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6-08-02沈幼星陈旻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诸暨385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诸暨38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胆囊针刺综合征

沈幼星,陈旻(.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诸暨 385;.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诸暨 38)



·临床研究·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沈幼星1,陈旻2
(1.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诸暨 311825;2.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诸暨 311811)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胆囊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和下合穴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为8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刺疗法;电针;胆囊切除术;穴,背俞;穴,下合;针药并用

胆囊术后综合征是由于胆石症及胆囊炎等行胆囊摘除术后,仍感上腹不适、疼痛等一系列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约占胆囊手术的30%~40%,其中约15%患者症状较重,多于数星期或数月后出现症状,其性质不同于术前的胆绞痛,轻者仅有消化不良、恶心、嗳气、上腹部不适及饭后上腹部压迫感,排便异常,全身倦怠等;重者右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黄疸、发热等。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患者52例,并与药物治疗48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患者263例,共追踪随访有100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适,常呈隐痛或钝痛,有压迫感,或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不适,这些患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自愿接受中西医治疗。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0岁,平均(55±15)岁;病程最短4星期,最长2.3年,平均(1.56±0.98)年;从事脑力劳动25例,体力劳动27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8岁,平均(45±16)岁;病程最短3星期,最长2.5年,平均(1.07 ±0.87)年;从事脑力劳动21例,体力劳动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工作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肝胆疾病命名及中医学中胁痛的诊断辨证标准[1]。患者右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轻度黄疸或者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嗳气、泛酸及右肩胛区疼痛,上腹部胀满,胁部胀痛不适,生气劳累加重。一般患者仰卧屈膝并放松全身,医生以食中指向下按压右下腹的肋弓边缘处,并嘱患者深吸气,指下有触痛者为阳性,敏感的患者在阳陵泉下1寸胆囊穴(经外奇穴)处压痛。

1.3 纳入标准

①有胆囊切除术病史或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病史;②术后右上腹疼痛或绞痛、腹胀、恶心呕吐、口苦、纳差、厌油、黄疸等症状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4星期以上;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1.4 排除标准

①B超、CT、ERCP等检查排除胆道系统各种器质性病变;②消化性溃疡、膈疝、胰腺炎、冠心病等胆道外疾病所致上腹部疼痛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治疗

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及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提插捻转泻法(轻插重提,大幅度捻转),以患者出现酸、麻、胀或沿经脉走向有传导感为宜,然后接G6805-A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1.2 中药治疗

方选四逆散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0 g,白芍20 g,枳壳9 g,白豆蔻6 g,郁金10 g,川厚朴10 g,大黄10 g,甘草10 g,炒白术9 g,赤茯苓9 g。其中肝胃不和者加黄连6 g,半夏10 g,广木香10 g;脾虚型加人参10 g,陈皮10 g,山药10 g;肝胃湿热者加山栀10 g,茵陈10 g、泽泻10 g。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①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②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或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每次100 mg,每日3次。③口服抗生素氧氟沙星胶囊每次0.2 g,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必要时服用解痉、止痛剂等药物。

此外,患者治疗期间忌辛辣鱼等刺激性食物,心情需保持舒畅,不要劳累,尽量不洗浴以防感染。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为8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 病例介绍

患者,男,41岁,2013年10月3日入院,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2个月。自述术后15 d开始右胁疼痛,脘胀纳呆,右肩背酸困,口苦泛酸,时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患者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辨证为肝气犯胃,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采用针刺背俞穴和下合穴配合中药(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腹胀痛消失,食后无饱胀感。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术后胆盐代谢紊乱、胆道动力障碍、内脏神经功能失调、泥沙样结石形成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2-5]。西医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6-9]。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增高,收缩增强,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总管代偿性扩张并出现临床症状[10],中医学认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属“胁痛”“胃脘痛”“心悸”“黄疸”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胆囊术后肝之络脉受损,导致疏泄失常,气机瘀滞,络脉瘀阻而疼痛。可见肝郁气滞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症候属气机不畅,胆失疏泄,肝胃不和,肝气上逆犯心,痰热内扰心神,脾不运化,湿热内蕴等。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活血,病位以肝胆为主,兼及脾胃,肝胆位于胁肋,其脉布于两胁,肝胆为病,则见胁痛、黄疸。《素问·气交变大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胃共主四肢肌肉,若肝胆为病,木不疏土,则脾胃升降失调,故见脘闷、纳呆、恶心、呕吐、食入腹胀、大便失调、四肢乏力等,重者可见右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黄疸、发热等。

