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洵散文研究综述

2016-08-01刘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渊源风格理论

刘慧

摘 要: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章复古而不见宋人风貌,注重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功用的有机融合,贡献给当时文坛一种新风格。然而,长期以来,对苏洵散文的全面考察尚属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散文没有研究价值。文章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与文风渊源、杂文特色、散文理论及其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其它方面对21世纪以来苏洵散文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苏洵散文;风格;渊源;杂文特色;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苏洵字命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文学名家,取法多家而又不拘一格,特别注重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功用的有机融合。一生成就在散文,有《嘉佑集》。

据巩本栋、沈章明统计,20世纪以来,苏洵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包括三苏综合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论述在内,相关文章和专门书籍多达二百四十八篇(部)。研究者从文献和思想、文学等不同方面,对苏洵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其文集的刊刻流传等,作了相当全面的探讨。毛德胜在《苏洵古文研究》[1]中争对前文内容指出,“事实上论及苏洵散文的著作尚远不止这些。而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曾枣庄的《苏洵评传》和金国永的《苏洵》乃是研究苏洵的专门论著。尤其是曾枣庄先生在三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有著名学人孔凡礼先生,在三苏研究方面同样功绩卓著,惜乎没有专门研究苏洵的著作问世。”而目前通行的几部文学史,出于各种原因对苏洵文章也是评价较低。只在程千帆所著的《两宋文学史》中对苏洵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苏洵的文章研究尚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使我们对苏洵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入、系统化。因此,对苏洵散文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苏洵散文的艺术风格特色与文风渊源研究

黄莹、裴宏江的《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2]中指出由于苏洵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四川眉山属古巴蜀地区,所以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文章便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苏洵散文的风格渊源论上非常独特。潘丽霞、苏佩军所写的《苏洵散文艺术风格及形成论》[3]一文中对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黄莹、裴宏江文中所提到的大同小异。他们认为苏洵散文的艺术风格是自然、不媚俗,不刻意“复古”,重视文章的独立价值,肯定创作主体的人的独立精神。在其风格渊源叙述上,除了认为有巴蜀文明文化的影响外,还有兼容并包的读书经与诸子百家的思想培育,以及纵横捭阖的论辩之术与纵横家的文章渊源影响。

吴肖丹的《论苏洵散文的渊源及文学史定位》[4]一文中对苏洵文风的渊源概括可谓是对前两者观点的总结,分析较为简洁鲜明,但也不失说服力。不同的是,吴肖丹最后提出了苏洵为文章大家,既是主流之外的文章家,更是超主流的文章家。

而在杨胜宽《苏洵文风溯源论略》[5]中则指出,苏洵文章风格特征是立意新奇,博辩雄伟,简洁峻切。笔者认为杨胜宽更胜一筹。在文风渊源上,作者则是从苏洵的性格才情与学养积累的综合表现出发,通过对王安石等人诋毁苏洵文章只源于战国纵横之学的驳斥,阐明其文章风格源头所自是包含了儒家经典文献、战国诸子精华、史学典籍精髓等多种营养成分,并且运用经史并重、文史双修的治学方法。同时杨胜宽在其之前的论文《苏洵与欧阳修的文章之交及其对当时文风的影响》[6]中指出了北宋古文运动“道”“文”观念的嬗变与苏洵散文风格形成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与后来观点的互相补充。

韩枫《苏洵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7]从情感、结构、语言方面归纳出苏洵散文风格特色,而文风渊源则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李亦凡在《苏洵散文研究》[8]中则对苏洵的文风特色与渊源做了更为具体的分析。他通过对苏洵散文的具体篇目,以及各篇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分析,总结出其艺术特色。而在苏洵散文风格形成原因上,则从政治、思想、家族以及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比其他人,李亦凡的概括更为精炼、具体。而这些观点在王恒来《苏洵的文学造诣与天赋述略》[9]一文中亦有大同小异的说明。

毛德胜在《苏洵古文研究》中指出苏洵古文的风格有三个方面:一是纵横驰骤;二是奇崛幽峭;三是简切通脱。在每一部分中也是通过对具体的篇目,字词、句等的分析作出自己的概括,这一点与李亦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毛德胜更为突出的是指出了苏洵文风的奇崛幽峭,这一概括相比于其他人是非常有新意的。“奇崛幽峭”这一风格在毛德胜的单篇论文《苏洵奇崛幽峭的古文风格》[10]中也做了相同的阐释。对于其文风形成原因,毛德胜仍在《苏洵古文研究》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毛德胜的分析,不仅改变了一直以来对于苏洵文风及其渊源的几种常见观点,也为进一步研究苏洵文风及其渊源提供了借鉴。

二、苏洵杂文特征的研究

苏洵散文以议论文为主,其杂文亦颇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苏洵的为人处世及生活观念,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

