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商洛
2016-08-02田元龙
田元龙
一
商洛山称不上碧峰奇丽千岩隽秀的景观山;蜿蜒曲绕的丹水也缺乏奔腾浩渺惊涛澎湃的汹涌态势。若在早些时候没有现代人工雕琢的笔架山景区、柞水景区、商南金丝大峡谷等名胜景区,如果听说哪支旅游团队莅临此山自然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儿。但这并不是说商洛山是一条秃岭横亘恶水萦回的穷山窘脉,其险峻嶙峋峰峦峭立的巍峨态势也独具特色。我犹记当年在西安上学时经常乘长途公交往返其中,出河南过商南县沿312国道前行至蓝田峪口,便可领略到地处秦岭山脉因商山洛水而得名的商洛山奇特景观,至今忆起由衷令人回味。
乘车穿行在商洛山中,透过车窗细看山景,展现在眼前的是怪石峥嵘峦壑起伏的崇山峻岭。山不丰盈也示苍郁,岭不纵横也示幽深,水绕涧壑时断时续,有鹅卵砂砾铺陈河床之上。山路崎岖恰似曲折栈道,通常是临崖延伸曲拐山路。车行之上左转右旋,如果不是司机师傅技艺娴熟,不知有多少危险潜藏其中。有一次我坐车行在丹凤至商洛路段,看见两辆载货汽车先后翻倒在山涧里,当时怵目惊心的场面令同车人惊恐万分,仿佛自己临难其中,至今想起依然心存余悸。最险厄的路段是曲转迂回的直角弯路,车从高耸岩碧边急驰而过,那峭壁紧贴车身稍有不慎便会车岩相碰险象环生。再看路旁悬崖绝壁或列或倾怪石林立,看过之后真有“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苏轼《石钟山记》)之感。过往山中,诸如此类山路涧谷接连不断,虽有惊险却能体验探险者征服险境后的快慰之乐。
路固然艰险,山景怎样?有人说险峻奇山多胜景,我赞同这一说法。
你看那山谷坡地间座落的纯朴农屋,在苍翠葱郁枝繁叶茂树木藤萝的掩遮下,就像“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菓然绝谷”的“浮图精舍”。偶而看到一两位农民牵着耕牛在屋前稻田里耕作忙碌,恰如山居隐士悠闲自得安享其乐。有时看见袅袅炊烟从农屋升起,弥漫空中散发出缕缕灰白的烟蔼,使我想起幼年时出入农家庭院闻到的辛辣烟雾充斥鼻孔的温馨气息。
若在秋天,山坡间枫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枫叶,与周边奇花异草相互点缀,展示在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斓的山水图景。这时候满山的柿子、板栗成熟了,停车路旁买上一些带回学校宿舍送给语音各异南腔北调的同学分享,宿舍里充盈着欢声笑语,气氛异常活跃。
冬临时节乘车过往山中,山间万象有些萧条,层峦叠嶂之上树木凋零,远近峰岭在寒风中默然静立,仿佛把春之娇媚夏之浓郁秋之金黄潜藏在山腹深处,待来年不同季节重新递次展现。
最好看的是山中雪景。飘雪之日行至秦岭高处俯视山峦,会望见整个山岭覆盖着洁白如玉的雪花。极目远眺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笼罩着白皑皑的积雪,在阳光辉映下绽放出五色缤纷耀眼夺目的奇光异彩,即是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描述的“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之状。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词句来描述,是那样的逼真生动。
自盛唐以来,出长安经蓝田越秦岭过商洛到河南的商於古道上,积攒沉淀着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的聚集像闪亮璀璨的明珠点缀镶嵌在古老的商山道上。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诗人曾沿着这条古道放歌前行,滞留下流芳百世的不朽诗句,展示出商山史上熠熠生辉的秦楚交融文化。
写到这里,我把思绪聚集在这怪石罗列形态迥异的大山之中,少年时从书中看到的发生在商洛山中的历史画卷不禁在脑海中掀起波澜。
二
商洛山始名于周朝。汉代指上雒县和商县地域的合称,沿袭到隋朝是一个县名(《商州考古》)。历史上单从商洛山“洛”字的几易更名,就能展示其悠久深广的历史渊源。早在夏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洛”字一直沿袭“雒”字写法;到了秦汉两代,“雒”字的写法亦无改变。商洛山“地界上雒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洛至现商南、丹水部分”。到了三国时期,商洛山属曹魏之京兆郡,魏文帝曹丕始将“雒”字改成“洛”。直到明天启元年,为避明光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字(《商州考古》)。
