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桂林的传播

2016-08-02陈伟超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杨东文史资料干校

摘 要:抗战爆发以后,桂林由于其特有的政治和地理优势,在一段时期内汇聚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形成了名震全国的桂林文化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桂林文化城得到了飞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普及,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各界的知识进步分子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当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这两个学校广泛地傳播马列主义理论,以及领导各个文化机构出版进步书籍,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关键字: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桂林;传播

1 杨东莼在桂林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抗战爆发后,桂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及地下党组织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争取更多的进步青年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来感化和号召这些热血青年,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抗战的浪潮当中。当时的桂林仍在国民党新桂系的统治下,对于马列主义的传播条件并不是很好。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马列主义,通过当时刚刚成立的师专教师作为掩护,派遣了一批进步分子到桂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师专打造成桂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杨东莼先生出生于1900年,是湖南醴陵的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原名人杞,后改名东莼。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为李大钊先生的学生,所以很早就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1921年邓中夏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东莼先生是最早的成员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并作为一名秘密的共产党员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大革命失败以后,杨东莼到了日本留学,从事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论的研究,毕业后回国继续从事抗战工作。1932年,新桂系为了在蒋桂的斗争中取得优势,决定在桂林设立一所师范类的院校,就是当时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新桂系为了标榜民主、开明,同时也是想让杨东莼替自己培养干部,于是在当时广西教育厅长李任仁的举荐下,在获得李、白二人的同意后,聘请了杨东莼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在校期间,杨东莼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全校师生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来师专之前,他已经翻译和出版了大批的著作如《本国文化史大纲》、《中国学术史讲话》、《费尔巴哈论》等等,这些作品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师专在杨东莼校长的领导下,践行“自由研究,集体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当时师专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分系分科的原则,开班第一第二届学生并没有分科,但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当时世界与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辨证法、世界形势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变革的原理以及当前革命的斗争形势,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熏陶,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提高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除了身体力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杨东莼还聘请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老师来校任教,例如彭仲文、薛暮桥、杜敬斋、沈起予、朱克靖等等,这些人都是具有渊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老师,并且赞同杨东莼的教学理念。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对当时师专学生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在教学工作中逐步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外,师专的校刊同样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进步人士通过师专的校刊,发表了大量对当时社会性质的看法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当时社会的性质、任务以及动力。不仅提高了师专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杨东莼的主持下,短短的几个月,师专的学习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同学们的思维比以前大大的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好景不长,1934年的4月,由于朱克靖的身份问题,新桂系对于杨东莼的不满已经到了极致。为了保存当时广西的进步力量,杨东莼决定离开桂林。虽然杨东莼离开了桂林,但是他对师专学生的影响依然非常的深刻。他在师专播下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子,已经在这一片地方开花结果了。此后,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中共在桂林乃至广西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据点和阵地。