周林晶所写的《苏洵杂文的艺术特征》[11]中将苏洵杂文特色概括为以下几点:抒情真挚,结构谨严,行文曲折,语言凝练生动。可以说是对苏洵杂文特色较为简洁鲜明的概括。无独有偶,刘鹏程也发表了名为《苏洵杂文的艺术特征》[12]一文。遗憾的是,不仅题目与周林晶相同,其所概括的苏洵杂文特色亦与周林晶所写完全相同(除了“抒情真挚”换成“感情真挚”)。且不说两人正文内容有何不同,也不说俩人间是否存在抄袭,就杂文特色的分析来看,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对苏洵杂文分析不到位,后者是缺乏新意与进取意识的。

杨小曼的《别样风采——苏洵杂文解读》[13]一文对苏洵杂文特色的概括则是通过对杂文具体篇目的分析梳理出苏洵个人感情、人生态度与志趣的方面,同时又通过这些分析指出苏洵杂文的特色与独特魅力:首先这些文章有感而发,短小凝练,语言质朴动人;其次,苏洵杂文善于布局构思,文章曲折多变而颇具匠心;再次,苏洵喜用四言为文,其祭文更以四言韵语为主。最后作者认为苏洵杂文充分表现了他感性的一面,其艺术的独到之处,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虽然杨小曼的分析结果与前两位有不尽相同之处,然而杨在原因分析上更为具体,在说明阐释上较为精炼,在某些方面的解释与定义虽缺乏新意,略显不足,但论文总体质量与观点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三、苏洵散文理论及其影响的研究

王启鹏《试论苏洵“风水相遭”说对苏轼的影响》[14]一文中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并指出这一理论对苏轼的影响,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韩枫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苏洵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将苏洵的散文理论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本质论:文“几乎道”;二,文体论和风格论:“事词道法”说;三,灵感论:风水相遭。正是由于这三点,苏洵散文才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然而韩枫的文章里只是说明了苏洵的散文理论,在理论影响方面未有进一步介绍。杨胜宽在《苏洵文风溯源论略》中的最后一节——苏洵文章理论与文章风格的关系中对苏洵文章理论与影响亦有与韩枫相同的看法,对其理论影响的说明也是一笔带过,较为简洁。

如果说前面几人的论述不够详尽的话,那么梁俊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苏洵的散文理论、创作及其对苏轼的影响》[15]一文中则有了具体的说明与增补。作者将苏洵的散文理论归纳为五点:一,文道观:为文言文;二,风格论:“自为一家”;三,创作论:“风水相遭”说;四,文体论:“事词道法”说;五,功能论:“施之于今”说。在阐明苏洵散文理论对苏轼影响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苏询散文理论对苏轼的影响:一,苏轼继承了苏沟道的内涵,并提出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命题,解决了如何得“道”的问题;二,与苏询一样,苏轼重视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三,从苏询“风水相遭”说中,苏轼悟出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审美理想;四,苏轼进一步论述了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提出“如风吹水,自成文理”的艺术主张;五,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苏询一脉相承,主张文学应“有意于济世之实用”。

李凯的《苏询“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16]一文,则又侧重讨论了苏询思想上的“杂学”色彩与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关系,其中对“杂学”内涵的理解,如认为“杂学”既有巴蜀文化传统的影响,又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倾向密切相关,也是有见地的。

四、苏洵散文的其它方面研究

在苏洵思想观的研究方面,杨胜宽的《论苏洵的“人情”观及苏、王关系》[17]中,通过对《辨奸论》真伪问题的讨论,观照决定苏、王关系的深刻思想分歧,得出苏洵“人情”观的主要内涵与思想基础。赖悠倩《苏洵一主二从生死观略论——基于苏洵杂文的探讨》[18]一文则通过对苏洵杂文内容的分析对其的生死观做了详细的说明,指出其生死观是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

徐文明《苏洵与王安石思想异同论》[19]一文,则通过对二人在思想和政治主张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作具体深入的分析说明,指出俩人思想并无根本冲突。徐的观点亦是对先前文章中指斥苏王关系不和的反对,也为《辩奸伦》一直以来的真伪问题提供了好的思路与借鉴。

而何婵娟、周霞辉的《苏洵文章创作分期论》[20]一文,对苏洵的创作进行分期,可以至和年间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作者指出苏洵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迥异的社交活动、逐渐成熟的思想、变化多端的文风。对苏洵创作的分期研究不失为一个好的研究角度。

以上对苏洵散文的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是值得后来人参考的,为苏洵散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空间。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人们对苏洵散文的研究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间,可以作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入。

注释:

[1]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下同)

[2]《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7期,2007年7月。

[3]《大家》,2012年第12期。

[4]《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S2期。

[5]《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1期,2015年3月。(下同)

[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6期,2010年12月。

[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下同)

[8]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兰台世界》,2013年9月。

[10]《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6期,2011年11月。

[11]《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2]《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4卷第7期,2007年7月。

[13]《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

[14]《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15]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2期,2004年3月。

[17]《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09年6月。

[18]《广西教育》,2013年第31期。

[1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2002年第2期。

[20]《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1卷,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苏洵:《苏洵集》[M].中国书店,2000.

[2]黄莹、裴宏江:《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3]潘丽霞、苏佩军:《苏洵散文艺术风格及形成论》[J].大家,2012.

[4]杨胜宽:《苏洵文风溯源论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韩枫:《苏洵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李亦凡:《苏洵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渊源风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