商洛山“洛”字写法更易如何,说明不了什么实质问题。但从地域历史沿革意义上看,“洛”、“雒”字的相互转换却反映出该地域每个历史时段的不同背景、不同归属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这种背景变更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现,填补了商洛地域历史事件的匮乏,使其文化底蕴有了奠基。有一幅楹联这样写到:“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商洛山虽然称不上名山,却因标榜史册历史人物的登场亮相而闻名遐迩了。商鞅便是早在战国时期出现在商洛山中的著名人物。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改革旧存体制推行新政,公平赋税统一度量衡,促进秦国国力强大人民丰足富裕是不争的史实。他依靠精明才干打败魏国后,秦孝公把商於十五个城邑分封给他,封号“商君”(《史记﹒商君列传》)。地域约秦岭至“城商塞”武关前后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称其为“商鞅”。根据《商州考古》显示:公园前351年秦国在商洛山修建城邑,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的古城岭子,于是便形成了以商邑为中心的文化地域,是商洛山中第一个军事、文化中心。商於之城邑既然封给了商鞅,然而商鞅在他的封地中又做了些什么?是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崇尚圣教,还是潜心筹划倡导农商发展经济?史书上详载不多。但根据他为政手段和个人品行分析推断,我想他建树不多。原因是商鞅的志向兴趣在于政治权术的掌控和新法的制定推行,并非是一个农作耕垦的施导者。从这个角度看,他在商洛封地除了考虑施展政治抱负外,没有其它更多建树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正常的,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种遗憾。这种推测正确与否有待更深考究,然而也疑惑历史记载存有遗漏,主要是能够找到商鞅可圈可点惠泽当地的事例太少了。
商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客观公证地说在战国时期,他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秦国之所以国力强盛经济雄厚军事强大以超群实力居各诸侯国之首,与他的施政变法密不可分。正是他的变法奠定了秦国霸业的基础,为后来扫平六国实现统一铺平了道路。但是商鞅在秦国施政过程中,由于存在禀性高傲施政苛刻残酷极端等行为,导致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犯下了难以抚平的致命错误。他贪图名位的权势彰显,急功近利薄信寡义德微刻薄和拒纳良言是他秉政失败的自陈铺垫。关于这一点,秦人赵良对他的执政评价和谏言最恰如其分。
赵良的评价谏言大致是这样的:你(指商鞅)是秦王宠臣景监介绍才见到秦王的。作为秦国宰相你不关心秦国百姓疾苦,而是大兴土木制造门阙,这难道是成就功名的办法吗?你在对待王室上,把太子师傅受刑刺面,另用残酷刑法去伤害国内百姓,积聚的民怨民愤隐藏着巨大祸患。你在教化百姓策略上做得比秦王还要苛刻,国内民众畏惧你遵从你的命令比遵从秦王还要快捷。而你又在违背情理的情况下建立权威,这样实施教化的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你效仿国君面南背北称孤道寡,不把秦王的贵公子当成王候天天惩罚。秦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你却杀祝懽对公孙贾施用刺面刑罚。按照《诗》中说法:“得人心者人兴旺,失人心者人崩溃”。以上说的这几件事都是背人心之道不得人心的举措。而今你在外出时候,跟随你的车辆数以十计都带有武器,身强力壮的士兵坐在车右边,持矛操戈之人随车而行,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就绝不外出。书中曾经这样说:“依仗道德的人昌盛,依仗武力的人灭亡”。你现在所面临的危险就像早晨的露水,想延年益寿还有希望吗?你如今占领商於之地十五座城邑不归还国家,既不劝秦王重用那些山野隐居之人,体恤敬养老人尊重父兄和孤儿,又不表彰于国有功之人及尊崇道德之人,这样做难道能得到苟安吗?现在你依然贪图商於之地的富贵,留意国内政教,这就加深了老百姓对你的积怨,将来秦王一旦去逝,国内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少吗?你如果不改变这些做法,自取灭亡之日瞬间就要来到(《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一篇多么深刻的评述和良谏,堪称肺腑之言,可惜商鞅不予采纳。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述更接近其人格品德尤为深刻:“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考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于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少思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对自身存在的这种行政弊端视而不见执迷不悟,不但引起王公贵族朝官群臣的不满忌恨,而且也断送了他一生的辉煌业绩,最终背上了谋反罪名,车裂身死为天下笑,无疑是他不施仁政所造成的恶果。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在商洛山这块商於之地。正是商鞅的早期出现,商於古道的历史文化积淀也随之厚重凝集了。
