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的两段佳话
2016-08-02唐宝民
唐宝民
1917年夏,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担任了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有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一边读一边叫好,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然而,当他查看这名考生的其他各科成绩时,不禁大失所望,原来,这名考生除了国文考得好之外,其他几科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照当时北大的规定,有一科考试成绩为零分就不予录取,但胡适爱才心切,决定力荐这名考生入北大。于是,在几天后的招生会议上,他说:“我批卷的时候,一个考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我给了满分,我希望这样的人才能被录取到北大来学习。”听他这么一说,委员们就翻看这名考生的成绩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这让委员们无法接受,很多委员不同意录取这名考生。胡适在会上慷慨陈词,为这名考生讲情,最后,主持会议的蔡元培校长表态,支持胡适,于是,这名数学考了零分的考生终于被北大破格录取了。这名考生果然不负众望,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就是他提出的,“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他提出的,北大毕业后,他赴美留学,回国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家伦。
十二年之后的1929年,在投考清华大学的考生中,有一名学生国文特别好,英语是满分,但数学却只考了15分,没能及格。这让负责录取的老师们感觉很为难,录取吧,他数学成绩太低;不录取吧,可惜了他国文方面的才华。当时大家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网开一面,有的认为不应该破坏学校的规定,否则对别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决定交由校长拿主意。当时的校长,就是罗家伦,他听完汇报后,让人把这名学生叫到校长室,他亲自和这名学生进行了一番谈话,认为这个学生是可造之才,将来一定能有大发展,虽然数学不及格,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将他拒之门外,特别是联想到自己十二年前投考北大时数学虽然零分但因胡适力荐而破格录取一事,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这名学生进入清华学习,所以就特批让这名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进了清华。后来,这名学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大师级的学者,他就是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
如果没有胡适的力荐,那么罗家伦就与北大无缘,他的命运也许就会被改写;如果没有罗家伦的特批,钱钟书就无法进入清华读书,他的成长道路也就不一定那么顺利。胡适爱才惜才的精神使北大网开一面,破格录取了罗家伦;而十二年之后,罗家伦继承了胡适的这种精神,特批录取了钱钟书。正是由于这种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精神传承,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两段佳话。
【原载2016年6月18日《联谊报·炎黄春秋》】
插图 / 胡适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