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邓小平治国理政思想

2016-08-01廖菁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邓小平思想

廖菁

[摘要]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向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的治国理政思想方面的价值观、理论指导基础以及思想原则仍然对当下中国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治国理政;思想

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灵魂所在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中对于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它的前提要求是大力“解放思想”,如果不能从思想上揭开束缚,而一直墨守成规,还一直遵守着“两个凡是”,那中国的发展未来可以说是危机丛丛。邓小平很清楚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那么政府行事就必须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不仅仅体现在处理“文革”后出现的“两个凡是”的思想,而且以此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体现当时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人民政府治理国家有主心骨,抓住关键,稳定大局的治理智慧。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想法,实事求是的面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提出改革开放,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在1984年大胆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来解决香港问题,他说“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仅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生产力的困局,也顺利解决了中国有关领土完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外交方面,毛泽东执政时期的政策是“一边倒”,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的变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甚至是中苏关系、美苏关系正确分析,他准确的把握国际形势的新趋向,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没有继续走“一边倒”政策,而是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积极与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发展综合国力铺展平台。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根基所在

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党和国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代表时,他就指出对于政府团结各民主党派的前提条件是各民主党派要拥护社会主义,做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旗帜鲜明的指出党中央和人民政府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就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面临国内与国际上的各种困难。并且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原则和立场,也要“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3]邓小平对于党的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政策贯彻落实、甚至面对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施行和平演变,都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足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科学地检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性。

三、坚持党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关键所在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直以来都是党紧紧握住的生命线。邓小平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更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执行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衡量好坏的最终标准。邓小平主张的党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一个党和他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4]邓小平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重要性,同时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党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吸取群众给予的建议,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然后领导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康庄大道。邓小平走人民群众路线值得一提的就是恢复知识分子的名誉,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科技、教育事业,邓小平对于人民群众中任何一个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爱国群体都尽最大能力去团结,党不放弃他们中任何一员。为党和政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积极发挥作用投身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四、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所在

邓小平在1980年4月发表讲话,斥责“四人帮”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评论“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所以,林彪、“四人帮”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5]社会主义决不是停留在精神方面的制度,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目的以及重要任务做出明确答复。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将人民收入、生活质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走对的根本衡量标准。邓小平在1987年发表讲话说道:“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6]邓小平之所以重视生产力发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而拥护党和政府。

五、坚持民主和法制同时并举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两翼所在

在1979年3月时,邓小平就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摆在一个重要位置,并将民主与国家发展现代化结合在一起,间接也表明了中国社会的民主程度成为现代化建设发展程度的衡量尺码。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7]把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改革作为并驾齐驱的两匹马,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此外,邓小平深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主张有计划的权力下放,发扬经济民主,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他提出要切实保障工农个人的民主权利,邓小平的一句“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把民主和法制直接联系起来。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对民主与法制“两只手”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而且对于党自身建设方面,坚决反腐败,他主张不仅重视党廉洁建设,而且主张用法律作为打击党内腐败现象,用法律的武器为社会主义建设护航。民主与法制作为邓小平为代表的政府治理国家的两把利器,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党队伍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坚持“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标准所在

邓小平对于农村建设,1983年3月总结历史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三个有利于”即分别是“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8]这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最初表述,也是当时对于国家与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还没有做出很大突破,改革还没有较好进展,对各项工作提出的一个评判标尺。他最终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邓小平对于当时国内出现改革方面有深陷姓“资”还是姓“社”的漩涡问题而提出的先进思想。而这次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很好的成为回应各项改革中评判标尺,为国家和政府冲破束缚,大胆迈进改革步伐,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一剂镇定剂和催化剂,也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颁布与实施政策好与坏根本的衡量尺度。

[注释]

[1][3][6][7][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邓小平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