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李德生首长访原沈阳军区保卫科长、国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王武臣
2016-08-02杨晨宋志娇李俊强
记者/杨晨 宋志娇 李俊强
难忘李德生首长访原沈阳军区保卫科长、国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王武臣
记者/杨晨 宋志娇 李俊强
1973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全国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实行对调,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被对调到沈阳军区出任司令员。1975年1月,他调来了自己在12军当军长时的老部下王武臣到身边工作,担任沈阳军区司令部保卫科长。日前,本刊记者在王武臣的家中采访了这位跟随李德生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虽然王老身体状况不佳,但还是愉快地向记者们回忆起与李德生共同工作过的岁月。
为祖国守好东北大门
1973年12月26日李德生乘专机抵达沈阳军区,次日开过欢迎大会后,即与军区领导班子成员交流和研究东北国防建设和军区部队建设问题。勘察地形是李德生多年来在战争生活中养成的习惯,而东北军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到沈阳一周,他就开始勘察地形,熟悉地形和部队情况。当时,在中苏边防线上,到处可见苏军对我观察的高架哨所,形势紧张。而军区边防斗争的手段很落后,防御工事不配套,战备措施不落实,边防守备部队的营区条件简陋艰苦,这都是林彪鼓吹 政治边防 带来的恶果。李德生将勘察情况以及对国防建设的意见及时用电话向叶剑英元帅报告,叶帅将他对加强战区建设的主要意见,转报毛主席。但不久 四人帮 搞批林批孔,波及沈阳,这一工作就被搁置下来。
王老回忆说:李德生下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深入实地搞调研。一次,李德生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来到了某哨所视察,他不顾同志们劝阻,登上30多米高的瞭望塔,现场观察敌情。
1975年3月,李德生迎着料峭春寒又一次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兴安岭,看望了守卫在这里的边防连队。他不顾连长的关心和劝阻,硬是靠拖拉机在前面推雪开路,和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山里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抵达了被称为 冻死人山 的山头,看望在风口上执勤的8位战士。执勤的战士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挨冻不怕冻,吃苦不觉苦,有困难不叫难,这让李德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沈阳后,李德生立即主持军区党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改善边防战士执勤和生活条件的问题,要求机关部门要更多地到边防第一线去解决问题,舍得把更多的钱物用在边防建设上。到1983年8月,李德生再次去边防检查工作时,看到那里的执勤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观,连队的文化生活也大大丰富起来。
王武臣在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宋志娇 摄
李德生司令员下连队是家常便饭,他特别关心部队训练,又对基层干部战士十分爱护,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王武臣如是说。
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东北视察期间,多次与李德生谈了东北战略问题。1979年8月底和9月初,李德生陪同杨勇副总参谋长、北京军区秦基伟政委乘飞机勘察了北京、沈阳军区接合部的地形,研究了两个战区接合部作战保障等问题。接着,于10月和11月份,他们组织了两次设想在敌使用核武器条件下的师实兵演习,探讨现代战争中的一些课题。
1981年4月,邓小平同志来辽宁省视察工作。19日下午,小平同志在辽宁友谊宾馆接见军区领导同志,并到会议室听了军区干部同志们的汇报。小平同志肯定和鼓励了东北的战备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北战备工作,适应新的形势和条件,又有了相当规模和基础,得到中央和东北地区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全区指战员充满了保卫祖国安全的决心与信心。
落实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
在建设东北战略区时,李德生很重视落实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由于林彪和江青等人的破坏,部队训练受到严重的冲击,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1975年李德生参加军委扩大会议,邓小平同志指出 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粉碎 四人帮 后,1977年12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强调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党委组织军区部队学习邓小平同志指示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制定了1978年至1982年军区部队《认真搞好教育训练,提高部队军政素质》的5年规划,提出要切实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但是在落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李德生带机关同志到部队进行多次调查研究,开了许多座谈会。
李德生总结了大家的意见,提出怎样才算把教育训练摆到了战略位置的六条要求:第一、要看党委的工作重点,军政一把手的主要精力是不是放在抓教育训练上来了;第二、要看机关各部门、各项工作是不是都围绕教育训练这个中心来做,为这个中心服务了;第三、要看是不是把干部和骨干训练作为重点来抓了;第四、要看部队训练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是达到了军委教育训练决定的要求了;第五、要看是不是从实战需要出发,大胆改革军事训练,改革了哪些东西,有些什么成效;第六、要看部队政治教育是不是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上。
1980年初,军区党委以正式文件把 六条下发部队。军区部队以教育训练为中心的思想更加明确,各级领导抓训练的精力比较集中,军事训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
李德生首长与夫人曹云莲和王武臣(后右)夫妇在一起。
注重思想政治建设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在红军时期,李德生就深有体会。而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恢复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李德生在东北军区建设工作中也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建设。1978年9月,李德生陪同邓小平在东三省检查工作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两个凡是 观点不正确,并指出了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李德生根据军委总政的部署,在全区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把学习体会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
1978年以后,军区每年都举办一两期师以上干部读书班,把干部士兵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1981年6月,李德生参加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从北京回到沈阳后,军区党委召开五届七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在这次会上,李德生作了要坚信党中央、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专题发言。沈阳军区有一个传统做法是坚持学雷锋。每年3月前后,军区都召开学习雷锋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
1983年3月3日,在军区纪念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20周年的时候,李德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归结了军区部队20年坚持学雷锋在团队合作、精神风貌、专业素质、文化水平、工作干劲等方面出现的八大可喜变化,指出要大力开展 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赋予雷锋精神以时代内涵。
李德生首长与夫人曹云莲和王武臣(右二)夫妇在一起。
建立我军第一个预备役师
李德生还在东北军区建立起第一个预备师。1969年11月,李德生在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参观过他们预备役部队紧急集合的表演,受到了启发。而适应现代条件下战争的需要,必须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在80年代初期,李德生和同志们就开始研究并组建预备役部队的试点工作。1981年军区在辽宁省阜新地区、吉林省通化地区、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分别组建了预备役坦克团、通信团、汽车团。
在取得初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军区于1982年2月24日决定,在锦州地区试行组建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李德生诚恳地鼓励试点领导小组组长孙云汉副参谋长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军地双方近一个月的工作,3月20日,预备役师机关带直属分队在锦州体育场进行检验,军区副司令员张竭诚向锦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授军旗,中国第一个预备役师正式诞生了!
