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易经》及其演绎的价值
2016-08-02蔡苏龙
摘 要:《易经》是中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并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集智慧、养生、生活万象、关注未来变化于一身。《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是不确定的,他是会改变的。这个改变他有一定的道理和规律,这就是《易经》的价值和所要告诉我们的。
关键词:《易经》;起源;哲学价值;文化价值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并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又称《周易》,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但由于《连山》和《归藏》基本失传,所以《易经》实际是指《周易》。《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容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又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一般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艺术、军事和武术。明末,《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周易》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可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在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漫长的远古时期,受伏羲易经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类易经的预测体系,包括了《连山》、《归藏》、《周易》等,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六十四卦,对易经做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周易》。由于《周易》是由文王整理和完善的,在他的地位和影响下,也就流传了下来。易经与《周易》也就合二为一了,是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主要指南书籍。包括了皇位的传承、战争、战术、婚姻嫁娶、祭祀、耕种等都以《周易》为指南。
《易经》的应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鼎盛,我们可以从《左传》、《国语》可以看到君王和大臣们在决策国家大事时用易经占卜来做决定的记载。也包括了读书人对仕途的预测记录。由此可见,易经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的深远和广泛。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由于《周易》有孔子的评注,理所当然的《易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由占卜之书演变到“洁净精微”之书。在当时朝廷的主导所形成的氛围下,文人纷纷引经据典,取易经的片段来陈述表达自己的学术或政见,更以此来显示自己对易经的喜爱和研究水平。不知不觉中,易经除了占卜功能外,又发展出了哲学哲理的另一面。这样的话,易经的占卜功能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弱化。当然,易经的占卜水平在汉代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京房,它在占卜方面有比较高的地位。
《易经》在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应用易经来占卜,在做决策时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易经》研究处于低潮,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现在绝大部分人对易经还停留在“迷信之书”的认识上。对预测、命运预测的不了解而产生抵触。
其实一说起《易经》,我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卜卦、算命、看风水。
我以前对周易的看法也大是如此。由于从小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总觉得这套东西迷信,不切实际,所以一直没有留意,更加未曾深入阅读感悟。读了一下《周易》,但是内容艰深晦涩,虽有白话注解,但许多解释似是而非,诸多说法互相矛盾,总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只好中途作罢,不能深入。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儒、道、法等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所以周易又被称为“群经之首”。
《易经》的哲学,是古人根据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抽象出一些基本的规律,而后又试图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的生活行为。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生息繁衍,发展壮大。这种观念在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易经》探讨“变化”非算命,它分为“义理”和“象数”两大部分,通过义理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处事,象数则可用来占卜,揭示变化发展的趋势。
《易经》翻译成英文叫The Book of Change,即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但不是一本谋略书。在这本书里面,你读不到兵法,也发现不了三十六计,它说的是一种变的哲学和领悟变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成是一本“悟变”之书。因为变无定法,有定法的变就叫不变,而不叫“变”了。《易经》中有个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而以变易为其根本。变易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世界上的人和事以及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人生道路上同样要知变、应变、善变,平常心以对知变,谨慎心以对应变,主动心以对善变。用这个来说明市场变化规律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变易”,就是说市场永远都在变。与其以不变应万变, 倒不如以变制变,以变应变,变到别人的的前面去。“不易”的原则,就是在千变万化中总有一条不变的定理或规则,这就是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只要你抓住这一点,千变万化就都在其中了。“简易”也符合市场原则,就是说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扯来扯去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易经》与《吠陀经》、《圣经》、《古兰经》一起被视为世界文明的四大元典。它包含了宇宙和人生变化发展的哲理与智慧。《易经》集智慧、养生、生活万象、关注未来变化于一身。它所体现的宇宙大规律,蕴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古老绝学和智慧,重在捕捉生命的本质,从根本上探索和追求适合所有人对生活、健康、事业、婚姻、家居的全面提升。《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是不确定的,他是会改变的。这个改变他有一定的道理和规律,这就是《易经》的价值和所要告诉我们的。
参考文献
[1]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J]. 中国历史文物. 2006(04)
[2]李学勤著.周易溯源[M]. 巴蜀书社, 2006
作者简介
蔡苏龙(1969年-),男,湖南永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移民史、华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