三
除商鞅外,进入商洛山历史视野的重要历史人物要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了。
与商鞅战国时期相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距今只有370多年历史。从时间跨度来看相对较近,故其历史遗留相对完善。明史《李自成传》、姚雪垠先生所著《李自成》等书刊都有详细记载。众所周知:这位掀起明末波澜壮阔农民起义的英雄将领,是在潼关南原与孙传庭作战失利后为保存剩余力量养精蓄锐而来到商洛山中的。商洛山成就了他,可以说是他的福地。他在山中聚合力量,发展实力,为后来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给商洛山历史文化留下深远影响。如今后人建造的商南闯王寨、龙驹寨等景区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怎样对李自成作出客观公证的历史评价,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已经分析论述得很具体、很全面,如再烦叙实无必要。我只想就这位历史风云人物攻陷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后最终酿成的个人悲剧和历史悲剧发表一些看法,进一步说明他成败得失的历史因缘。
关于李自成的“合议制”。郭老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曾这样描述:“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很能纳人善言,而且平常所采取的还是民主式的合议制”。这样叙述在明史《李自成传》、《剿闯小史》中多有提及,应该说是准确无误的。他在领导农民起义漫长岁月中始终坚持这种纳谏制度,并为取得斗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攻占北京取得政权后,这种“合议制”存在许多弊端应当及时调整改变,过于坚持势必被人心所异想法迥异别有用心的觊觎者所利用。在决定政权成败的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面前,“合议制”与秉真独断的决择便成了政权巩固得失的关键。如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在河南等地地方降官反叛的紧急关头,李岩兄弟自动请缨回河南平叛是积极的举动,如果不是牛金星谗言李岩有异志久必反,劝自成杀之以除祸,那么河南局势乃至整个后方局势将会是另一种局面。在此情况下,李自成如果辨别忠奸秉真独断不杀李岩,那么就不会造成人心向背将相离心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解决后方根据地“失火”和立足点问题应该有所着落,后来的抗清局面也将有所改变。
关于巩固政权,稳定财源。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是否有在北京建都的长远打算,从各种史料上看都持否定观点。早在襄阳讨论建立基业方略时,其高级智囊顾君恩就提出在“关中”建立基业的设想。为什么“关中”对大顺将领有那么大的磁心力,缘于“关中”是“大王桑梓之地”。事实上就李自成和大顺诸多将领而言,“关中”不仅是李自成的故乡,也是大顺政权许多将士的故乡。把基业建立在“关中”,正附合全体将士的共同愿望。正因如此,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并没有积极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巩固,而把主要事情放在抄搜明朝库藏金银财宝和拷官追银之上。再把所抄搜和拷掠的财宝运回西安藏放。