到1984年,全区共组建12个陆军预备役师,26个预备役独立团,总兵力20多万人。预备役部队建设在省政府、军区和战士同志们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正规化。
支持地方工作
中央于1977年恢复了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并任命李德生为领导小组组长。80年代初,成立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仍由李德生为组长。地方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面对全国大面积的病区和艰巨复杂的工作,李德生提出到病区,到病人家里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做法,提出治病和改水、治病和治穷结合起来,尽快使病区人民走上健康富裕路。李德生将调研情况和解决的意见反映给有关省市领导,引起重视,很快改变了病区工作落后的局面,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地方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
1979年11月,李德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地方和当地驻军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到地处辽北山区的西丰县,视察地方病防治情况。辽宁省卫生局、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的领导也专程赶来,陪同视察。
11月29日下午1点50分,李德生首先来到西丰县乐善公社,听取公社党委关于本地区流行病、地方病宣传、地方病防治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公社党委书记张玉栋汇报说到 全社有四种地方病,其中有二十六个为克山病人时,李德生说:这个病很厉害,是一代发、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明显的二十六人,不明显的还可能有,应该查一查。
李德生接着说:有地方病的地方,水里不是少什么元素就是多点什么。我看过的长岭、内蒙、通辽、哲盟等地的水含氟量都高,氟中毒病人常年躺在炕上不能动,一躺就是多少年。治的办法就是打深井,一方面可以灌溉,一方面可以人吃。你们这里的地方病可能也是水的问题,要在水的问题上下点功夫。铁岭地委领导插话说:搞个实验,深井非得打到一百到二百米才行。之后,当地居民逐步饮用了地下深井水,群众患克山病的几率大幅度下降。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从1980年开始,西丰县采用水塔、压力罐和无塔无灌直接引泉入户等3种形式,改善了水质,绝大多数村屯都吃上了自来水,地方病基本得到了控制。1985年西丰县被评为全国防治地方病先进集体和全国防治病改水先进集体。
1977年上半年,东北电网供需矛盾突出,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东北电网领导小组,李德生 受命于困难时期 ,任小组组长。头半年,李德生晚上经常到东电调度室去了解情况,研究改进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78年就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低周波状况,电网的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据王武臣回忆,李德生担任东北电网领导小组组长的8年中,先后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几十个电业单位进行调研,对东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李德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增强节电意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多出一份力。李德生居住的房间一直使用小瓦数的灯泡。有一次,李德生散步回来发现车库的电灯没有关,就亲自走到车库把灯关掉。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人走灯关,节约用电。
出任国防大学政委
1985年11月,李德生同志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他与校长张震同志一道,团结带领校党委一班人和全校教职员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积极推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改革,为探索我军高级干部培训的新路子,为国防大学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带头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全校人员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经受了改革开放和军队精简整编的考验。他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 的教育方针,积极适应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办学特点,组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机制,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大力推进了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他重视教研人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优秀干部,使学校教研队伍和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他注重加强学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建设,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管理教育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尊师重教,关心爱护部属,经常深入教研室、学员队和基层单位蹲点,与广大干部、战士和学员谈心交心,积极协调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职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关心同志 严于律己
谈到关心同志,王武臣的爱人颇有感触地说到,李德生卸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就任国防大学政委时,老伴与李老一起来到国防大学工作。一年以后,自己才调到北京工作。到北京当晚,一家人刚刚吃过晚饭,已经70高龄的李德生夫妇就爬了六层楼来到王家,专门来看望刚刚与家人团聚的她,问寒问暖,让王武臣一家十分感动。
王武臣之子王亚夫(原军办李德生同志处警卫参谋)也回忆起这样一件事:1988年7月国防大学一名教员突发心脏病在309医院抢救,时任中顾委常委、国防大学政委的李德生得知后,亲自到医院了解情况,并要求医院全力抢救。可不幸这名教员还是因抢救无效死亡。随后,李德生又前往这名教员的家中慰问,并指示有关部门为家属解决实际困难。
李德生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来没有为子女的提职、上学等问题找人说情或打招呼。王武臣还举例说,李德生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苛,1975年8月份,大儿子李和平在北京结婚,婚礼非常的简单,就是两家人在家里吃了一顿饭。当时,李德生在沈阳也没有参加大儿子的婚礼。李和平完婚后,就返回了部队。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李德生对自身要求非常严格,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每天晚上都坚持学习,而且每天都是学习到很晚,通常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睡觉。李德生吃饭也很简单与普通百姓一样。李德生身上穿内衣一穿就是好多年,破了缝补后继续穿。还有李德生下基层视察工作,与战士同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化,按规定交纳伙食费。王武臣补充说。
王武臣一家对李老十分崇敬,采访结束时,他们纷纷谈到,李德生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功勋卓著,一心为公,为人宽厚在他身上体现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十分标准的共产党人,也是当代党员干部们学习效仿的优秀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