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2016-08-02贺朝阳李建英
贺朝阳 孙 燕 李建英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郑州 450000
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 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羟考酮;地佐辛;腹腔镜;术后镇痛
术后疼痛多为较强急性疼痛,不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影响术后康复。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术后自控镇痛药物,但其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羟考酮是从生物碱蒂巴因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类药物,作为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80多年历史。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是新近上市的羟考酮制剂,静脉给药时,其镇痛效能是吗啡的1~1.5倍。本文拟评价盐酸羟考酮与地佐辛注射液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76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0~60岁,体质量50~70 kg,术前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无镇痛或镇静药长期使用史,无酗酒吸烟史,无上呼吸道感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羟考酮组(观察组)和地佐辛(对照组),每组3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采用麻醉意识水平检测仪(BIS)监测麻醉深度。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2 mg,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 mg/kg,丙泊酚2 mg/kg,可视喉镜插入气管导管机械通气,潮气量7~8 mL/kg,呼吸频率10~14 次/min,PETCO2维持在30~45 mm Hg(1 mmHg=0.133 kPa)。麻醉维持:靶控输注丙泊酚使BIS值维持在40~60,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5 mg/kg、泵注瑞芬太尼0.15~0.2 μg/(kg·min)。手术结束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时拔出气管导管,连接并开启镇痛泵,观察组:羟考酮1 mg/kg+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对照组:地佐辛0.6 mg/kg+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PCIA设置为持续输注2 mL/h,单次追加剂量为1 mL,锁定时间15 min,均不使用负荷剂量。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4 h、12 h、24 h、48 h随访,统计患者镇静、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48 h内PCIA 按压次数并观察PICA使用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后第3天评价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优或良均可认为满意,一般及差可认为不满意评价)。镇痛采用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差。镇静采用Ramsay评分:1分为烦躁;2分为合作;3分为嗜睡;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以唤醒;5分为睡眠状态,对强刺激有反应,反应迟钝;6分为不能唤醒。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1]。观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2结果
2.12组术后48 h内VAS评分和Ramsay评分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体重指数、麻醉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ICA期间2组患者MAP、HR、RR平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SpO2均稳定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更低,镇静情况更好及PCIA按压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和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恶心9例(23.7%),头晕症2例,对照组恶心1例(3.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由于患者放置导尿管,所以无法观察尿潴留情况。观察组镇痛满意度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如切口小,胃肠功能恢复快,降低术后的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等。但腹腔镜手术术后并非完全无痛,年龄>35岁患者中,86.4%发生切口疼痛,由于手术体位、二氧化碳气腹等原因有相当多的患者诉肩部和季肋部疼痛。随着医学的发展,舒适化医疗已深入人心,因此有必要对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良好的术后镇痛。盐酸羟考酮是半合成的强阿片类镇痛药物,是纯阿片类μ和κ受体激动剂,起效迅速,静脉给药起效时间为2~3 min,半衰期3.5 h,作用时间约4 h。临床上使用阿片类μ受体激动药物镇痛时,无法对内脏痛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时往往会加大镇痛药物剂量,进而引起不良反应增加,由于羟考酮对κ受体的激动作用,因而认为对内脏痛较单纯μ受体激动剂有更好的镇痛效果[1]。地佐辛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主要激动κ受体并拮抗μ受体,半衰期为2.2~2.8 h,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其主要通过激动大脑、脑干和脊髓中κ受体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和轻度镇静,同时作用于μ受体,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发生[2]。由于地佐辛在有效镇痛同时减少患者产生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产生依赖性,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羟考酮作为μ和κ受体激动剂和地佐辛具有同样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患者PCIA按压次数少,这可能是由于羟考酮μ、κ受体双重激动作用,会产生良好镇痛效果。地佐辛对μ受体有一定拮抗作用,对镇痛和呼吸一致作用均有封顶[3]。而羟考酮对μ、受体激动作用,观察者镇静程度比对照组好。但是在我们研究中观察组中有9名患者出现恶心,这可能和μ、κ受体强激动作用有关,地佐辛对μ受体拮抗也减少了术后恶心发生率。综合考虑镇痛作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羟考酮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镇静镇痛效果优于地佐辛,患者满意程度更高,更适合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
4参考文献
[1]段世明,戴体俊,徐美英.麻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7-219.
[2]陈宁,杨程,余建波.镇痛药物使用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
[3]谢国柱,钱涛,姜琳.地佐辛用于妇科术后镇痛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21):48-50.
(收稿2016-01-06)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3-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