在稳定财源问题上,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队长期处于流寇状态是以掠夺大地主官僚财产作为军资需求补给的,对百姓实施“免粮不征田赋”的宽容政策,这项政策对安定民心发展武装曾起到号召推动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财源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在武装夺取政权后依然把财政来源制定在没收官僚地主财产和追脏助响上,就会造成财源不稳而使政权中心无法固定在一个地方;从另外角度看,这种作法既不利于敌对势力归附,又不适应整个斗争形势发展。李自成进京后若能把追脏对象放在明朝宗室、勋戚、内官以及个别声名狼藉的大官僚范围,就不会影响短期财政来源和政治上树敌太多而影响到政权巩固。从此方面看,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大顺军队进京后的所作所为,依然是大规模拷掠降官追脏拷银,助长正在踌躇观望的明朝将官反叛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军队斗志。部分将士在追脏索银后留有折扣,中饱私囊后“腰缠即富,人多乡井之思,绝无赴敌之气”。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失策。
关于军队腐化堕落。我在读明史《李自成传》时曾感言:政权腐败特别是军队腐败对政权的建立巩固是致命的;腐败的滋生蔓延对刚刚建立弱不禁风的大顺政权更是毁灭性的。李自成进北京后随着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和起义军取得的巨大胜利,部分将士开始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实际情况是大顺军队进军北京途中除了在宁武进行一次激烈战斗外,其它如宣府、居庸关等地的明朝将领都是迎风而降,这样起义军就兵不血刃占领北京。夺取政权如此顺利,也就滋长了大顺将士轻敌麻痹思想。当时的形势是明朝政权虽然毁灭,但在江南仍保留着50万的军事力量;而觊觎中原已久的满清贵族正虎视眈眈地观望形势的发展,随时准备进攻北京入主中原。即使那些已经投降的明朝将官也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被形势所迫为保护切身利益而暂时归降的,一旦有风吹草动随时都有叛变的可能。这一点从后来吴三桂及河南各地降官反叛即能得到证明。对于当时严峻形势,大顺政权上下都没能引起高度重视,把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置于脑后,特别是对那些公开的潜在的敌人没有作出军事部署进行有效的积极防御,而是把几十万大军屯驻在繁华的都市里腐化享乐,于是军心涣散斗志动摇腐败产生了。李自成虽然保持着“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的廉洁本色,宋献策、李岩等少数将领也保持着清醒头脑,但是像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等高级将领禁不住物质利益的熏染开始过起了笙歌燕舞的享乐生活。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更是别出心裁地摇起酒金内阁折扇坐着八抬大轿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好一派太平宰相的俨然风度。这种作法上行下效,大顺军队抵不住城市腐朽生活的诱惑,开始斗志消沉战斗力锐减,最终葬送了到手的新生政权。
关于招抚政策的执行。吴三桂反叛的历史真相史学家曾予以深入的分析概括。明史《李自成传》、《明亡述略》等都有详细论述。我只想就这位历史人物的反叛行为与李自成招抚政策执行上的失误谈一些浅显看法以餐读者。大家知道:李自成对明朝将领制定的招抚政策是保护其家小财产并予以高官厚禄促其归附。但实际证明这一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反叛行为与这一政策执行的不彻底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吴三桂在李自成进京后是否归附问题上始终处于“首鼠两端”的观望态势,当他听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向他报告“家中老太爷(吴襄)被大顺权将军刘宗敏抓去拷打追银,陈娘娘也被刘宗敏抓走”时,反叛心理的产生达到了空前程度。这从他“顿时怒火冲天,咬牙切齿地骂到‘不灭李贼,不杀权将军,此仇不可忘,此恨不可解”中完全能体现出来。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一激变的起因,如果不是李自成的招抚政策与实施运作存在重大差异,那么争取吴三桂归附也是可能的。正因为招抚政策执行上的严重失误侵犯了吴三桂的切身利益,促使他另寻保护倒向满清贵族并引领清军入关,导致大顺政权的灭亡,教训是深刻的……
写到这里,我点上一支烟,抬起头仰望烟圈一个个升起又一个个幻灭,仿佛看到听到千军万马鸣嘶着咆哮着驰骋在艰险卓绝的商於古道;又似乎看到听到那一片片滚滚烟尘之中马蹄奔踏散发出震耳欲聋的雄浑声籁;幻觉中映现出战国时期商鞅、武宫山李闯王英魂不散的萦回,感伤面孔展示出身死未酬的悲壮情表。商洛啊商洛!你那崇山峻岭逶迤山脉承载的厚重风尘;静静流淌蜿蜒如带丹水起伏的飞溅浪花,就是这样演示着一出出从波澜壮阔到破败毁灭的历史悲剧吗?
