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生命智慧需要“修心”
—— 华南理工大学宋广文教授谈领导干部心理调适
2016-08-01
□ 本刊记者 邢 华
拥有生命智慧需要“修心”
—— 华南理工大学宋广文教授谈领导干部心理调适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教授,您好!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您认为,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建设,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宋广文:从领导干部的角色意识和社会期待来讲,加强心理素质建设首先要理解并把握“拿起与放下,读懂与看透”。
拿起,实际上就是担当,就是责任。社会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做领导,就要有担当,不管你在哪个岗位,都要演好领导的角色,把在这个位置上该做的事情做好。胜任岗位就是满足岗位的要求,也就是满足社会的心理期待。
放下,指的是情绪调节。当我们面对的形势、问题变化了,情绪就会跟着变化,任何人的情绪不可能总是正向的。比如你自认为该被提拔了,但是没有,请问你能接受吗?提拔与不提拔,条件很复杂,放得下,就是调整心态,让自己处在一种平和的状态。
读懂,就是要善于观察和体验。读,是一个过程。不管你对生活认识多少,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读”的过程。但是人生太奥秘,生活太无常,社会太复杂,要“读懂”生命或生活,非常困难。唯有拥有生命智慧,才可能“读懂”。
什么是看透?名利人人都想有,但是要取之有道。作为领导干部,在规则、规矩之内做事情就不会错,在规则、规矩之外做事情那就是错的。很多规则、规矩的变化,包括管理的变化,都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或是“正义”“公正”的必然诉求,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所以你以为看透了吗?人生何以看透?“看透岂可太看透,有所作为”。一位老教授的观点才是“至理名言”。
记者:要达到您所说的这四个词语的状态,很难。您可否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宋广文:我认为,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把修身放到前面;孟子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然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的是“动心忍性”。这里的“修身”与“动心忍性”是一脉相承的。修身不是锻炼身体,是修心。修心的前提是“心不正”,否则为何要修?西方学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精神分析,对人性假定为“恶”,所以才要把“德”建起来,把“法”建起来。“德”和“法”是人特有的行为规范,前者靠“自觉”,后者靠“强制”。过去我们偏重于德的教育和建设,现在开始加强法制社会建设。为什么?因为人的心是有问题的,只靠“自觉”是不行的。
心是什么、情是什么?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理解方法。心是水,情是波。如果一个人的心像“一杯水”那么大,一滴水滴进去就会“波涛翻涌”,在情绪上就会暴跳如雷、狂躁不已。如果一个人的心像“湖”一样大,一滴水滴进去几乎没有“波动”,也就是说这个人不会受“刺激”,情绪也不会有波动。笼统地说,我们所有的情绪问题都跟需要有关。古人讲的修心,用今天心理学的观点来处理,就是把需要和结构调整好,需要“适中”了、“合理”了,心的问题就解决了,情的问题就自然能解决。
我觉得做领导要比一般老百姓多一个东西出来,那就是要有敬畏感,要敬天畏天。所谓的天,今天可以理解为道德的天、法律的天和百姓的天。对领导干部来讲,如果得到了道德的天,就可以过得圆润、滋润,心不堵得慌;如果得到了法律的天,就可以安心地睡觉,安心地做事情;如果得到了百姓的天,就可以乐,这份乐不仅来自于你的心,也来源于你所服务的百姓。
记者:这实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吧!如何去修炼这种智慧呢?
宋广文: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智慧,很重要。中国人讲大道至简,最大的道也是最简单的,但是普通人怎么去认识和践行这种“简”呢?怎么把一个复杂的道理变成行为的准则呢?所以,孔子的话容易“记住”,但要“践行”他老人家的智慧绝非易事。我个人的总结是:生命智慧的形成,有三个路径:知理悟道、知人善道、知慧施道。知理悟道,可以“智者自生”;知人善道,可以“智者同行”;知慧施道,可以“智高达远”。
知理悟道。道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违道,要遵道。理,是理论,或者说是科学理论。对“道”的揭示,一般来自智者,如老子、孔子、马克思等。不知“理”,何以知“道”。不知“道”,哪来的遵道。知理是手段,悟道才是目的。悟道的关键是悟性。悟性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知人善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教导人们向比自己做得好的人学习。此处的知人善道除了这一点,还有一点要强调,就是要学会和那些“命运差”的人去比,看他们在逆境下的拼搏,看他们更差的条件,更低的待遇。“知人”且“善道”了,人就不会孤独,因为总有智者同行。
知慧施道。人类的智慧这么多,为什么你听到了、学到了,却不去实践呢?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智高达远。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做会飞的思想家,只有飞起来,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宋广文, 华南理工大学心理系主任,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原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美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中方学术顾问;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学术期刊《心理学探新》编委。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记者:当前,领导干部患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揭示出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您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这种现象吗?
宋广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心(心理)其实是一个结构,气质、性格、能力、情商等都是结构,它们虽然不可见,却是客观存在。需要大家明确的一个重要规则是:结构决定功能。心理结构建立的过程,就是文化或外界做人的标准不断地被内化、同化的过程,社会道德内化到人们身上的时候,才形成了良知或良心。良知的存在,表明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是非时,总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反映出对这件事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由于每个人的生长过程及条件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良心都有差别。比如小偷在医院里偷走农民好不容易凑够的做手术的救命钱,我们会说这个小偷没有良心,但这个小偷并没有认为偷东西是错的,他的行为是由他的“心”决定的,所以他不受自己“心”的谴责。在良知与面对的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心理结构中的“良心”构建的好坏会直接决定行为的性质。
作为发达国家第二杀手的抑郁症,成因很复杂,要么是遗传基因导致人的脑神经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偏低,要么就是心不够大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够好。面对同样的问题,对别人不成为压力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压力,并且承受不了。抑郁症患者对外界的反应能力降低,他们看到的世界往往被扭曲。不是外界不丰富、世界不丰富,而是他本身极端了、单调了,容易表现得悲观、失望。抑郁症最好的治疗办法是早发现、早治疗。
记者:可以说,压力是生活当中挥之不去的一个必然现象,它直接左右了人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人们应如何应对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的压力?
宋广文:生活本身是有压力的,工作本身也有压力,但我认为,左右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认识问题的方式。所谓的压力应对,就是提升应付各种事情的能力,不要夸大压力,不要对所有事情都贴上压力的标签。就心理策略而言,要尽量做好“加、减、乘、除”。“加”即增强生活能力、增添爱好、增加幽默感、增大心理空间、增进亲情友情;“减”即减少欲望、减轻负担、减少烦恼、减少摩擦;“乘”即是加法的倍增,着重于积累,渐渐形成乐观的心境和达观的心态;“除”即着重于分担、分享,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分担压力。
不同的人应对生活压力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些人属于积极的成功应对者,对于生活中的挑战,他们是以负责的态度针对问题寻找解答。他们抱着自信与统驭力来迎接问题,目的是评估情况,寻求他人的忠告及支持,实践最有利的计划来解决问题。另外,他们把生活的挑战视为个人成长的一个机会,并试着以希望、耐心及幽默的态度面对这些挑战。而那些消极失败的应对者,往往以否定和逃避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冲动行事,在心态上不是生气、攻击,就是沮丧、消极。他们针对自己的问题责备自己或其他人,而且根本不懂迎向生活挑战的希望、统驭和个人控制的价值。
古代先贤关尹子曾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所以,研究“心”并建好“心”尤为重要。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