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藤”梦起时
——记解放军307医院刘兵团队

2016-08-01沈基飞庄颖娜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周杰青藤课题组

文/沈基飞 庄颖娜 本刊记者 王 前



“青藤”梦起时
——记解放军307医院刘兵团队

文/沈基飞庄颖娜本刊记者 王 前

(姜锡娟/摄)

这是全球造血干细胞发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也是全军历史上第2篇在《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并首次作为研究论文发表,也是我国血液学工作者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血液研究里程碑”

2016年5月19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线发布重磅消息:军事医学科学院所属解放军307医院刘兵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袁卫平课题组,高效捕获稀有的造血干细胞前体,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挖掘,有望为造血干细胞体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认识,也将有可能为千百万血液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论文第一作者周帆,是刘兵研究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今年只有30岁;另一作者周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今年只有31岁。

团队的主帅——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学研究室主任刘兵身上,透着冷静和淡然的气质,然而说起2010年新成立的307-青藤转化医学中心时,他的脸上洋溢着热切与喜悦:“这么好的发展平台,是我做梦都难以想象的!有了这个平台,就一定能够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青藤转化医学中心的成立,是刘兵来医院工作后萌发的想法。

2007年金秋,一直在基础医学研究所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刘兵作为学科带头人调到附属医院,担任肿瘤学研究室主任。那年,他才35岁,成为医科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之一。

肿瘤学研究室是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但由于近几年来科研工作一直停滞不前,院领导决心“换帅”。年轻有为的刘兵就这样挑起了这副重担,开始了他人生和事业上的重要转折。

从研究所到医院,这一转折使得刚到医院的刘兵感到有些迷茫。自小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成长起来的他,其实对医院的环境并不陌生,他的思路很快就调整过来:把自己的事业融入到疾病诊治和医院发展的需求中去,为临床服务。

“记得刚到医院时,院领导问我:将来的新技术有无可能实现验血查癌呢?当时我还觉得难以置信。但现在,我们通过和乳腺癌内科的密切合作,已经能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段定量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癌细胞了。瞧,这些癌细胞已经被我们捕捉到了。”刘兵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告诉我们。目前,基于该手段的临床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刘兵认识到,临床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和医生一起去面对。

想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其间有不少距离和环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转化平台。

他的想法引起了5家科技公司的浓厚兴趣,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他们考察后认为307医院在干细胞和肿瘤医学方向实力强,刘兵的科研背景扎实,具有很好的可成长性和发展前景。经过权衡,医院选择了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北京青藤谷禧干细胞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2月,该公司与医院签订了投资1亿元的合作协议,成立307-青藤转化医学中心。目前,公司已投入1600万元完成了中心的基础建设。

实验室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转化医学中心,按照现代化标准改造一新,包括国际最先进的干细胞分选系统、万级净化的干细胞制备平台、10万级净化的分子诊断平台,等等,让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

刘兵说:“以前,连做最简单的干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都得去其他实验室预约,非常影响试验进度。而现在,干细胞的培养、分析和分选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单元,太方便了。”

这也难怪让刘兵感到像做梦一样。他兴奋地说:“科研与临床的结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心将以干细胞再生医学和肿瘤分子诊断作为主攻方向,尽早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利器,给患者带来新希望。”

科研合作的力与美

刘兵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一干就是11年。“尽管身边的研究生同学纷纷选择出国留学,可我觉得在国内也能做些感兴趣的事情,就踏实待了下来。”他痴迷于干细胞发育研究,喜欢泡实验室。这种平静之中的执着,使他一路前行。他先后在干细胞和血液学的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和综述10篇,影响因子累计70,被包括《细胞》《科学》在内的SCI期刊引用350余次。近5年,刘兵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5项,担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应邀出席香山科学会议和双清论坛。

“我真正的专业是造血干细胞的发育规律,小小的胚胎蕴含着无数令人着迷的未知。我并不觉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热爱最重要。”刘兵坚定地说。

