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价值探析

2016-08-02李春霞李敏

卷宗 2016年5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

李春霞 李敏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以道德训诫为核心的传统家训不仅为当代德育理念的协调整合提供了生成的土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提供了逻辑中介与实践环节,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内源性资源,同时还为个体品德提供了非正式制度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传统家训;德育;价值

武汉大学教授欧阳祯人认为:“在中国各种各样古代思想版块中,家训,是最古老的学问。因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1]确实,黑格尔曾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家族精神”。然而,通过对家训的深入研究,徐少锦,陈延斌教授认为,传统家训的根本宗旨在于塑造高尚人格,因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传统家训之中。因此,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家训中德育思想的价值。

1 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为当代德育理念的協调整合提供了生成的土壤

德育理念是学者在长期地德育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德育“因然状态”的理性认识与反思。随着近代德育理念研究的发展,出现了生活德育、生命德育、生态德育、终身德育以及人性德育等新的德育理念形态。这些德育理念虽然研究的视角、重心以及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毫无保留地凸显了德育的人性化与生活化;彰显了主体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强调了道德的理解、建构与实践。如若要协调整合这些德育理念,厘清人、道德以及生活的关系是必要的。然而,不管是道德的生活还是生活的道德,人是其存在的依据;不管是道德的人还是人的道德,生活是其存在的方式。从这个角度分析,道德离不开人的生活,而形态各异的德育理念也可以在人的生活中得协调整合。从道德发生学角度看,家训中的德育思想源于祖辈对过去道德生活的总结以及对未来道德生活的憧憬;从道德存在方式角度看,家训中的德育思想不是独立于祖辈生活之外的抽象的道德,而是存在于祖辈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的;从道德实践角度看,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只有在后辈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因此,欧阳祯人认为“家训的根本特性是再现生活、展示生活、总结生活、服务生活”。[1]而家训中的德育思想也必然在生活中孕育成长;必然体现一种生活;必然为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为德育理念的协调整合提供了生成的土壤。

2 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提供了逻辑中介与实践环节

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如果说统治阶级是通过家训搭建起儒家思想走下圣坛而被民间广为理解和接受的文化桥梁,“使崇德尊礼、孝亲友爱等伦理道德思想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2],那么,若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家训中,内化为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以长辈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将抽象的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常态化,并通过家风的熏陶渐染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作用,便可拿家训作为日常生活中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必须要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让人们通过实践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要把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将宣传工作落细、落实、落小”生活化、细小化是传统家训使社会核心价值观触及个人灵魂并内化为内心信仰的有效途径。从这个维度看,“我们的祖先以家训践履的形式确实构建起了将一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渡向个体内在品性的逻辑中介与实践环节”,[2]使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起了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社会化以及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那么中国传统家训就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3]

3 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内源性资源。

自从2014年春节国内主流媒体发起以“家风”为主题的国民大讨论后,人们开始不断地探究与思考“我的家风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却发人深思;看似存在,却难以言表;看似无形,却影响深远的话题。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家风即“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4]从上述解释看,“世代相传”的家风既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又是对祖辈德育思想的继承。然而,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功利化倾向明显、攀比心理突出、亲之矛盾加剧、责任意识缺乏、言行不一以及过度溺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性,恢复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真实、最深刻的组成部分,以此作为文化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成为发挥民族创造力与活力的催化剂,以实现真正的、内源的”[5]持续发展。可以说,在我国漫长的社会演进中,家训已然成为古今中华家庭文明史中最显著的文化特性,真实地再现了传统家庭的德育生活。其中深邃的德育思想犹如一剂良药,引导子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子孙如何做人处事;告诉子孙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利益主体多元化使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欲望极度膨胀,再加之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衡的社会问题凸显。通过传统家庭德育思想的研究既可以继承家庭传统美德,还可以传递家风正能量;凝聚社会好风尚。

4 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为个体品德提供了非正式制度的培育路径

个体品德的培育是“将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融入内化为个体自我品德的过程,是以精神的传播与再生产为目的的价值观生成过程。”[6],是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过程,是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过程,是个体长期自我修养过程。从古至今,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寻常百姓,也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官宦世家,都从不同角度关注和探索个体品德培育的方式。陈晓龙教授认为“在中国古代这一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社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7]家训作为非正式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家风的熏陶以及家法约束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子女的行为习惯,从而成功地塑造出子女的德性人格。家训之所以在个体品德培育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建立在血亲基础上的教育关系对个体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绝对的影响力。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戒,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8二是家训的生活化、具体化、以及常态化为社会普遍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搭建了实践的桥梁。用儒家言语,就是“在嬉笑之中体现博厚,在平凡之中追求高明,在琐碎之中彰显悠久”。[6]三是与人的形而上学的本性相一致。人是不满足于现有存在而不断追求未来理想存在的存在,这也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而家训的目的指向在于未来理想的存在,希望子孙“彰显祖德,永保富贵”。同时家训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对未来的忧虑与渴望,“不在当下而在子嗣”。正因为家训着眼于未来,其思想必然与人的形而上的本性相一致,对人品德的培育具有指导性、持续性和深刻性。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夯实文化建设根基,最重要的在于人们思想道德的建设,要建设一个讲道德、守道德与尊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引导国家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2,(4)

[2]陈新专,符得团.传统家训道德培育的当代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3]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4]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2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3

[6]符得团,马建欣.古代家训培育个体品德探微——以颜氏家训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7]陈晓龙.中国古代家训与个体品德培育问题研究(四篇)[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8]汪甜. 《颜氏家训》和传统人文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注释

[1]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文本形式,它是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后代而专门撰写的“训示”与“教诲”之辞。其名甚多,亦可谓家诫、家范、家规、家书、宗范和族范等等。具体可参阅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的导言,人民出版社,2011年

[2]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传承、模仿以及选择而自发形成的具有超强稳定性与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如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

作者简介

李春霞(1990-)女,四川达州,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党建。

李敏(1975—)女,四川南充,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社区盛开德育花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