背俞穴配合下合穴针刺机理完全根据中医学脏腑辨证和经络循行规律[11-14],即在人体的后背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及下肢的下合穴上找出该病的反映点(即压痛点,中医学称为阿是穴),针刺脊神经支配的区域与西医解剖部位相吻合,脏器的血管变化(炎症),反射产生肌肉血管壁的变化(硬结),脊神经前、返支支配的肌肉之间也一定有同样的变化[15]。胆囊虽然切除但局部形成疤痕组织等不良刺激,多次反复刺激腹壁引起腹膜炎症(脊神经前支支配),反射引起同节段脊神经后支支配的肌肉,相当于 T4-6棘突旁开的肌肉,引起肌硬结和压痛,产生临床症状,针刺肝胆脾胃等背部俞穴,也就是脊神经4-6后支支配的区域,以达到疏肝利胆、调气行水、活血化瘀、消胀止痛的目的。针剌下合穴胆囊穴,解除胆道痉挛,增加胆道的运动,加速胆汁排泄,起到消炎止痛作用[16];足三里振奋胃气;阳陵泉利胆通腑。

中药四逆散能疏肝理脾,配白豆蔻、川厚朴、郁金可疏肝解郁、行气和胃[17-20]。胆为中清之腑,六腑以通为用,取大黄攻下导滞,可消除腹胀,疏肝理脾。柴胡、枳壳、郁金、川厚朴、甘草等为疏肝之剂的常用药。而治疗脾胃应以健脾和胃为主,白芍、炒白术、赤茯苓均为健脾之药。

用针刺背俞穴和下合穴配合中药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临证紧扣病机辨证治疗,针药合用共同达到疏肝利胆作用,具有独特疗效,又避免再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弥补手术治疗的不足。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结果[21-22]表明,针刺和疏肝解郁类、清热利胆类、化瘀破积类、通腑泻下类等中药经不同配伍治疗,分别具有增加胆汁分泌,松弛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胆管内压力,改变胆汁成分,降低胆汁黏稠度,抑制胆石形成,可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辨证加减,标本兼治,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7-198.

[2] Selvaggi F, Di Bartolomeo N, De Iuliis I, et al. Laparoscopic treated so-called reformed gallbladder in patient with postcholecystectomy chronic pain[J]. G Chir, 2011, 32(6-7):335-337.

[3] Sadowitz B, Azer W, Neulander O. A dilated cystic duct stump as a cause of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J]. Am Surg, 2011,77(4):67-68.

[4] Filip M, Saftoiu A, Popescu C, et al.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an algorithmic approach[J].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09, 18(1):67-71.

[5] Schofer JM. Biliary causes of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J]. J Emerg Med, 2010, 39(4):406-410.

[6] 朱佳杰,于博文,李鹏,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0):1730-1734.

[7] 汤朝晖,吕立升,全志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9):1005-1007.

[8] 钱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分析与处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4):1882-1884.

[9] 冯其贞,李建军.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5,38(2):142-144.

[10] 吕新生,韩明.胆道外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8,467.

[11] 吴小凯.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5):112-113.

[12] 李浩良,岳冬辉,肖月,等.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的五脏俞穴与失眠相关性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42-344.

[13] 金珊珊,杜宇征,韩力,等.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7-18.

[14] 杨改琴,张炳岐,贾成文,等.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9):819-820.

[15] 王洪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46例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6):130-131.

[16] 李财宝,朱建明,黄建平.针刺阳陵泉和胆囊穴对急性胆囊炎的镇痛作用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9):56-57.

[17] 张宏邈,赵令竹,谷松,等.四逆散及其拆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4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5):1122-1124.

[18] 郭丽丽,史亚飞,袁玉梅,等.加味四逆散对青少期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和HPA轴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4):94-97.

[19] 周静洋,鲁艺,李海娜,等.四逆散对LPS诱导抑郁小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及IDO调节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431-4433.

[20] 徐富菊,张泽国,李越峰.四逆散干扰神经的机制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10):136-138.

[21] 胡励军,章小宛.利胆排石中药对胆道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1):25,27.

[22] 安新,史美嫒,郭新武,等.中药柴胡汤抑制胆石形成的实验研究[J].唐山医学,1994,12(2):1-4.

《上海针灸杂志》网站简介

《上海针灸杂志》在谨守办刊宗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建成并开通杂志网站。目前网站已顺利运行,内容包括杂志介绍、历史回顾、作者投稿须知、稿件体例说明、专家审稿说明、期刊订阅、广告刊登须知、动态信息和会议安排等,为各位作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同时,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将宝贵的意见建议通过网站留言功能反馈给我们,从而建立起互相沟通的桥梁,共同创建《上海针灸杂志》更好的明天。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3.0291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3-0291-03

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沈幼星(1977 - ),女,主管护师

通信作者:陈旻(1973 - ),男,主任医师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SHEN You-xing1,CHEN Min2.
1.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Zhuji 311825,China; 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Zhuji 3118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medication in treating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 Method A hundred PC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52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8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the back-Shu points and lower He-sea points plus Chinese medic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medica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5.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medi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PCS.

[Key words]Acupunctur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Cholecystectomy; Points, Back-Shu; Points, Lower He-sea;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猜你喜欢

胆囊针刺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考前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