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舞蹈学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
2016-08-02郝倍
郝 倍
(运城学院 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舞蹈学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
郝倍
(运城学院 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对于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而言,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建设意义在于从基础性出发,系统、全面地服务于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本文立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教育哲学、教育观、教学模式及教学内涵出发,探索舞蹈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奥尔夫教学法;舞蹈学;乐理与视唱练耳
相对于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而言,舞蹈学专业学生接触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时间短,对课程内容认知较为浅显,因而如何有效地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专业技能性与课程训练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变,从而消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望而生畏”、“学而不用”的错误理念。针对舞蹈表演肢体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与音乐、戏剧相融合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正是将其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将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与理论知识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从而进行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服务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及特征
改革开放背景下,一系列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完善着我国相对落后的音乐教育体系。作为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学法本着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内蓬勃地发展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本性音乐实质为原本的音乐、原本的乐器、原本的语词形式和动作形式[1],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的,集音乐、舞蹈、动作、语言为一体的活动。原本性教育理念遵循一切行为体验始于发端,因而无论面对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容易引起人们原始、不加修饰的情感共鸣,继而在不同受众群体思维、意识的操控下呈现不尽相同的行为表达和情感体验。
由于奥尔夫教育体系始于发端的原本性理念,“起点孕育着无限可能”,基本的形态蕴含着无限发展的潜力,因而在教育手段上呈现出广泛性、人本性、即兴性、综合性、本土性等特征。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体现为面向无论年龄高低,无论受教育程度深浅的大众化基础教育;教育观念的人本性则强调尊重人格,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美育;参与体验的即兴性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应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则包含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综合艺术形式;教学设计的本土性侧重于结合本民族、地域和地方特色文化来宣传和发展民俗特色文化。
二、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应用
教书育人强调因材施教,面对舞蹈专业生接触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时间短、课程内容认知浅显等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变。
(一)秉承“审美教育”的教育哲学观。美育作为培养人格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向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学作为艺术学学科之一,遵循以美育为目标的审美教育理念。关于审美,主体间性美学认为审美不仅是感性认识和情感表现,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的显现,但“真”不是“逻辑”的真理,也不是事物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的显现,而是“此在”作为人的存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被遮蔽的东西显现出来[2],因而审美的实质和途径即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悟”,是一种基于直觉体验而进行的对自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参悟。《<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因而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亦是由人类情感的发端所致的,无论舞种如何变化,归根到底是舞者对于事物存在的体验和表达。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理念与审美教育观完全一致,意在引导和强调人们对于自身体验的认知和感受,从而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存在状态。因而在舞蹈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的宗旨即为将一切凝固的知识还原至人性最初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知内涵的架构,而非空洞的技术性支持。
(二)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就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为前提,强调身心和谐、自由发展,在教育中把握人的本质、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的特殊性。
舞蹈表演是一种集空间、时间为一体的表现形式,舞者肢体的协调及内在的柔韧性,以及舞者对于舞台空间的把握,都决定于舞者对音乐内涵的把握,是个人艺术修养的诠释。面对舞蹈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涉及到的音乐要素的把握应着重从感知层面入手,例如对于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的把握可以从最简单的行为方式入手,通过行走、跑步感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时值长短与节奏特征的统一性;将切分、附点、三连音等节奏型与情绪、性格相对应;不同材质(奥尔夫乐器中依据材质进行乐器分类)碰撞产生的音色与情绪及性格色彩相对应性等。虽然成年人思维习惯及认知能力大大提升,但这种原始性体验容易激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在消除理论知识乏味无趣的同时,开启了学生思维发散的大门,进而引导学生对不同音乐元素进行情景式联想以及相应的肢体表达,从而有效地将音乐内涵与专业技能结合,在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建立“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奥尔夫教育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即是强调人人参与体验,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即兴创编环节,最大限度地将理论实践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通过语言、动作、器乐、戏剧的形式来帮助人们感受音乐的内涵。同样,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中,可以借鉴语言深化学生对于节奏型的把握,例如将童谣根据指定的节奏型进行改编诵读,以此把握不同节奏型的韵律特点;通过体态律动启发学生感知时间与空间的对应性、节奏节拍的韵律感及相应的性格特征;通过器乐演示及自制乐器来培养学生对于音色的敏锐感以及对于音色所暗示情绪的想象力等。戏剧作为综合性表达手段,不仅考验学生对于基本音乐知识的掌握,更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个人文化内涵作支撑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想象和发挥的平台,为舞蹈编导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多元化的教学内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本土化教育手段的推行不仅丰富了教育素材,加快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地域性及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因而,面对舞蹈专业学生,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课桌与讲台,将课堂引入舞蹈排练厅,在舞蹈热身的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理念,积极推行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舞蹈类型的律动特点及文化内涵。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基础性课程中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为遵循舞蹈专业的学科特殊性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以感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从而有效地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专业技能性与课程训练相一致的教学目标。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夜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3]王婉莹.浅谈舞蹈专业中的视唱练耳教学[J].乐府新声,2007(1).
郝倍,运城学院音乐系助教。
J60-4
A
1007-0125(2016)07-0077-02
运城学院2015年度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学前儿童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河东民间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Y-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