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里有碗里才有
2016-08-02杜瑞文
●杜瑞文/文
锅里有碗里才有
●杜瑞文/文
明朝名臣熊廷弼为官刚正不阿,性格刚烈负气,博学多才,通晓军事,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才。在镇守辽东地区防务期间,多次打退后金势力入侵,为捍卫明朝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万历三十六年 (1608),后金势力逐渐兴起,对辽东地区边防安全形成威胁。为此,朝廷任命熊廷弼为辽东巡按,负责辽东防务。到任伊始,他经过详细调研与考察,提出了简约而实用的保卫辽东战略:实内固外、以夷攻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一边紧急修建堡垒和城墙,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一边实行军屯,军队在正常训练的同时,耕种农田以保军粮充足。另外,他又遣使联络朝鲜,邀其牵制后金势力的兵力。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战略效果非常明显,后金军队轻易不敢来犯。
万历四十七年 (1619),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爆发。因为经略杨镐的错误指挥,导致朝廷12万主力军惨败,伤亡殆尽。为了稳定局势,朝廷擢升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取代杨镐的指挥权。
此时,熊廷弼的权力已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难免有些踌躇满志。所以,在处理战争善后问题上,他的行事方式就过于激烈,对待那些怯战、怠战、逃跑等将领,不是逮捕就是斩首,令朝中诸多重臣心生不满。明熹宗即位后,他终因朝中重臣的陷害而被贬为庶民。
如果,熊廷弼的人生就此画上句号,那他的形象无疑是耀眼而夺目的。但是,此后一年的时间内,明朝军事再次失利,辽东重镇沈阳等城池相继失陷,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为了挽回败局,朝廷不得不再度起用熊廷弼,第二次任命他为辽东经略。
然而,经历过官场起伏、无辜被贬,熊廷弼的心态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走马上任后,他虽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但作战方案过于保守,朝廷并不满意。而同时擢升的巡抚王化贞,提出了主动出动的作战方略,戳中了朝廷的兴奋点。于是,朝廷经过反复权衡,终于采取了王化贞的策略。
其实,无论哪套作战方案都存在先天缺陷,唯有在战争中不断调整,才能更加完善。但是,此时的熊廷弼既没有主动提出战略调整的建议,也没有私下与王化贞沟通,却因战略否定、军权剥夺等原因,对王化贞产生不满。此后,在与后金势力作战过程中,只要是王化贞支持的,他必然反对;只要是王化贞反对的,他必然支持。
天启二年(1622),努尔哈赤亲率5万人马,分三路向河西进攻。王化贞因战略部署失当,再加上部属叛乱,导致全军大败。面对战局的崩坏,作为朝廷任命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不但没有采取应急措施补救,反而幸灾乐祸的嘲讽地说:“哎呀,这不是王大人吗?你三个月荡平后金的战略计划,进行得怎么样啊?”说完,不顾王化贞的痛哭哀求,他居然没有一丝军事抵抗,就率军撤回了山海关。至此,明朝山海关以外的整个辽东地区被后金占领,京城防御岌岌可危。
天启二年二月,熊廷弼、王化贞被朝廷逮捕,经刑部和大理寺审判,皆被处以死刑。
也许,面对战局的崩坏,即使熊廷弼率军继续抵抗,也未必能够挽回败局。但是,因为对王化贞的不满,他却坐视战局继续糜烂的举动,既打乱了朝廷的军事部署,也寒了全军将士的心。他以个人成见致偾国事,最终被处以死刑,虽令人叹息,但并不冤枉。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无论是古代官场,还是现代职场,在大局即将崩盘之时,置大局于不顾,却纠结于个人成见与恩怨,最终必然是锅倾碗碎,身死名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