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热词(上)
2016-08-02陈轩
李克强热词(上)
简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去年做政府工作报告读到这句话时,获得代表委员长时间的掌声。事实上,“简”的确是他论述各项施政之策时的热词之一。
“简”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是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有为”。李克强就此有过精确阐述:千万别搞错了,我所说的“简”,是从孔子那里来的。《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居敬而行简”。“居敬”,就是我们作为公务人员,首先要在内心敬畏人民;“行简”,朱熹后来解释了,就是不要用太繁多的东西来扰民。
“这与我们简政放权的理念非常吻合。”李克强说。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和现代政府的行政理念,由此产生交集。他进一步解释道: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就是说,太“简”了也不行,就过于简慢、怠慢,就没有法度了。正是在这一层面,李克强强调必须积极有为,简政放权的同时,更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一种有法度的“简”,有所不为,有所为。李克强进而告诫手握公权者,要时刻慎用权力,不可“任性”。事实上,削权、放权无异于一场革命。诚如总理所言,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而削权、放权之后,让习惯于审批的公务人员主动适应新的监管、服务角色,同样是一场政府职能转变的革命。
“简”并不单纯指“少”,它意味着清晰的界定。本届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这场“简”的革命,就是要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划定施展的边界。李克强坚信:“政府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决不能再搞‘模糊边界’、再玩‘模糊权力’!”
减
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场记者会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开宗明义阐明立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削减三分之一以上。随即他代表本届政府郑重提出“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一减法逻辑十分清晰:当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刚性支出不减反增,那就需要首先削减政府开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要用简朴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李克强甫一上任便亮明观点。本届政府施政由此打上鲜明烙印:政府权力要为人民做减法。“减”,亦成为李克强提及最频的词之一。
“减”源自“简”的理念,但凸显的是实施路径。“减”要出招,招招动的是政府的“奶酪”。
这是一个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提速的过程。原定5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的目标,两年即告完成,实现总理所说的“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李克强继而提出新的要求: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继续减少红顶中介组织,继续减少不合法不合理收费。力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减轻群众经济负担。2014年以来,国务院分5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总量减少近一半。
减法甚至有一直做到零的决心:以2015年5月国务院决定为标志,“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减”的另一大动作便是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实施精准减税。李克强明确说,这本身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他强调:“不是只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5年,政府共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收3000亿元以上。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新注册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不仅让它们“生”下来,还要让它们更多地“活”下来。而此时减税,尤其对这些新生的小微企业来说,就像“及时雨”。政府这样的减法,换来的注定是市场主体的加法,其积极意义表现在,政府虽然可能会暂时减少财政收入,却帮助许多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长久来看,也涵养了税源。
“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新的施政理念。它还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回忆,李克强总理曾对报告起草提要求,专门强调一点:“做不到的不要写。”
加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这道“加法”题融入了最新的要素,那就是“互联网+”。过去这一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机构主办的“汉语盘点2015”活动中,“年度词”颁给了“互联网+”。美国《华尔街日报》盘点中国2015年五大热词,排名第一的同样是“互联网+”。
推进“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李克强如此界定。在两会记者会上,他形象地比喻道:“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事实上,被提升至战略高度的“互联网+”,一方面激发出全新的经济模式和业态,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也担负起改造升级传统行业的使命,推“陈”出新。借助互联网这一催化剂,中国经济的产业格局正在颠覆重塑、新旧动能正在加快转换。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能够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并确定了支持措施。
“加”意味着融合。李克强一再强调,中国制造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才有前景,“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借外脑、集众智。“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他说。
“加”还意味着拓展。正如总理所言:“‘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
作为这一加法的工具,互联网本身也需要“加”。因此李克强一直力督“提网速、降网费”。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宽带网络这一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提质升级将获得更多更广的机遇。
政府自身改革亦可从“互联网+”中汲取能量。李克强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多数审批事项都可以实现网上办理,这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而政府真正要加强的工作就是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实施“双随机”抽查,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推动“互联网+政务”,总理不遗余力。在贵州考察时,他称赞当地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监督执法权力,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在国家发改委,他亲自按键启动了涵盖全国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在宁夏,他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让政府服务变得更“聪明”。
(摘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10期 陈 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