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中的故纸温情
2016-08-03远村
远村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了左权、张自忠、谢晋元等抗战先辈及普通将士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这些家书,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结束,其中既有热血男儿在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也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封封读来,深感缠绵之语写尽柔肠千尺,悲壮之声不掩豪气冲天,足以管窥当时国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以及同仇敌忾、共击日寇的坚强决心。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权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八路军指挥员。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书,才使我们能永远记住这位不乏温情的铁血男儿。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38师和179师)取得联络,即率诸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 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50余国中战死的军衔最高的将领。从抗战一开始他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每上战场,都要写下一封信,活着回来后就会把信撕掉。枣宜会战前夕,他留下了这两封信,一封信是致将士们,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将,成为震撼人心的绝笔。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是黄埔军校毕业生,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者,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 师524 团中校副团长。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70多年前,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他率军奋战的事迹为人传颂,所部被称为“八百壮士”,毛泽东赞誉他们为“民族革命典型”。谢晋元死后,上海十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
伴随流光匆逝,旧人旧物渐渐湮没在时间中,关于那场战争的记忆变得有些模糊,这些家书的纸张已变成枯黄色,字迹也淡化了许多。然而,纸故情还在。多年以后,重温这些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对亲人的缱绻、对国家的忠贞,依旧能深深震撼我们。就让我们在拜读家书缅怀近百位抗日英烈的同时,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气节浸入血脉,代代传承,力保中华民族在任何危急时刻都能屹立不倒。
说起来,这才是对抗战英烈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