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式大片的“秘密武器”

2016-08-01马青尘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战争片秘密武器美式

文/马青尘 方 良



美式大片的“秘密武器”

文/马青尘方 良

严格意义上说,除了二战时期拍摄的一些战时宣传片,好莱坞名义上并没有“主旋律”一说,而只有“主流影片”类型。但多年来好莱坞许多电影作为“铁盒里的大使”,巧妙利用文化创新的强势力量,将其主流价值观念渗透传播到全球各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好莱坞不愧是万花筒式的“造梦工厂”,在运用电影语言传达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高境界。特别是在军事题材影片拍摄上,好莱坞无疑堪称“棋高一着”的优秀老师。多年来,好莱坞战争片如龙卷风般大行其道,风靡全球,自有其独到之处。看得多了,我也渐渐发现了编导打造“美式英雄”的四件“秘密武器”。正是运用这些貌似传统的叙事策略,好莱坞一次次成功复制平凡小人物的英雄神话,展现无数个 “阿甘”自我升华的心路历程,从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叙事权威。

好莱坞战争片首先要表现的自然是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无论是投资惊人的鸿篇巨制,还是生动可感的凡人小传,多以塑造美国军队正面英雄,传达美国社会的价值理想为主线。美国大片中的英雄都代表着正义和勇敢,透射出浓浓的大国情结和美国精神,“美式英雄”是秉承“上帝”的旨意去“拯救”人类,捍卫“自由”的荣誉不容置疑。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主要还是试图向全世界解释美国一切战争的“合法性”。事实上这八人小队冒着漫天烽火去救一人,正是美国所有在领土以外进行的战争的缩影。美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韩战,以至越战,每一名远赴战场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去执行拯救任务时,不正和米勒去救瑞恩一样吗?《拯救大兵瑞恩》要拯救的其实不只是八人,而是美国的百万雄师;而待救的也不只一人,而是美国以外的普世众生,是美国发动一切战争的“合法性”——只是必须记住,被救者不能辜负拯救者的厚望,一定要记得做个“好人”哦!

特别是在这些影片中,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凡是出现在片中的美国国旗,导演多是采用仰拍的手法,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尤其是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彰显出星条旗不可侵犯的威凛,寓示着美国人不可战胜的国家尊严。

其二是英雄神话。“美式英雄”无一不是身怀绝技、砥柱中流。《第一滴血》中越战退伍英雄兰博冷峻孤傲,只身一人把地方警察局搅了个天翻地覆;《作战时失踪》刚从越南战俘营中逃出来的一位战俘重返越南,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把其他战俘全部解救了出来;《珍珠港》中飞行员雷夫和丹尼更是挺身急难一飞冲天,开着两架残缺不全甚至连雷达都没有的破飞机,在枪林弹雨中一口气击落7架日军飞机后顺利返航。这些战无不胜的“美式英雄”,永远如同电子游戏中那些起死回生、满血复活的“打不死的小强”,将美国人敢于单挑独斗的“牛仔文化”表露无遗。

当然,美国编导们非常聪明,善于把观众诉求与人物个性结合起来,比如1970年面世的电影《巴顿》,它的高超正在于既展现了巴顿的横刀立马、勇敢忠诚,又没有回避他性格中的黑暗一面,比如暴打胆怯的士兵,以及站在国旗前桀骜不驯地宣扬“美国人一贯好战”……《巴顿》把英雄和悲剧都统一在主人公身上。而这些毁誉难分的复杂侧面,也许正是巴顿令敌人胆寒的人格特质。如果《巴顿》只是一味歌功颂德的程式性作品,那么它在艺术上将和所有奉命之作一样贬值不少。

而在我看来,好莱坞战争片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它们大多数明明是歌颂美军“英雄事迹”的主旋律作品,却非要用一抹看似无意的“文化口红”,把崇霸善战的战争主题涂抹得高深莫测,这就是所谓“反战油彩”。好莱坞在为“美式英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观众加一点调料,掺和一点对战争的反思,以示好莱坞战争片回归人性立场的努力,在结尾往往借“美式英雄”之口呼唤和平、谴责战争,来两句模棱两可、思想淡漠的苍白说教,《黑鹰坠落》是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像 《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等真正具有反思精神的精品,不过更多的美国军事影视作品无疑还是藏而不露的宣传品,是“小骂大帮忙”的典型。

