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其庸:一梦红楼五十年

2016-08-01吴静波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2期
关键词:吴玉章红学红楼

□ 吴静波



冯其庸:一梦红楼五十年

□ 吴静波

冯其庸是一名全才,他不仅善书、善画、善诗词、善摄影,还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身体力行的考证者、别出心裁的学术领军人。他曾考证出曹雪芹祖籍辽阳,考证出项羽身死东城,并以耆老之年纵横西域,找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东归古道……然而,他最显赫的成就却是红学研究,他与《红楼梦》的故事,最为人所称道。

醉心学术,所编教材得到毛主席的赞扬

1924年2月,冯其庸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喜爱古典文学,不过,作为国内著名的红学大师,冯其庸最初喜欢的小说并不是《红楼梦》,而是《三国演义》。

1938年,冯其庸正在无锡读小学。一天上学前,他将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三国演义》装进书包,准备送还。不料,当他兴冲冲地赶到学校时,却见大门紧锁。原来,由于日军攻占无锡,师生们都忙着躲藏去了。于是,这本《三国演义》成为冯其庸仅有的课外书。为打发无聊,他天天阅读此书,先是被故事所吸引,后来又痴迷于毛宗岗的评注,到了最后,连小说里的诗词也背了个滚瓜烂熟。自然而然地,冯其庸成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并有幸认识了著名女词人陈小翠。后来,他拿出自己的习作向陈小翠请教,陈小翠看过后给出“很有灵性”的评价。

在无锡工专就读时,学校一位姓范的老师见他喜欢诗词,曾推荐他阅读《红楼梦》,只可惜,涉世未深的年纪,冯其庸尚理解不了其中的韵味。

1954年,冯其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一名国文教师,为了把课讲好,他每晚都要备课到凌晨两三点钟。备课的同时,他还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否则不会入睡。长此以往,终于导致上火,伤了牙齿。别无他法,只能拔掉几颗。

而教学任务却越来越重,除了要给法律系、经济系的学生讲授国文基础课程外,学校又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在当时,这些课程都没有教材,冯其庸只好亲自编写,油印后发给学生。他编有一套《古代散文作品选》,既有作者小传,又有题解、注释,还有精彩典故,很受学生欢迎。因此,这部油印教材很快就实现了“脱胎换骨”。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个编辑看到这部教材后,非常喜爱,认为这样一部别开生面的教材非常适合当时的教学,于是找到中国人民大学,表达了正式出版的愿望。

这是学校的光荣,岂有不答应的道理?就在行将出版之际,冯其庸又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这样一部教材,如果配上一篇精彩、深刻的长序那才叫完美。于是,他再一次连续熬夜,终于打磨出了一篇长文。书名也随之改为《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出版后,果然风靡一时。一日,校长吴玉章特地把冯其庸叫到家里,一见面,就乐呵呵地打趣:“好啊,你写了书也不送我呀?”

冯其庸糊涂了:“我有写书吗?”

当得知校长指的是《历代文选》时,冯其庸忙谦虚地回答:“哪是我写的呀,那全是古人的文章。”

随后吴玉章告诉他,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对这部书评价很高,推荐大家一定要好好研读此书,以提高文化素养。随后吴玉章又叫秘书拿来《吴玉章集》,一边递给冯其庸,一边再次打趣道:“你不是不送我书吗?好,我先送给你。”

当然,除了说笑,吴玉章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增加两篇孟子的文章。冯其庸深以为然,再版时果然加了进去。除了《历代文选》,冯其庸还著有一部《中国文学史》讲义,同样精彩绝伦,只可惜在“文革”中遗失了。幸好数十年后,一位学生将自己珍藏的油印本献给了恩师,冯其庸的心血总算保留了下来。

红学大师,确立“辽阳说”并敲定“定本”

就在冯其庸被调到人大的那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不仅认真地将《红楼梦》进行了通读,还对胡适、俞平伯等学者的相关论著加以研究,结果对曹雪芹“产生了亲近”,并由此产生了“研究作品首先必须读透原著,同时也必须讲究理论方法”的感悟。由于自感功力尚浅,此时的冯其庸并未就《红楼梦》发表一字一句,但研究红学的种子,已在此时种下。

那时,世人对《红楼梦》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另一方面,鄙之者认为这是黄色小说,造成部分人以阅读“红楼”为耻,受此影响,一些书店为了避嫌也不再售卖此书。而此时已经深深沉迷于此书的冯其庸开始担心这部书的命运,他决定尽快抄写一部《红楼梦》。于是,他托朋友到图书馆借来一部庚辰本的《红楼梦》,并买来笔墨纸砚,每逢深夜便逐字逐句地进行抄写,连家人都不知晓。就这样,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冯其庸抄满了整整16个本子,终于抄完全书。兴奋之余,他大笔一挥,留下佳作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词。

只是,虽然耗时近一年抄写《红楼梦》,但冯其庸尚未将这部小说定为自己的学术研究重点。直到1974年,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袁水拍找到冯其庸,商量着如何开展文化工作,冯其庸方道出内心的想法——校订《红楼梦》。他相信,这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冯其庸一一阐述,袁水拍禁不住连声叫好,立马要求他给国务院写个报告。报告很快获得批准,随后,即从全国各地抽调学者成立了《红楼梦》校订小组,由袁水拍任组长,冯其庸和李希凡担任副组长。

但是,研究工作如何开展?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与研究,问题繁杂、流派繁多,而可用的史料又相当匮乏。经过苦苦思索,冯其庸最终决定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开始入手。因为整部《红楼梦》的情节就是以作者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打开作者家世便是探索“红楼”宝藏的一把钥匙。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学术界向来争议不绝,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辽阳说”和“丰润说”。其中,“丰润说”虽然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却经过了学者的详细论证。而“辽阳说”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冯其庸决定从研究清抄本《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入手。冯其庸开始对曹氏宗谱进行考证,对其族人进行大海捞针般地研究。整整3年,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曹氏中人不少于史有据,证明了该宗谱的可靠性。据此,冯其庸熬夜工作,完成了《曹雪芹家世新考》,证明了曹雪芹祖籍为辽阳,而非丰润。这一成果,可谓打开了红学研究最宽敞的一扇大门,其意义不言而喻。

冯其庸还对《红楼梦》的各种抄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众所周知,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此外还有他人的增删补改。因此,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就必须对各种抄本加以研究。1977年,冯其庸写出了十余万字的《论庚辰本》,此著作先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了62天,之后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这便是红学史上第一本研究《红楼梦》版本的专著。随着版本研究的深入,冯其庸担任主编的新校注本《红楼梦》于198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不仅是公认的《红楼梦》“定本”,也是销量惊人的作品。据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出版社缺钱,最有效的解决之道便是加印冯其庸担任主编的新校注本《红楼梦》。

年过70以后,冯其庸又将研究的重心转向《红楼梦》的思想及艺术探索上,收获颇丰,其中包括他历时三年完成的《论红楼梦思想》及“集大成之作”《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此外,冯其庸长时间担任中国红学会会长,在海内外组织召开了诸多反响巨大的红学研讨会。为了推广红学,他还参与创办了《红楼梦学刊》,担任主编长达20余年……

“一梦红楼五十年,相看白发已盈颠。”冯其庸如此表述,事实也确实如此。正所谓:《红楼梦》因冯其庸而愈趋完整,冯其庸因《红楼梦》而成就大师,尽管他常戏言:“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一名‘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吴玉章红学红楼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红楼菊花会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