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孝道现状分析

2016-08-01王晓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老人居家养老

王晓宇

【摘要】“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当前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社会转型中的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常年打工,留下妇女、老人和儿童在村里守望,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自生活,虽然经济条件好了,老人们生活得却不幸福,不但空巢老人缺乏照料,就是儿女同村,和老人形同陌路得也不少见,古朴的农村孝道风气已经越来越淡。本调查将针对农村孝道缺失原因以及养老模式的思考,总结出将孝道文化与居家养老有效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现状;老人;孝道文化;居家养老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农村的村容村貌、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颇多问题。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留在老家看门,耕种责任田,多数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另外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去城里没事做、没熟人、连说话都找不到人、居住楼房不习惯、对城市里人与人关系的不适应,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不愿离开农村。有的是因为儿媳嫌弃老人,而不愿让老人搬来同住,使得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们每年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极为有限,造成了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大多数老人与子女的生活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子女虽然进了赡养义务,但也仅仅能维持老人的温饱水平。许多老年人孤单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很难见到孩子人影,有的电话也很少打给老人,就是偶尔打个电话,还嫌老人唠叨。老人即使生病了,儿女也只是看一眼就走。受限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再加上农村的娱乐场所缺少,活动空间非常有限。适合老人参加的活动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的精神空虚,毫无情感寄托。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不能参加劳动了,认为给孩子增加了经济负担,从而增加了老人自己的精神负担。“养儿防老”是农村世代相传的观念,但这一观念在时下的农村正在被逐渐的淡化。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出在农村孝道意识的淡薄。老人担负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降低。

二、当前农村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价值的改变,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也把个人利益得失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小家庭。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更多的从经济方面考虑,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小日子,是否会为自己带来家庭负担。往往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亲情温暖,老人渴求的并不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所倚重的仍然是“亲情式”孝道。

(二)农村公共舆论的缺失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村里公共舆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本家辈分大的老人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一旦哪家发生子女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本族大辈可以训教,村民会用传统的眼光,私下的议论和公开的批评,指责子女的不孝行为。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不孝顺的子女在村里“坏了名声,没了面子,抬不起头来”。

(三)农村基层组织对传统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太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很少在村里积极地开展道德文明宣传,更谈不上在村里举办有关孝道的活动。有的农村组织在对待子女不孝的问题上放任和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子女不孝的家庭矛盾不在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会为了儿女不孝的行为去得罪老人家的孩子,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因此,未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四)家庭成员间利益的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是,儿子继承家产和赡养老人,女儿为年迈的父母洗洗涮涮。但在当前的农村,婆媳关系有矛盾的居多,这就导致了老人无法从儿子家庭那里得到亲情温暖。

(五)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家庭和空巢家庭已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孝道的缺失,影响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婆与儿媳之间,兄弟姐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和农村的稳定。

三、让孝道在农村传承和让老人安享晚年的措施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老人的补贴,让他们晚年生活地更有尊严和幸福。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引导。树立孝道模范典型,以点带面。对有志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爱心人士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孝道的队伍中来,让孝道扎根农村,源远流长。威县政府把“孙家寨”模式向全县推广就是成功的范例。

(二)各地农村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如“孝道+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村里建起“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三)发挥各村村委会的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到道德文明建设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对空巢老人给予特殊的关怀和贴心的照顾,做到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关心。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在外务工人员多回家探望老人,并经常的给自己的老人电话问候。村干部模范带头,让有爱心、有意愿的年轻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同时评选村中孝子慈父(母)模范并大力表扬,有意愿的农村可以制作“功德榜”,记录村民善举,以此来促进村民道德素质提高,同时也可记录某些村民的不良行为,并与村福利挂钩。加强村中公共舆论的力量,让孝老敬老助老成为村里的风尚

(四)加强舆论导向,各种传媒工作者利用自身媒体优势,更多地去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中孝老敬亲的感人事例,把他们为老人尽孝心的点点滴滴,在各自的媒体上开辟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唤起人的良知,让孝道回归。

(五)学校、家庭结合村委会可以共同组织,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农村看望空巢老人,和孩子一起帮助老人。孩子既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感恩,又在生动的孝道课堂里学会孝老爱亲。

(六)社会爱心组织或企业成立农村孝心基金会,弘扬孝道文化。支持和组织孝心活动;奖励孝道模范;关爱、帮扶孤寡贫困老人。

总之,孝道,是一切养老形式的基础,唯有真正做到孝老敬亲,用孝心感恩父母,用真心去尊重、理解、包容、关爱父母。才能让父母体会到人间温暖,世道亲情。

参考文献

[1]杨林.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老人居家养老
四十一岁的“老人”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调查与对策研究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老人终身体育的促进研究
构建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故乡,长不大的“老人”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政府经济行为弥补道德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