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生抗挫力培养的若干对策
2016-08-01梁瀛尹
梁瀛尹
摘 要: 理工科大学新生由于学习科目繁多,难度深,加上教师上课进度快,对大学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方式产生“排斥感”。当前,理工科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越来越明显,部分学生普遍出现消极怠惰的学习负面情绪。抗挫力是性格结构中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信念和意识、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健全水平有极大作用。由于涉世未深,对现实生活抱有“柏拉图式”幻想,自我评价高,加上家庭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当现实生活与期望愿景不相符时,学生就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状态。探讨当代大学生挫折的基本类型,建构大学生抗挫力培养创新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和整体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抗挫力 培养策略
抗挫力培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抵抗挫折能力,使其面临挫折和逆境的同时,能及时调节心态,提高耐受、排解挫折能力的教育。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加之大学生目前基本都属于“95后”,势必会让大学生面临复杂的挫折经历。在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抗挫力之前,必须掌握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挫折类型、原因、抗挫具体表征,才能“对症下药”,找出适宜的解决办法。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挫折后自我调节恢复的能力,以及身处逆境依然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等,已成为教育的必然任务。
一、理工科大学生的挫折类型
理工类大学生同样需要因材施教,虽然理工科大学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差异,加上学生的地域和生活家庭背景习惯迥异,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调动引导、教育学生的主动性。
(一)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缺少对大学专业学习的理解,高中学校亦缺少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指导,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以前基本对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有些只是根据专业名称断章取义的主观判断,对其主要的学习内容、研究领域和就业前景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甚至自己都无法解释专业学习。有的大学生被调剂到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方向或者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造成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热情,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加之课程难度愈加增大,学生抵触与压力越发增大。从生活方式看,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人际关系较难相处。
(二)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各异,沟通难免产生阻碍,难以交流;尤其是被父母宠惯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鲜明,为人处世唯我独尊,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更激烈;有些大学生性格特点或道德素养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由于自身自制力较差,不知改过,被其他群体排斥,难以交到知心朋友,便把自己封闭孤立起来,内心焦虑,产生人际交往挫折。
(三)价值取向的偏差
很多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很陌生。有的是仅为通过高考分数线,有的是为了就业便捷性;还有的只是为了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和所谓的“铁饭碗”专业,多数都是迎合教师劝慰和家长要求。有些学生上大学前把大学想象成实现个人美好理想的乐园,入学后面对现实,感到处处不尽如人意,幻想破灭,希望落空,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感到无比痛苦,有的人甚至因此而产生悲剧[1]。
(四)学业压力的挫败感
心理上的空虚和无聊往往是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会借助网络游戏打发空虚和无聊的时间,暂时逃避空虚和迷茫的状态,严重影响理学业成绩,加上理工科学生要求实际操作技能较强,实验课较多,学习动力不足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反之,学习动机过强也会降低学习效率,更容易导致心理困扰和生理不适,比如有些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很容易造成生性敏感。因而,他们常对自己的表现感觉患得患失,感到自己能力差,觉得没有前途,产生挫折感。
(五)就业现状与理想期望不符
在择业中,大学生渴望有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然而,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在很大范围内是双向选择,但行业和地方壁垒并没有打破,生源被各种政策设下种种限制。此外,由于理工科的缘故,有些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附加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有学生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从而怨天尤人。例如,有的大学生求职受挫便一蹶不振,垂头丧气,陷入失望、焦虑、苦闷的情绪之中,有的甚至出现社会适应恐惧症状[2]。
二、理工科大学生抗挫能力培养新思路
学校必须重视挫折教育,深入实践,从多方面、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内心诉求,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齐抓共管,使大学生以良好的素质迎接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挫折。
(一)加大化学校抗挫教育的发展力度
全面的大学生的抗挫力养成教育是一门跨心理学学科的,是高校德育的一部分,加大理想教育、三观教育、道德教育等都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抗挫力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抗挫力养成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力度,明确大学生抗挫力养成教育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对每位学生进行及时性引导,增强责任心,树立全员育人即育人的基本要求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
由于缺乏艰苦生活的经历,社会阅历欠缺,一些学生从中学直接进入大学校门,基本没接触过社会,造成对自身能力、水平缺乏合理评估,自我评价过高,就会盲目自大、固执、偏见,而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变得自卑、盲从、懦弱。自大者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藐视他人,不被他人接受;自卑者会产生畏惧心理,缺乏获得成功的勇气。二者都会因欠合理的自我评价而产生挫折,因此提高抗挫力的前提是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抗挫力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参与挫折性情景实践活动
挫折情景体验能使学生根据情境所反映的基本表征强化自我认知感应。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挫折经验的积累是抗挫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成长过程中历经坎坷的大学生在抗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方面比一帆风顺的大学生抗挫力要强得多。在成长过程中,学生经历过一定磨难,积累了相应的挫折,掌握和排遣承受挫折的经验,再遇到类似挫折时心理冲击会相对减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大学生抗挫力养成教育时,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在类似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增强挫折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7.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