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2016-08-02冯祯根陈泽莉戴朝富韦莉莉张能忠周明镜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000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兰溪00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东阳00杭州市上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0000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针刺

冯祯根,陈泽莉,戴朝富,韦莉莉,张能忠,周明镜(.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 000;.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兰溪 00;.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东阳00;.杭州市上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 0000)



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冯祯根1,陈泽莉1,戴朝富2,韦莉莉3,张能忠4,周明镜1
(1.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 321000;2.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兰溪 321100;3.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东阳322100;4.杭州市上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肩关节运动功能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90例及毫针组90例。结果火针组和毫针组在治愈率,肩关节功能活动及30 d后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在治愈率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优于毫针刺法。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火针疗法;针刺;肩凝症

肩关节周围炎(下简称为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肩关节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粘连,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度变小。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对解决关节粘连效果欠理想。我们采用火针针刺“筋结点”与普通毫针针刺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第一临床中心)、兰溪市中医院针灸科(第二临床中心)、东阳市中医院针灸科(第三临床中心)门诊已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80 例,3家医院同时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火针组和毫针组各90例,3个中心分别进行临床观察。火针组中年龄最大80岁,最小31 岁,平均年龄(54±16)岁;男49例(54.4%),女41例 (45.6%);病程最短15 d,最长38个月,平均(108.3± 18.2)d。毫针组中年龄最大80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5±17)岁;男57例(63.3%),女33例(36.7%);病程最短9 d,最长27个月,平均(110.5±15.9)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均衡性要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①肩部疼痛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②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上举、外展、后伸、内旋为明显;③肩前、肩峰处有压痛;④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病程长者可见骨质疏松。

1.3纳入标准

符合下列全部要求者,方可纳入本试验。①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0~8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加入本试验,签定知情同意书并能够履行各项义务者。

1.4排除标准

①同时患有颈椎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引起的肩部疼痛者;②同时应用激素、消炎镇痛类药物或同时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疗效者;③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④试验过程中病情持续性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2.1毫针组

取肩髎、肩髃、肩贞,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 ×50 mm针灸针,快速进针得气后作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10 min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治疗30次后评判疗效。

2.2火针组

根据十二经筋循经路线在肩前(手阳明经筋,在肩周附着点及三角肌前束抵止处-肩髃次;手少阳经筋,在冈上肌肌腱三角肌后束于肩胛冈抵止处-肩髎次;手太阳经筋,在大、小圆肌与肱三头肌长头交错处-肩贞次),寻找“筋结点”并标记之。把小号钨钢合金火针(0.8 mm×50 mm)在乙醇灯外焰烧至通红透亮,快速直刺标记好且常规消毒过的“筋结点”,每筋结点点刺3 针(头、中、尾各1针)。每3日治疗1次,10次治疗后评判疗效。

3 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痛觉评定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2]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把疼痛分为10级进行评定,0代表无痛,1~4代表轻微疼痛,5~7代表中等疼痛,8~10代表重度疼痛。

3.1.2肩关节活动度检查

内旋、外旋、外展、上举、内收等活动度进行分级角度检查。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基本动作量化评价[3],①肩外展,>90°为3分,30~90°为2分,<30°为1分;②肩中立位外旋,>20°为3分,0~20° 为2分,<0°为1分;③手到颈项,“容易”为3分,“困难”为2分,“不能”为1分;④手到脊柱,T12水平为3分,S1水平为2分,“不能”为1分;⑤手到嘴,肩内收<40°为3分,部分喇叭征2分,完全喇叭征为1分。上述5个动作满分为15分。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近期疗效评定在治疗开始后30 d内完成,远期疗效评定在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1次,连续6个月。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肩部症状无改善。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火针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毫针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火针组 90 5.73±1.04 2.16±0.83 25.453  <0.01毫针组 90 5.58±0.97 2.29±0.78 25.414  <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肩外展  肩中立位外旋  手到颈项  手到脊柱  手到嘴火针组 90  治疗前 1.55±0.21 1.70±0.38 1.85±0.50 1.61±0.71 1.49±0.81治疗后 2.73±0.541) 2.59±0.661) 2.91±0.171) 2.70±0.431) 2.63±0.311)毫针组 90  治疗前 1.82±0.36 1.58±0.57 1.79±0.70 1.75±0.60 1.54±0.62治疗后 2.35±0.441)2) 2.01±0.831)2) 2.23±0.691)2) 2.52±0.301)2) 1.99±0.191)2)

3.3.3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火针组治疗前后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毫针组治疗前后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4。结果提示火针组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毫针组。

3.3.4治疗结束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活动观察

火针组治疗结束时和结束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毫针组治疗结束时和结束后1个月后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结果表明火针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无明显复发,毫针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肩关节功能有退步。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 

