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美
2016-08-01武志军
本刊记者 武志军
匠心之美
本刊记者 武志军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匠心。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品牌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
一种品质,“匠心品质”,正在神州激荡。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匠心。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品牌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
“器若有灵,匠必有心。灵无价,而心有价。”在中国,匠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各行业涌现出的优秀劳动者和先进集体是中国制造的坚实脊梁,彰显着这个时代对匠心、创造的崇高敬意。翻阅他们的事迹,无论是在厚度、薄度均在毫厘之间的管壁上,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的高凤林,还是在一块0.6毫米厚度的银片上展现一条栩栩如生的丝巾的錾刻大师孟剑锋,无论是“蛟龙号”“两丝”钳工顾秋亮,还是“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无论是中国宣纸捞纸工周东红,还是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大师单嘉玖……他们无不称得上响当当的“大国工匠”。
今天,我们呼唤并弘扬“匠心之美”,首先就要向这些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优秀工匠致敬。
让品牌强国梦出彩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数目极为庞大却在公众领域相对沉默的群体——产业工人。他们作为最普通的群体之一,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时代发展呼唤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匠心。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国营211厂特种熔融焊工、特级技师,高凤林在36年里,只专注于一件事——在厚度、薄度均在毫厘之间的管壁上,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我国发射的14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都是依靠他焊接的发动机成功推向太空。而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一次次攻克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凤林
孟剑锋
从业二十多年来,北京工美集团錾刻工艺师孟剑锋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2015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赢得与会者广泛赞誉。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谁能担当这一重任呢?只有“两丝”钳工顾秋亮!
作为国内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把“定位臂”间隙精度做到0.0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创造了10年无次品纪录,他和团队研磨的产品,装上了800多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万多圈。
他们是中国卫星、中国工艺品、中国蛟龙、中国高铁等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他们既专业又敬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线,追求生产技术极致完美,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缜密思考的“工匠态度”,谓之大国匠心。他们练就眼手神功,装配精确到丝;凭借稳准狠,让工艺效果鬼斧神工;给火箭焊接“心脏”,精准专注不误差;航空钳工“手艺人”,躬身零件无次品。如此成就,功勋卓著,让世人仰慕。
宁允展
管延安
剖析一个个工匠,纵观一项项技术,演绎一项项成果,显露出中国工匠不仅挖掘了个体智慧潜能,还独具匠心,展示神功,诠释了匠心强国的梦想。
“匠心之美”,在于他们有一个睿智的头脑。每个大国工匠都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为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让脑子越用越灵活;他们常常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环形思维,从而有利于思想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剖析,归纳,才能演绎出一项项新奇的技术。
“匠心之美”,在于他们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表达意境;眼睛能窥探自然,能认识世界,也能明察秋毫之末。眼睛,静观世界风云变化,了掌微观生物之静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即视线被遮挡了,即使是庞大的事物也被隐匿;“坐井观天”,即见识面窄,不能拓宽视野,见到外面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当局者迷,不能完整把握整体宏观面貌。而这些大国工匠,既打破传统限制,又融入创新思维,那犀利的目光,具有前瞻性;大国工匠不仅在思维上智力超群,让他们练就了神功,还能推断事理,更能推理出物品在适时环境中的致密度。如此奇技拥有,为华夏大地增光添彩。
“匠心之美”,在于他们有一双勤劳的手。在生活实践中,有时有问题,并不是我们看不到、想不到、说不得,而是我们虽然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言,却不能做、不愿做、不敢做、做不好。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束缚了我们的双手,因为一些极限让我们的双手不能练就技能来应对。而这些中国工匠,把开拓科技事业,挖掘未知疆域,当成他们的义务和使命;中国工匠,放开劳动者的手脚,做他们想做的、能做的和应当做的,从而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干出绝活事的局面;中国工匠,以超群的毅力,千锤百炼的往复,才将绚烂出彩的事业留在人间。
“匠心之美”,在于他们有一个纯洁的心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美德。他们在当今时代,为了党和人民利益,为了科学事业的克难攻坚,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集民智,畅所欲言,同心同德,攻克议题,以国家兴盛为己任,促进民族繁荣发展。
匠心,唤醒挖掘个体潜能,挑战技术极限,让事业绚烂多姿。大国工匠拥有“运筹帷幄”的风范,即精湛技艺,严谨作风,踏实态度,敬业精神,以国家兴盛为己任,付费毕生精力,让实现品牌强国梦想出彩!
让技能人才涌现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匠心至伟。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更谈不上匠心。多年来,技能人才托起了中国制造。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奋力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更多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能人才,需要技能人才更好地用金牌精神武装自己。
张冬梅
周东红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盯着一个微小的焊缝,可以10分钟不眨眼。”他叫高凤林,中国航天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的一个班组长,他的工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给火箭焊心脏”,从事航天焊工36年的他被称作“发动机焊接第一人”。
企业颁给他“能手”,同事喊他“大师”,媒体称呼他“大国工匠”,国家授予他“全国劳模”。然而在中国8亿劳动者中,以高凤林为典型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却是凤毛麟角。
支撑“中国制造2025”,显然需要更多的高凤林们不断涌现。正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说:“从一个国家来讲,它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实际上取决于技能人才的水平。”
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然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却有着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让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
“圆珠笔不好用”的背后其实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产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产,但是更大众化、更常用、进入家庭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笔,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提高质量。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汤涛说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我国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工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人才支撑,既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一种重要的核心力量。
我们需要的匠心之美,不仅仅有轰轰烈烈、震撼眼球的“经济大手笔”,更有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小奉献”。用平和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心态经营好小细节、小技术,就是最为平常的劳动者的姿态,也是“微而著”、“小而实”的劳动之美。
“大国工匠”的辉煌始终提醒着我国众多优秀的青年学子,不妨将人生规划投身到技工行业上,摒弃落伍的就业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匠心精神、技能发展,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人才济济成就匠心之美,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有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架桥工匠李春等。北京故宫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筑,就是集纳了当时“百工工艺”和“百工之匠”的高明智慧。我们的祖先曾用他们精湛的技艺震撼过世界,用他们聪明才智为世人留下了很多叹为观止的瑰宝。今天,新一代中国工匠们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智慧,再一次释放出了惊天动地、感动世人的奇迹效应和技能效应,让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技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应该将这种技术精华、匠心之美传承下去。
匠心铸梦。只要有“匠心”精神,我们就能在技工技能上寻求新发展、寻求突破;只要有“匠心”精神,中国企业就能去锻造和擦亮“中国制造”;只要有“匠心”精神,我们就能实现品牌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