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2016-08-02刘雨亭
摘 要:文章以CNKI(2010-2015)中我国文献学来源核心期刊发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绘制并分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图谱和机构图谱。通过知识图谱的绘制,清晰的呈现我国文献学最近六年来的核心研究学者和科研机构,并预测未来几年内文献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献学;知识图谱;CNKI;共现分析
随着文献计量学热度的攀升,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文献计量,尤其是知识图谱工具在文献计量中的应用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超美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利用知识图谱对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价,推动了知识图谱在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发展[1]。本文以CNKI(2010-2015)中文献学核心期刊的发文及参考文献为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图谱和机构图谱分析了2010-2015年间我国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文献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研究趋势。
1 文献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图1将六年来的学科研究热点和重点直观的呈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从关键词的中心度大小可以看出我国文献学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图谱以一年为一个切片,对参数和标签进行调整后的图谱如图1。
上图是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大小,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关键词的中心度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图1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文献学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进行文献学的研究。从图1、图2和表1归纳出文献学2010-2015年的基本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1)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我国文献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郑鹤声和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划定了文献学的基本内容;80年代,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则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典文献学;90年代 ,王余光的《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柯平的《关于文献学体系的来源--文献学理论研究之一》等,这一时期文献学学者吸收西方文献学基础理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了中国文献学基础理论;21世纪有代表性的是项楚和罗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学者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虽然逐渐放缓,但是并没有停止,文献学的基础理论仍然在缓慢的向前发展。[2]
(2)对文献学家的思想、主张或贡献的评述是研究的热点。从图2来看,文献学家在Time Zone视图中的节点很大,并且辐射整个视图,就是说在2010-2015年间文献学家的期刊论文的发表量很大,主要讨论著名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主张、贡献、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文献学发展的影响。[3]
(3)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文献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图1和表1可看出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节点很大,是中心度为0.13的重要关键词。古籍整理与研究包括古籍保护、古籍辨伪,古籍资源数字化、古籍版本文化、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等。[4]其中古籍数字化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籍数字化相关的应用技术有数字化输入技术、OCR光学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4)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是未来的文献学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较多的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文献计量方法,丰富了我国文献学的内容。文献计量在我国文献学发展迅猛,可视化技术和知识图谱工具的发展让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在文献学领域所占比重更是大大增加了。[5]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呈现出跨学科性,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献学,如在把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哲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数量方法、历史法等。
(5)文献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传统意义上,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等。图2可知,文献学的分支学科目录学在文献学领域内也是占了比较重要的地位的,2010-2015目录学的目录学理论和目录学史发展迅速。在目录学理论方面,傅荣贤指出《七略》之前所谓的“目录”主要指一书的目录,且一书目录常常只有“目”而无“录”,学界应当加强对早期文献一书目录学的研究[6];曹金发在《辑录体目录史论》中点明了辑录体目录产生的思想根源;目录学史方面,全根先提出了近代目录学应当分为孕育、萌芽、构建、衰退三个时期,并总结了各个时期的特点。
(6)文献学学科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逐步增强。第一,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和文献学有交叉,文献学研究融合新的学科内容并逐步成为推动文献学学科发展的有机组成,这应成为未来文献学的发展方向。第二,文献学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文献的产生、聚散,文献学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7],因此,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以及历史学这几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2 文献学来源期刊机构共现图谱及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有关文献学的研究是最多的,其中北京大学以王余光教授为代表,侧重于对文献学整体发展的把握,并从文献学的各方面来论述文献学的进展,主要代表作品有“文献学研究进展”系列;武汉大学以马费成和邱均平教授为代表,侧重于对某本书或者某个文献学领域的人物的文献学价值分析以及文献计量分析,主要代表作品有《Google Scholar和CCD的引文统计分析功能比较--从期刊被引频次角度分析》、《基于期刊作者耦合的学科知识聚合研究》以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多样性研究》等,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跨学科性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成为各学科最普遍的特征,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交叉性越来越强。[8]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另一个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文献计量学本来是数学与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而今也被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
3 我国文献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1 文献学基础理论发展薄弱,未形成完整学科体系
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在数量上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主要着重于研究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发展、史学研究和文献学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的研究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献学理论虽说有所发展,但与西方文献学相比,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还有很大的不足。近代以来,西方文献学的新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带有强烈的近代科学方法论烙印。[9]尤其是分析目录学和新目录学家门在版本鉴定好校勘中进行了许多深层次的理性探索,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5]。除此之外,西方文献学还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即列举文献学、版本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和描述文献学。我国文献学研究者应积极与西方文献学界交流,吸取西方文献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构建我国文献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
3.2 中西方文献学研究各自为政,交流较少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文献学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中西方交流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文献学发展的停滞不前,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任何学科想要发展都必须打破自我封闭式的研究,开阔视野,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的特点,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本学科的本质。直到今天,只有极少数文献学的研究者对西方文献学的零星的介绍,没有更为系统的研究。为推动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我国文献学研究者需打破屏障壁垒,积极了解国外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新课题和研究方向,丰富我国文献学研究的内涵。[10]
参考文献
[1]郭育艳.20世纪西方文献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9):42-46.
[2]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4]严昕,白云,林美娟.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5):105-111.
[5]王余光,刘刈青.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4):1-8.
[6]魏晓峰.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进展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0):46-50
[7]傅荣贤.出土简帛中的篇题木牍及其相关目录学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106-110.
[8]王余光.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5):1-17.
[9]周少川.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的交叉与综合[J].文献,2010(3):22-29.
[10]何朝晖.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37-43.
作者简介
刘雨亭(1986-),女,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初级,研究方向:图书馆咨询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