2008年上映的《拆弹部队》,虽然多多少少表达了战争是一道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让人无法抗拒,更无法逃离这样的反战主题,但观众在观看《拆弹部队》的过程中,更多时间还是和美国大兵一起在危机四伏的伊拉克战场紧绷着神经,甚至能感受到拆弹现场他们额头上一颗颗汗珠砸落在地的紧张——凡是看过该片的人,无不为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个人英雄主义所感动,美式大片让人们在购买美国式娱乐的同时,其实就宣扬了“美国至上”,让人不自觉地认同“美式英雄”,倾慕“美式战争”,吸纳“美国精神”。

聪明的好莱坞制片商们心领神会,积极投五角大楼之好,从主题立意到剧本创作都不断征求军方意见,以获得军方支持;美军方也充分利用好莱坞的创作优势,为其打造宣传利剑。让“美式英雄”夹带着神化美国的光环走向世界。《壮志凌云》就是美海军航空兵投资拍摄的招兵“活广告”,影片放映后不仅报考海航的人数激增,制片商也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谓一箭双雕、各取所需。

好莱坞战争片的上述努力无可厚非,一定的艺术形式总是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服务的。但是请别忘了,在美国人大力宣扬“美式军人”是“正义化身”的同时,却鲜有对其他民族、其他群体公正全面的平等表现。越战题材片中,北越军人无一不是极权专制下凶残冷漠、草菅人命的化身,从早期的《猎鹿人》到较近的《野战排》,美军的“敌人”都是对内镇压人民、对外穷兵黩武的刽子手形象;在《黑鹰坠落》中持枪的索马里人简直就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冷漠杀人机器。“美式英雄”的敌人永远是没有思想、没有爱憎的行尸走肉,是一群道具、符号,是应该被消灭的“暴政工具”。这一点,看过韩国人的《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等影片,相比韩国导演对战争中人性与爱的真挚讴歌,好莱坞战争片的狭隘之处不言自明。

退一步讲,世界各地的贫穷、战争所带来的黑暗难道就与西方世界的自私傲慢没有一点关联吗?影片《战争之王》便采用非常独特的视角,引领观众透视战争的另一面——军火商眼中的战争。主人公尤里成为“西方文明”的符号,他满脸笑意“免费”向非洲老百姓派送武器和战争时,难道不正是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奴役和误导?

《护送钱斯》剧照

如果只是简单地灌输美国观念,好莱坞大片显然不可能风行全球。因此编导还有最厉害的一招,即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光环”。影片中那些“美式英雄”要么和政府格格不入,要么对上司满怀怨气,这种“游侠佐罗”的孤傲性格和出身寒微的市俗化身,为观众找到了一个宣泄情绪、寄托理想的渠道,正是好莱坞导演们为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平民英雄”。

不过,如何拍摄主旋律电影,我们还是要多向好莱坞取经学习。中国军事电影一直没有过这一关:缺少对战争的反省,缺少深刻挖掘普通人在战争中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作品,缺少人道主义照耀下的人性表达。与此相反,美国人非常善于以不完美强化完美形象,以非英雄化的方式突出英雄,如《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不是有意要去救人,而是出于自己工厂谋利需要保护了一些犹太人,最后出于人道主义又多保护了一些人。最后,辛德勒自我谴责,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而是罪人,用这个有缺陷的人把完美高尚的精神境界突出了,极大地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而反观我们的许多编导,则习惯一上场就把英雄捧上神坛,不善于通过讲述平凡人的酸甜苦辣,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展现非凡。美国导演非常善于从小关节处见大境界,于无声处听惊雷,比如美国电影《护送钱斯》就彻底颠覆了“主旋律”在我们内心的惯有形象。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从正面塑造美军士兵钱斯的形象,甚至除了结尾那些钱斯童年的剪影,连钱斯的任何容貌都未表现。只有战友和朋友们对钱斯的描述和介绍、指挥官在信中对钱斯的评价、钱斯的英勇和对战友的友情……但是,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却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那具灵柩之内,并非一具僵硬的躯壳,而是一个为国捐躯的充满尊严的士兵。这样的主流影片与“灌输”、“说教”、“苍白”无关,只与人性、人情、人道有关,这些影片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既遵循银幕逻辑,也尊重生活逻辑(或曰人性逻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传播的强大渗透力绝不是好莱坞的专利,如果我们的军事文艺在创作中真正突破那种“高大全”的僵化思维,和好莱坞一样追求“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那么拍摄出几部风靡全球的军事电影有何难哉?“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责任编辑:方 莉

《黑鹰坠落》剧照

猜你喜欢

战争片秘密武器美式
秘密武器
连续型美式分期付款看跌期权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美式复古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花样美式
它们有秘密武器
它们有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