注:与毫针组比较1)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火针组 90 8.20±1.30 13.56±1.051) 30.429  <0.01毫针组 90 8.48±1.73 11.10±1.24 11.677  <0.01

表5 两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活动

注:与毫针组比较1)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结束时 结束后1个月 t P火针组 90 13.56±1.05 13.71±1.471) 0.788  >0.05毫针组 90 11.10±1.24 10.53±1.54 2.735  <0.05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粘连、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度变小。中医学认为本病因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失濡养,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肩部致经筋拘急、脉络不通所致。本病虽无生命之虑,但常因疼痛剧烈、肩关节功能受限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西医药物治疗多以消炎、镇痛、激素类药物为主,但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和依赖性。采用肩关节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及星状神经阻滞等疗法,止痛效果较好,但对解决关节粘连效果欠理想。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是在颈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采用手法将肩关节周围之软组织粘连松解,有即刻恢复之效果,但手法本身是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又一次新的创伤,故松解术后应适当使局部休息,但制动又会造成新的粘连[4]。浙江中医药大学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穴位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技术易操作,无创伤,止痛效果明显,但需要专业器具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5]。中医药除内服汤药外,中药熏蒸、离子导入、湿敷、薄贴也是常用方法,但往往亦对松解粘连疗效欠佳。针灸、推拿是最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肩周炎后期,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形成,甚至肌腱钙化,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针灸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缓解甚至消除肩部疼痛,针灸对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但对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和肩关节粘连患者,则应配合其他方法。本研究旨在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和“燔针劫刺”学术思想,把两者有机结合而提出一种绿色、安全、方便的新方法。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相似,火针筋结点刺法和普通针刺对肩周炎的疼痛均有明显止痛作用,火针组与毫针组对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但火针组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改善明显,可能与火针直接消除局部组织的粘连有关,故治愈率明显高于毫针组。火针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活动仍有改善,毫针组有明显复发,火针组可减少患者诊疗次数,比较适宜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群。

火针治疗肩周炎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损伤说,火针治疗过程中炽热的针体快速刺入粘连的瘢痕病变组织,可使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灼伤坏死。坏死组织对机体来说可作为一种刺激物,必将引起周围健康组织的反应,首先有白细胞浸润,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后,缺损的细胞组织通过周围健康组织细胞的再生予以修复,重新恢复原有组织结构。其二,促进说,以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应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6]。针灸是治疗肩周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7-8],对病程较短者疗效较好,可明显缓解甚至消除肩部疼痛[9-11],但对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和肩关节粘连患者,则应配合其它方法[1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肩周炎后期,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形成,甚至肌腱钙化,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而火针筋结点燔刺焠刺则使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瘢痕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可以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肩部活动时引起的疼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

[2]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3]陈亮,顾玉东,宋浩东,等.产瘫肩关节挛缩后遗症的诊断[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13(2):71-74.

[4]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78.

[5]方剑乔,阚方巨,张奕.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4):225-226.

[6]刘恩明.刘氏毫火针特色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6 -37.

[7]郑昌岳.温针灸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7):31-32.

[8]谢衡辉.烧山火针刺为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53-756.

[9]黄健琳.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1,22(14): 109-111.

[10]陈滢如,杨金生,杨莉,等.近5年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应用概况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4):73-75.

[11]李知垠.针灸治疗肩周炎近10年回顾[J].中医药信息,2006,23 (2):31-32.

[12]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35-937.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6.0707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6-0707-03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ZS006)

作者简介:冯祯根(1966-),男,主任医师,Email:fzgjhzj@126.co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ire-needle Therapy fo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FENG Zhen-gen1,CHEN Ze-li1,DAI Zhao-fu2,WEI Li-li3,ZHANG Neng-zhong4,ZHOU Ming-jing1.
1.Zhejiang Jinhua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Jinhua 321000,China;2.Zhejiang Lanxi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Lanxi 321100,China;3.Zhejiang Dongya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Dongyang 322100,China;4.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ngzhou 3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ire-needle therapy in treating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pain score and the motor function of shoulder joint.MethodTotally 18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fire-needle therapy group of 90 cases and a filiform needle group of 90 cases by randomized single-blinded method.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mparing the recovery rate,motor function of shoulder joint,and the relapse rate 30 d after the whole intervention(P<0.01),whi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P>0.05).ConclusionCompared to filiform needle therapy,fire-needle therapy can produce a better recovery rate and motor function of shoulder joint in treating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Key words]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Fire-needle therapy;Acupuncture;Frozen shoulder

猜你喜欢

针刺
调神宁心针刺法治疗静脉滴注后呃逆验案
针刺疗法治疗失眠1则
独取“内关”针刺临床验案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