2 杨东莼在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939年的2月,新桂系为了取得与蒋介石政治竞争的优势,决定在桂林设立一间“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表面上,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设立的宗旨,以当时的省主席黄旭初在《两年来的干校》的序言中说:“本校……创办于二期抗战之中,其任务厥为适应战时政治需要,培养基层工作干部,充实地方建设,促进地方自治,树立民主政治之宏基,完成抗战建国伟业。。”实际上,广西地方建设学校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于广西的控制、扩充桂系军阀势力而设立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校长为当时的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但是学校的实际主持人仍然是杨东莼。杨东莼在1939年再次受到李、白的邀请回到了广西,全盘负责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主持工作。所以,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从一开始创办之初,就牢牢的掌握在共产党人的手里。由于有了黄旭初的关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不仅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更小,而且在经费方面获得更加充裕的支持。在当时人看来“事实上黄也起了对当时‘干校的‘政治保护伞的作用”。干校的开办之处,杨东莼邀请了一大批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作为教师及干部。例如秦柳方、周钢鸣、张海鳌、司马文森、屠天侠、苏曼、路伟良等等,这些共产党员以及进步人士与干校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给同学们灌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进步思想,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进步思想的感染,自动自觉地做一个忠实的马列主义者。杨东莼在办学的过程中,紧紧跟随时代的主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干校的办学方针、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有效经验。学校的办学思想第一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对于当时抗日战争的政治立场来制定的,也就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第二就是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集体活动中相互讨论、相互进步。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个人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办学的内容方面,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训练内容也主要为了适应政治现实的需要的,主要分三大块。第一类是政治方面的,如三民主义、三自政策、抗战建国纲领、广西经济建设、广西政治建设、广西军事建设、中国经济问题、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这些课程在于使学生建立起政治信仰、了解广西的实际情况并从理论上了解中国及世界近代革命历史发展。第二类是关于军事的。第三类为课外活动的。课外活动主要有组成剧团、歌咏队、漫画队、清洁队、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当时的广西可谓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除了上述广西当局明确要求的课程以外,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还开设了一些涉及马列主义的课程,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抗战形势讲话》、《通俗经济学讲话》等等,这些政治课程的开设,对开阔当时学生的政治思想、提高对革命形势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图书资料室同样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例如当时桂林的进步报刊如《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群众》、《生活周刊》、《世界知识》等刊物在干校的图书资料室里面都可以看到。甚至,在干校资料室里还可以找到《抗大校刊》、《八路军》这样的由共产党直接领导出版的进步刊物,部分进步的同学还可以得到《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正是这些进步的书刊,犹如一阵及时的春风,给当时的师专师生吹来了渴望已久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的学生拥有了初步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运用在干校的理论知识,深入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革命形势与前途,最终投身到抗日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浪潮当中,为民族的独立以及祖国的富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些同志甚至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广西地方干校的办学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但是他却为广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当时为广西的基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实了基层组织,保护了基层的稳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以后,这批学生更是充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力干将,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

3 大量进步书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毛主席曾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桂林文化做大量的工作。为了更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我党掌握了一批由我们直接领导的文化机构,并使这些机构成为我党在桂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播种机。例如,由我党直接领导的发行机构有生活书店、新知书店、新华日报桂林分馆、读书生活出版社等。这些书店在抗战时期,或公开或秘密的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刊物,为桂林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据统计,这时期桂林出版的刊物一共有四十余种。这时期出版或者翻译的进步书籍主要有新华日版桂林分馆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马恩通讯集》《做什么》《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列宁选集》等等。新知书店出版的进步书籍有《列宁主义问题》、《共产国际纲领》《什么是列宁主义》、《唯物史观讲话》、《简明哲学辞典》、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钱俊瑞《中国经济问题讲话》、中国农研会的《抗战中的中国农村倒退》、龙潜的《日本政治经济的崩溃》等等。还有生活书店出版的进步书籍有《反杜林论》、《五大哲学思潮》、《费尔巴哈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西洋哲学史》、胡绳的《中国政治常识》宋裴如的《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研究资本论入门》、《近代经济学说史》、《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等等。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刊物出版机构如读书生活书店、远方书店、国光出版社、文化供应社、华华书店、科学出版社等等,这一大批文化机构都为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书籍,有的是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青年学生初次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产生了巨大的头脑风暴。他们贪婪的吸收着马列著作的精髓,使之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把马列原著的经典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而且更是加深了对马列经典原著的理解。因此,这些马列经典著作的书籍在传播开来后,马上就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些哲学的著作更是改变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开始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认识世界。这对于改变青年学生传统思想,培养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更是让青年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在接受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后,将他们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桂林的传播,离不开一大批文人学者的辛勤付出与努力,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才能把马克思传遍抗战时期的桂林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为革命服务、为人民服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C]

第十六辑南宁广西南宁地区印刷厂1983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C]第四辑南宁广西南宁地区印刷厂1982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C]第十七辑南宁广西南宁地区印刷厂1983

[4]魏华龄丘振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A]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左超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研究文集[A]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桂林文史资料第十五辑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第一版

[7]黄旭初.两年来的干校序[G]两年来的干校.桂林:广西建设干部学校,1941:1.

[8]汤有雁.“广西地方干校”的回顾[G]广西文史资料第17辑.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3:39

作者简介

陈伟超(1990-),男,汉族,广西梧州人,法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杨东文史资料干校
实弹射击励精兵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俯习寸阴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
来生太远
还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