科研合作贯穿了刘兵工作的每个方面,特别是近三年,他们和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团队的合作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为挖掘干细胞发育过程的“金矿”——分子调控机制,刘兵课题组通过与汤富酬课题组合作,从单个细胞水平,揭示了整个造血干细胞发育连续阶段的单细胞转录表达谱。他们从中发掘出富集前体的新标志,以及造血干细胞特化的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特征等。

此后,刘兵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袁卫平课题组合作,发掘出特异性调控造血干细胞发生的信号通路。最后,通过组间比对,他们挖掘出极有价值的造血干细胞前体的 “特征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对于识别造血干细胞的特化过程,而且对于指导体外再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殷志红告诉记者,早期胚胎里的细胞如同是一个国家的幼儿,数量有几十万之多,科学家怀疑其中某个“幼儿”将来能够演变成“一代名医”,但没有任何依据。现在,刘兵课题组通过联合攻关,不仅准确找到了标志物,而且搞清楚到底是几个“幼儿”,它们在生物学上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本领,从而让普通的细胞“幼儿”也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医”,去救治更多的疾病患者。这是刘兵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也体现了科研合作的力与美。

“青藤”的未来

科研不是个人竞技,而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科学也不是靠一时的小聪明,而是要靠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

刘兵说,在他成长的路上,很感谢导师毛宁教授给了他一个非常宽松的科研氛围,这让刘兵始终体会着科学的兴趣与合作的力量。毛宁教授是一个开明的老师,他鼓舞年轻人要敢想敢闯、探索创新、宽容失败。

如今的刘兵也像当年他的导师一样,给了中心的骨干独立的发展平台。周帆、周杰的成功就是如此。

成绩优异的周帆原本是想报考河南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他认为这个领域能够挣到钱,可以让湖北乡下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当时,我心里有两个专业是坚决不考虑的,一个是医学,另一个是师范学校。”

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最终,周帆被调剂到山西大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挺喜欢医学,挺喜欢静下心来搞研究的。”

2014年,不到50岁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这件事对周帆的打击非常大,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攻克基础医学难题,为人类健康造福的理想。

为了搞清楚造血干细胞起源这个重大科学问题,周帆连春节都不愿意休息,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实验动物房里,先后解析了1500只小鼠胚胎。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4月11日,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正式接受。“现在想来,过去的苦都是值得的,是幸福的,是有光芒的。”周帆说。

论文的另一作者周杰,来自江苏宜兴,这里诞生过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

“徐悲鸿先生的纪念馆就在我们隔壁镇,第四军医大学的陈志南院士家离我们家不足10公里。”说到家乡,说起名人,周杰淡然一笑,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8年,南京农业大学即将毕业,周杰决定报考研究生。“原因很简单,当时我们学生物技术的,本科就业前景不好,实习期只有500元至800元一个月。听师兄介绍,军事医学科学院无论是导师还是硬件平台都很好,只要能考上计划内的研究生,既能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缓解家庭负担,又能继续深造学习,我想,毫无疑问,这就是我想要的。”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幸运的是,先后投身张学敏院士和刘兵研究员旗下学习深造,周杰的选择,无疑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我虽然创新能力欠缺,但能够较好地领会并忠实地执行导师的想法,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大事小事,我不会挑剔,都会认真执行。”周杰这样评价自己。

身边有这样的师长、这样的学生,刘兵说起团队就像在说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要靠大家一起干,而不是我一人单打独斗。把身边的同事团结起来,事就容易做成,大家都有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充满了快乐。我现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身边有几位踏实、严谨、真诚的同事,大家共同奋斗、分担、分享,真的很好!”

“无论是我的临床专业背景,接受的基础研究训练,还是我的个性,我都觉得自己挺适合转化医学研究的。”刘兵说,转化医学中心只是刚刚起步,他要带领这个年轻、阳光的团队携手前行,追逐更加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王 前

刘兵研究员和学生讨论问题(姜锡娟/摄)

猜你喜欢

周杰青藤课题组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May You Always
聪明的猴妈妈
知是荷香慢墨香 从「青藤白阳」到海上画派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聪明的猴妈妈
课题组成员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
车祸门后照样泡吧把妹周杰又涉嫌“无照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