,接纳新鲜事物,但身心发展不成熟、好奇心理、猎奇心理使他们在网络中自控能力较差[11],思想易受到不良影响。

一方面,网络是信息“储藏库”,也是“垃圾堆”。传统新闻传播单一、可调控、不可选择地传播给大众;但是网络新闻传播是复杂、不可调控、可选择地传播给大众。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选择色情、暴力、低俗信息满足猎奇和冲动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在开放网络环境下,因网络文化具有全球化、公开化、多元素化特点,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习俗等均会通过网络影响大学生。网络没有地域和国界分别,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硬件设施,西方国家均占优势,甚至形成垄断。部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便捷、隐蔽、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传播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诽谤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将大学生作为传播首要对象,通过网络灌输腐朽、奢靡、拜金等思想观念。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强有力手段,虚拟网络也需要法律法规规范与管理。因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模式不同,网络时代需要更新规范,修订现有规范或者制定新规范,排除网络信息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我国现行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电信网络运行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也涉及互联网管理内容,解决了我国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大部分法律法规较抽象,缺少具体规定,目标不明确,应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民权利同时,出台具体规定,更好维护网络环境安全。

其次,建立合理监管制度。应明确网络环境监管方法、权限及目标。网络环境管理属于公共事业范畴,应尽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管理者权限限于监管网络环境,对网络中不当、违法行为,由相关执法机关处理。网络监管目的是保障网络环境健康,保障活动人权益,不应附加其他条件。同时,网络监管手段方面,应尽快实施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在构筑诚信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应加强网民个人信息管理,避免信息泄露或者被管理者滥用。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是导致学生产生价值观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应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主导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次,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力度。随着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大学生更倾向于享受生活,总体观之,当今大学生较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力度。

最后,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在快节奏生活及学习中,大学生压力增大,交流时间减少,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交流障碍、自我迷失、情感受挫等。所以应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与使用网络,从根源上防范问题发生[12]。

(三)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

首先,高校应推进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形成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及“两微一端”等网络阵地体系,扩大网络文化育人与社会服务范围。500余所高校已加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工作协作及信息交流。200余所高校加入“易班”,积极探索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模式。清华大学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微沙龙”活动,最多每日发起39场次微研讨活动;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坚持用户导向、互动原则,突出艺术性与科学性,服务师生群体,促进新兴媒体与校园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包含多语种的外文网站,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5年6月至11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共同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主旨是传递网络正能量,争做校园好网民。

其次,加强供给服务,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吸引力。各高校应整合优质教育与文化资源,推进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应用“面聊”APP,华中科技大学推出微信公众账号“华小科”等网络产品,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教育信息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等首批32所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出近千件优秀网文、“微作品”,累计网上点击量近10亿次;开展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网络推选展示活动、全国大学生摄影微电影大赛、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网络大赛等,推出大学生先进事迹659件、优秀学生作品3万多部(篇);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上,也推选出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

最后,将网络平台与心理辅导工作相结合。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利用网络虚拟性,在校园网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大学生可隐藏真实个人信息,将烦恼与问题与他人倾诉,获得心理教师帮助,一方面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大学生使用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加重心理问题。

从高等学校角度而言,网络不仅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平台,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应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推动阵地建设,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 孙慧明.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4] 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 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6] 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季秀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校园治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8] 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9] 巴玉玺.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10]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刘玲惠.计算机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J].飞天,2012(8).

[12]蔡志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G641

A

1672-3805(2016)03-0079-05

2016-03-24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15KSB06);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研究学科团队阶段性成果

刘大勇(1971-),男,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大学生影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