四
最近一次过商洛是在今年5月。我去西安办事返回途中再一次把脚步移向阔别已久的商於古道。与往昔不同的是:当今商洛山中交通状况较以前大有改观,不再是仅有312国道一条险峻崎岖的逶迤山路。如今有沪陕高速、宁西铁路等穿越其境。若想去心仪景区,时间的快捷能够保障预期行程。
出于久别眷恋情感,我这次过商洛准备停留两天,想去看一看商南闯王寨、金丝峡谷两处景区。驱车从住所商洛市出发不超过3个小时即赶到了商南县城。第一游览地便去了商南闯王寨。
商南闯王寨经过现代人工开发雕琢,今已成为一道风景秀丽爽目靓丽的独特景区。景区内除了闯王寨遗址还包括泉茗旅游度假生态观光园区,两处景点合起来就形成了典型的闯王故地遗址观光区域。停步在景区闯王文化广场和闯王灵芝爱情公园,使人想起当年李自成隐居山中卧薪尝胆聚集力量的艰难岁月和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思幻银屏上似乎正上演李闯王那一幕幕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仿佛看到当年闯王和他的将士们在商洛山中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生活情景。这时候,我看见导游姑娘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同伴在人群中转身向我打招呼,我接近游人队伍仔细听取导游讲说,原来她在讲述李闯王在商洛山中的爱情轶事儿。我听过之后感到很新颖,同时感到故事情节带有演绎和传说色彩,就像前不久播放的《武神赵子龙》电视剧中编造的故事概况,是为了招徕游客故意夸大编改故事内容使其尽善完美。同伴是个文人,容不得他人篡改历史胡编乱造,于是不断摇头示意虚假。我却持有不同看法:想到演绎故事虽然缺乏一些历史佐证,但也并非与历史毫无关连。只要是在尊重历史前题下改编的故事并与历史时段相照应,能够让观众听过之后感到生动诱人,那么这种演绎故事的当代和历史融入就近乎完美了。
商南金丝峡景区位于县城东部新开岭腹地。坐车沿弯转山路曲绕行进,随处可见陡峭碧峰挺拔屹立,幽境内层峦怪石奇形怪状,峡谷两侧悬崖上松影婆娑葱绿苍翠,奇木异树交相遍布点缀得峰峦苍荫浓郁。绿草茵茵的山坡间盛开着颜色各异的鲜艳野花。更有潺潺溪水沿河道哗啦啦欢快流淌发出阵阵清脆响声,使我惊喜难抑发出感慨:我在商洛山间往返行走这么多年,像这样的峡谷奇观还是第一次遇见。如果不是窄险涧谷低凹错落,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商洛山中呈现出的景色。
行走在青龙峡中段,我碰到一个来自西安的旅游团队。问起他们行程,队中一位姓吕的先生告诉我,他们是从丹凤县看过贾平凹先生的老家后绕道来此景区游览的,已经在山中滞留两天,金丝峡谷是他们最后一处游玩之地。
提起贾平凹先生我眼睛一亮:想起多次经过商洛山深处的丹凤县城不正是贾先生老家所在地吗?幽谷出俊鸟,深山多俊杰。贾先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即成为我国文坛上一颗耀眼明珠,其斐然的文学成就和造诣在当时大学校园里经常引起哄动。我至今仍记得在校学习期间流行的贾先生那部长篇小说《废都》,曾在同学之间引起不同凡响,有些同学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阅读,阅读后那激情亢奋的争辩和点评议论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当时可谓是课余之外一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
最温馨的回忆莫过于聆听贾先生演讲。记得那年有一天得知贾先生来校演讲的消息,在几个同学的鼓动下,晚饭后我急冲冲来到阶梯教室,但见若大的教室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我寻来找去见前面第三排留有一人空位,瞧了瞧空位右座坐了一个漂亮女生,于是询问她空座是否有人占据,她看了看我说:“你想坐就坐呗!”或许是过于兴奋的缘故,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不知所措:美女的陪伴、近距离的听讲都让我惊喜,庆幸自己与贾先生这位文坛“鬼才”有奇缘。我原本学习工科对文学缺乏兴趣爱好,自从那次听过贾先生演讲后,在后来漫长学习工作中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倾慕渴望的情感,若干年后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我想与贾先生那次演讲的激励密不可分吧!
想到这里,我抬头仰望这金丝峡谷中最奇绝的美景,阵阵柔和的山风轻拂着这绵亘起伏的纵山峻岭,散发出清脆悦耳的欣快鸣响,仿佛正在讲述发生在这座大山深处蕴味丰浓的历史事件和古今人物:有商鞅、李白、杜牧、李自成、贾平凹;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