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不靠谱的预言
2016-08-02刘继军
刘继军
少年的爱因斯坦迟钝,经常找不到钥匙,衣服扣总是扣不齐,甚至常常忘记吃饭!由于时常沉浸在思考中,在课堂上发言时,老师总觉得他讲得太慢,显得有些傻乎乎的。同学们送了他一个“笨蛋先生”的绰号。就连校长也说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降生在德国乌尔姆。无论从天文学、气象学,还是从玄学、神学上看,这都是普通的一天。他的父亲没有太多时间为当爹高兴。因为,他只够糊口的羽毛褥垫生意不行了,他正在为举家迁往慕尼黑、重新开始新的事业而奔波。
母亲在欢喜中透出一丝不安。因为她发现小爱因斯坦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后脑勺,还有棱有角!
“太重了!太重了!”见多识广的奶奶看着小爱因斯坦的大头,小声念叨着。但小爱因斯坦在该站起来的年龄站起来了,幼小的肩膀完美地顶着那颗大大的脑袋。
三岁了,小爱因斯坦还不说话。于是,一名医生华丽丽地出现在小爱因斯坦面前,他以专业的眼光看着小爱因斯坦,小爱因斯坦也以更专业的眼光看着医生。
眼神有交流。
医生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因斯坦不说话,是因为他在思考!父母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爱因斯坦后来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说话了,他想问题,图像思维多,语言思维少。他后来说:“我很少用词语进行思考,只有在想法产生后,才试着用词语表达出来。”
他的父亲在中学时代,数学天赋就一度引人注目,他还热爱诗歌,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挚爱文学、音乐。但他们给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缔造了伟大的爱因斯坦。
生活好转,但是小爱因斯坦的表现令人喜忧参半。
父亲经常带全家去慕尼黑郊外的田野和森林,这是爱因斯坦童年最幸福的时光。四五岁时,他生病了,父亲拿来一个罗盘给他解闷。看着被某种神秘力量牵引着的小磁针,小爱因斯坦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北方?它怎么知道那是北方……这些问号深刻而持久,直到他最终找到答案。
他沉静。喜欢静静地思考。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他便会大发雷霆。
1888年,9岁的爱因斯坦进入了以正统古板著称的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他常常躲开小伙伴,独来独往。他喜欢挑战高难度的游戏,比如用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决不罢休。叔叔经常出些数学题,小爱因斯坦乐在其中。12岁时,他运用超强的想象力和图像思维能力,居然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那时他还没有接触过几何学著作。
他3岁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6岁开始在母亲的陪伴下练习小提琴,并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13岁时,他得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极复杂深奥的理论书,他像别的小朋友读《小红帽》一样,津津有味!小小年纪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之类的高等数学,别人眼里枯燥、眼花缭乱的公式、符号、数字、定理,在他眼里却犹如优美的乐章。他的数学成绩永远第一,但最讨厌他的老师是他的数学老师。因为高等数学已经熟稔于心的爱因斯坦,经常会提出一些让中学数学老师不知所措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